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发现长江口砷迁移的微生物地球化学新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8-05
  • 近日,宋金明、袁华茂研究团队在揭示季节性氧化还原变化下长江口沉积物-水界面砷(As)迁移转化的微生物地球化学介导新机制上获得新进展,这对探明海洋重金属As的生态毒理效应评估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砷是一种有毒元素,其在沉积物-水界面(SWI)的迁移对于生态系统健康至关重要,是评估海洋溶解态As的累积是否达到潜在毒性水平的重要过程之一。目前关于季节性氧化还原变化对海洋沉积物-水界面As迁移转化的微生物和地球化学过程影响效应知之甚少。

    该研究聚焦不同季节、不同底栖氧化还原条件下长江口SWI上As的迁移过程,获得了一些新发现。研究表明,As的释放与铁-硫氧化还原和微生物过程密切相关。在含氧层,As主要以As(V)形式存在,并与铁氧化物结合,导致溶解态As浓度较低。在As(V)还原层,微生物通过呼吸还原和细胞质还原两种途径将As(V)还原为As(III),As(III)随后重新吸附到新形成的晶体铁氧化物上,限制了As的释放。在Fe(III)还原层,增强的Fe(Ⅲ)还原促进了As的释放,沉积物中的As(V)主要通过Geobacter菌还原Fe(III)氧化物释放而到间隙水中的,随后携带arrA基因的微生物将释放的As(Ⅴ)还原为As(III)。在硫酸盐还原层,低As-高Fe-高SO42-导致As通过吸附到黄铁矿上而被去除。

    研究还发现季节性的氧化还原条件、温度和有机物活性是导致长江口As迁移季节性和空间变化的主要因素。夏季微生物还原在控制As迁移中起主导作用,而秋冬季铁氧化还原反应成为主要控制因素。这种主导途径的转变归因于夏季温度升高和有机物活性增加。

    该研究首次提出了沉积物-水界面Fe(Ⅲ)还原层中As的释放还原机制,揭示了不同季节长江口沉积物-水界面As迁移转化微生物地球化学主控过程的变化状况,为深入研究长江口沉积物-水界面As的季节性迁移提供了新的见解,为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管理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段丽琴研究员,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   

    相关论文和链接: 

    Liqin Duan, Jinming Song, Yuting Zhang, Meiling Yin, Huamao Yuan, Xuegang Li, 2024. Unraveling seasonal shifts in microbial and geochemical mediated arsenic mobilization at the estuarine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under redox changes.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912, 168939.

