《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等 发现冬季变暖对作物生物量碳影响机制》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0-21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梁玉婷课题组联合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等多家研究单位,在冬季变暖对作物生物量碳影响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

    作物生物量碳是全球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直接为人类提供食物热量,也通过动物饲料间接提供蛋白质。

    如今,全球气候变暖对粮食安全构成了重大威胁,因此,目前大多数研究主要关注年均气温变化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然而,冬季气温的上升幅度比其他季节更为明显,但冬季增温对作物生物量碳的具体影响仍不清楚。

    该研究团队结合全球数据和为期10年的田间试验,发现冬季土壤温度与作物生物量碳呈显著负相关,即冬季土壤温度每上升1℃,秸秆和籽的碳含量分别减少6.6 g/kg和10.2g/kg。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土壤增温导致的土壤有机质分解加速以及微量元素损失。如果忽视冬季变暖对作物生物量碳的不利影响,未来气候变暖情景下,粮食总产量可能会被高估4%至19%。

    这项研究强调了将冬季增温的影响纳入农业生产模型的紧迫性,这对于制定更精准的气候适应策略至关重要,有助于更好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53216-2

  • 原文来源:https://www.china5e.com/news/news-1178944-1.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发现长江口砷迁移的微生物地球化学新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8-05
    • 近日,宋金明、袁华茂研究团队在揭示季节性氧化还原变化下长江口沉积物-水界面砷(As)迁移转化的微生物地球化学介导新机制上获得新进展,这对探明海洋重金属As的生态毒理效应评估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砷是一种有毒元素,其在沉积物-水界面(SWI)的迁移对于生态系统健康至关重要,是评估海洋溶解态As的累积是否达到潜在毒性水平的重要过程之一。目前关于季节性氧化还原变化对海洋沉积物-水界面As迁移转化的微生物和地球化学过程影响效应知之甚少。 该研究聚焦不同季节、不同底栖氧化还原条件下长江口SWI上As的迁移过程,获得了一些新发现。研究表明,As的释放与铁-硫氧化还原和微生物过程密切相关。在含氧层,As主要以As(V)形式存在,并与铁氧化物结合,导致溶解态As浓度较低。在As(V)还原层,微生物通过呼吸还原和细胞质还原两种途径将As(V)还原为As(III),As(III)随后重新吸附到新形成的晶体铁氧化物上,限制了As的释放。在Fe(III)还原层,增强的Fe(Ⅲ)还原促进了As的释放,沉积物中的As(V)主要通过Geobacter菌还原Fe(III)氧化物释放而到间隙水中的,随后携带arrA基因的微生物将释放的As(Ⅴ)还原为As(III)。在硫酸盐还原层,低As-高Fe-高SO42-导致As通过吸附到黄铁矿上而被去除。 研究还发现季节性的氧化还原条件、温度和有机物活性是导致长江口As迁移季节性和空间变化的主要因素。夏季微生物还原在控制As迁移中起主导作用,而秋冬季铁氧化还原反应成为主要控制因素。这种主导途径的转变归因于夏季温度升高和有机物活性增加。 该研究首次提出了沉积物-水界面Fe(Ⅲ)还原层中As的释放还原机制,揭示了不同季节长江口沉积物-水界面As迁移转化微生物地球化学主控过程的变化状况,为深入研究长江口沉积物-水界面As的季节性迁移提供了新的见解,为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管理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段丽琴研究员,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    相关论文和链接:  Liqin Duan, Jinming Song, Yuting Zhang, Meiling Yin, Huamao Yuan, Xuegang Li, 2024. Unraveling seasonal shifts in microbial and geochemical mediated arsenic mobilization at the estuarine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under redox changes.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912, 168939. 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3.168939
  • 《南京土壤所在根际土壤线虫-解磷微生物网络结构和功能研究中取得进展---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09-14
    • 时间: 2017-07-04 编辑: 打印 大 中 小 关闭.   资源竞争和生物间捕食作用是生物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演变的关键驱动力。已有的研究较多地揭示了土壤微生物之间的资源竞争和生态位分化,但对生物捕食影响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演变的作用机制仍缺乏研究,尤其缺乏在野外开放环境下的长期试验研究。线虫是土壤中最丰富的无脊椎动物之一,线虫捕食作用影响了微生物的数量和功能。在农田土壤中,不同培肥措施影响了土壤结构和孔隙、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水分和酸碱度的变化,必然影响线虫对微生物的捕食作用以及微生物的逃避作用,从而影响微生物的分布及其养分转化功能,然而在特殊的土壤微域中(根际- 团聚体),不同培肥措施如何通过影响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改变线虫- 解磷微生物的网络结构和磷素转化功能仍不清楚。   南京土壤研究所孙波课题组针对中亚热带典型的贫瘠旱地红壤,基于长期有机培肥(猪粪)试验,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发现长期培肥后根际微生物总量和解有机磷微生物数量显著增加,食细菌线虫通过对解磷微生物的捕食作用促进了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最终提高了红壤磷素的有效供应。其关键机制是食细菌线虫的优势属(原杆属Protorhabditis )通过对生物网络中的共有关键微生物(中慢生型根瘤菌属,Mesorhizobium )的捕食作用,增强了红壤有机磷的生物分解。利用结构等式模型分析表明,根际土壤大团聚体中微环境(有机质、全氮、pH )比中小团聚体更为适宜生物网络的形成,食细菌线虫的捕食作用不仅增加解磷微生物的丰度,也显著改变了解磷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导致线虫捕食对碱性磷酸酶活性的促进作用更强。为了验证线虫捕食的促磷机制,在红壤大、中、小团聚体中添加了相似丰度的原杆属线虫,证实了线虫捕食显著提高了解磷微生物的丰度和解磷功能。该研究结果在土壤微域尺度上,阐明了土壤线虫与微生物的协同分布特征对根际土壤磷素转化的生物驱动机制,为建立红壤生物培肥措施提供了的理论依据。该成果在ISME Journal 上发表(Jiang et al., 2017, doi:10.1038 /ismej.2017.120 )。 旱地红壤大团聚体中线虫捕食对根际解磷微生物数量和功能的影响 (1. 线虫优势种- 原杆属Protorhabditis , 4. 网络枢纽- 中慢生型根瘤菌属Mesorhizobium OTU13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