    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23.168939

  • 原文来源:https://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407/t20240724_7235278.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发现深海微生物新物种并揭示其元素循环驱动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1-03-06
    •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地球系统科学的核心研究方向之一,对碳、氮、磷、硫及重金属等元素在地球圈层中的循环过程进行描述、示踪和预测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地球各种生命形式中,微生物因其类型多样、分布广泛、物质代谢方式丰富,在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关键的驱动作用。深海微生物具有丰富的遗传与代谢多样性,但由于采样和培养条件的限制,目前对深海微生物在地球化学元素循环中的基础性作用仍知之甚少。因此,揭示不同深海环境(如深渊、热液、冷泉等)微生物驱动元素循环的机制,有助于阐明深海微生物对海洋乃至整个地球范围元素循环的贡献。 为了解深海微生物驱动元素循环的机制,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孙超岷研究团队针对热液、冷泉及深渊三种典型深海生境的微生物,结合宏基因组测序、微生物纯培养及各种组学技术系统揭示了三类深海典型微生物驱动碳、氮、磷、硫及镉等元素循环的机制,同时发现并命名了一类古菌新门及一类典型硫酸盐还原细菌新种。以上研究为深海微生物新物种的发现及其驱动的元素循环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新的范例。 在对深海热液沉积物样品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分析后发现,一类叫做DPANN的古菌的丰度非常高。基于宏基因组序列组装信息发现所研究热液口包括5个已知门类的DPANN古菌,还包括一个新门类,为致谢“科学”号科考船,特将该新门古菌命名为“Kexuearchaeota”,即“科学门”。进一步分析发现,DPANN古菌尽管基因组非常小,但仍然保留了同化氮、硫等元素的能力,还能利用环境中的核酸和氨基酸用于代谢,进而促进氮、磷等元素的循环。在对冷泉样品进行微生物分离培养的时候,获得一株典型的硫酸盐还原细菌新种,命名为Pseudodesulfovibrio cashew。该新种能够通过还原硫酸盐生成硫离子,进而同环境中的镉、钴等重金属离子形成不溶性矿物质,在去除重金属胁迫的同时有效促进了环境中硫及各种重金属的元素循环。在对一株深渊(马里亚纳海沟)假单胞细菌研究中发现,该菌能通过代谢半胱氨酸形成硫化氢进而和环境中的镉离子形成硫化镉纳米颗粒,既增强了耐受镉离子的能力,又促进了环境中硫和镉的元素循环进程。总之,各种不同生境的深海微生物都进化出了不同驱动元素循环的机制,针对这些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将促进研究人员更好的了解微生物物质代谢和元素循环之间的关系。 上述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了微生物学专业期刊Applie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Microorganisms及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Reports上面,第一作者分别为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的博士研究生蔡瑞宁、郑日宽和马宁,通讯作者为孙超岷研究员。相关研究研究得到了大洋协会“深海生物资源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等项目联合资助。 相关研究论文: 1. Ruining Cai, Jing Zhang, Rui Liu, Chaomin Sun*. Metagenomic insights into the metabolisms and ecologic functions of abundant deep-sea hydrothermal vent DPANN archaea.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2021. doi: 10.1128/AEM.03009-20. 2. Rikuan Zheng, Shimei Wu, Chaomin Sun*. Pseudodesulfovibrio cashew sp. nov., a novel deep-sea sul-fate-reducing bacterium, linking heavy metal resistance and sulfur cycle. Microorganisms 2021, 9. https://doi.org/10.3390/microorganisms9020429. 3. Ning Ma, Chaomin Sun*. Cadmium sulfide nanoparticle biomineralization and biofilm formation mediate cadmium resistance of the deep-sea bacterium Pseudoalteromonas sp. MT33b.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Reports, 2021. doi: 10.1111/1758-2229.12933.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揭示海洋藻华在沉积物-海水界面砷释放作用机制方面取得新突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10-12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宋金明研究团队在揭示海洋藻类爆发通过加强微生物调控作用诱导沉积物-海水界面砷(As)的释放机制解析上获得新认识,量化了长江口每年藻类爆发时期可能触发的沉积物As的释放通量,对于评估重金属As的海洋生态效应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Index) Water Research(IF=12.3)。  近年来,近海和河口富营养化日趋严重,富营养化导致的藻类爆发已严重影响到海洋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重金属砷对水生生物具有急性和慢性毒性效应,其毒性会随还原形态的增加而加剧。藻类爆发引发的大量有机质降解会通过改变底层水体氧化还原条件刺激沉积物-水界面As(V)的还原,加剧沉积物中砷的释放,从而对海洋环境构成污染风险。然而,关于富营养化导致的藻类爆发对沉积砷循环的驱动机制和对水体的贡献尚不清楚。 宋金明研究团队以我国典型藻类爆发高频区长江口邻近海域为研究对象,基于藻类爆发高峰期生物量,提出富营养化可导致沉积物-水界面砷释放的三个过程,通过藻类添加培养实验,研究了不同藻类生物量下沉积物-水界面体系中上覆水、间隙水和固相沉积物中砷形态的剖面和时间变化,结合砷相关功能基因,揭示了藻类降解过程中沉积物-水界面砷的释放机制。 结果发现,高生物量藻类添加组中溶解总砷浓度的增加率显著高于实验对照组,且藻类添加组中沉积物-水界面的累积溶解总砷扩散通量是实验对照组的约7倍,藻类降解显著增加了沉积砷的释放。沉积物砷的快速释放发生在有机质的快速好氧矿化阶段;在有机质快速降解阶段之后,砷的释放得以维持。所有实验组的固相活性形态都以As(V)为主要存在形态;而在间隙水中,As(III)和As(V)分别是有机物最初的快速降解阶段和随后的缓慢降解阶段的主要溶解总砷形态,微生物的As(V)还原和Fe(III)还原分别为这两个阶段的主控因素。培养结束后,藻类添加组中异化As(V)还原菌arrA基因丰度相对于实验对照组显著增加,而异化Fe(III)还原菌Geobacter丰度并没有相应增加,说明藻类添加对砷释放的影响大于对铁的影响,且微生物还原而不是物理化学过程是驱动藻类添加组沉积物砷释放的主要途径。根据培养实验砷的扩散通量估算得出长江口夏季藻类爆发阶段可导致1440 kg沉积砷释放到上覆水中。 该研究阐明了富营养化在促进沉积物-水界面As释放中的作用,提出了不同于传统地球化学主控的藻类爆发下微生物还原主控沉积物-水界面As迁移释放的新论点,对沉积物-水界面As的释放和机制过程有新的认识,这对评估砷的海洋生态系统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第一作者为段丽琴研究员,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基金等项目支持。 相关论文和链接:  Liqin Duan, Jinming Song, Yuting Zhang, Huamao Yuan, Xuegang Li, Lingling Sun, 2023. Role of marine algal blooms in the release of arsenic at the sediment-seawater interface: evidence from microcosm experiments. Water Research 244, 120508 (https://doi.org/10.1016/j.watres.2023.12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