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轭延伸的弯曲碳纳米管片段及其超分子异质结研究获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 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03-30
  • 近日,国际化学期刊《德国应用化学》以Photoconductive curved‐nanographene/fullerene supramolecular heterojunctions 为题,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杜平武课题组关于共轭“分子皇冠”及其超分子异质结光电响应的最新研究成果(Angew. Chem. Int. Ed., 2019, DOI: 10.1002/anie. 201900084)。该工作首次构建了不同共轭延伸的类似皇冠状的弯曲碳纳米管片段,并利用富勒烯作为客体分子组装了超分子异质结,发现了其显著的光电效应。

      碳纳米管由于其突出的机械、电学以及光学性质而受到广泛关注。碳纳米管诸多重要性质主要由其管壁结构所决定,在制备过程中保证碳纳米管结构的均一性显得尤为重要。现有方法比如电弧放电法或者化学气相沉积法所制备的碳纳米管通常是碳纳米管的混合物,因此选择性合成结构单一的碳纳米管或者碳纳米管片段成为纳米碳材料和合成化学领域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基于合成化学的自下而上合成策略,通过从环对苯撑碳纳米环逐渐增长成碳纳米管,在控制碳纳米管纯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近几年,杜平武课题组致力于自下而上法制备大共轭碳纳米管片段,实现了嵌入大共轭片段的扶手椅型[18,18]碳纳米管片段的合成,首次利用STM观测到弯曲共轭纳米管片段的分子形貌(Chem. Commun. 2016, 52, 7164-7167. 图1a);发展基于铂配合物四边形然后还原消除的方法,成功合成全六苯并蔻基[12,12]碳纳米管片段(Angew. Chem. Int. Ed. 2017, 56, 158-162. 图1b);提出通过封端“帽子”的方法构建锯齿型碳纳米管片段及纵向切割碳纳米管构建基元的策略,利用过渡金属钯、镍等催化的偶联反应连接弯曲稠环共轭片段前体,成功合成了以六苯并蔻为封端“帽子”的锯齿型[12,0]碳纳米管弯曲共轭片段(Angew. Chem. Int. Ed. 2018, 57, 9330-9335.图1c)。

      在刚刚发表的工作中,该课题组将共轭程度逐渐增大的纳米石墨烯作为“分子皇冠”侧壁嵌入到弯曲共轭的碳纳米环中,成功合成了不同共轭延伸的扶手椅型[10,10]碳纳米管片段(图2a)。该工作首先通过稳态光谱和电化学方法,系统研究了共轭程度对碳纳米管片段性质的影响。然后通过与中国科大教授杨上峰合作,研究了“分子皇冠”与富勒烯C60之间的超分子作用,随着侧壁共轭依次增大,皇冠分子与C60的结合常数依次增大。并且首次发现将其与富勒烯构建超分子异质结薄膜作为光导层,在光照条件下能够产生强烈的光电流,与参比物相比较,其最大光电流可急剧增加约1000(图2b)。

      该工作还利用超快光谱测定了大共轭碳纳米管片段和C60复合物的光诱导中间态变化(图2c)。光谱结果清楚地表明,大共轭碳纳米管片段(电子给体)与富勒烯(电子受体)之间存在快速电子转移过程,可以检测出给体和受体的自由基离子的瞬态吸收特征峰。侧壁共轭增大的碳纳米管片段为分子碳纳米管的合成及性质研究提供了借鉴,对碳纳米管与富勒烯超分子异质结在光电器件方面的应用提供了实验基础。

      中国科大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材料系博士生黄强、贾洪兴和浙江工业大学副教授庄桂林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杜平武和杨上峰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能源材料化学前沿协同创新中心的资助。

相关报告
  • 《我国学者首次构建出锯齿型碳纳米管片段》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liuzh
    • 发布时间:2018-08-08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杜平武教授课题组利用一种新策略,首次构建出锯齿型碳纳米管片段。碳纳米管是一种纳米材料,重量轻,六边形结构连接完美,组成碳纳米管的C=C共价键是自然界中最稳定的化学键之一,但是合成长度和尺寸单一的碳纳米管是合成化学和材料化学的一个重要挑战。这种通过三个弯曲型分子连接两个石墨烯单元方法可直接得到纳米笼状结构,为构建封端锯齿型碳纳米管提供了新思路。该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上。
  • 《贵金属纳米结构表面等离激元研究获系列进展》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7-04-01
    • 贵金属纳米结构表面等离激元研究获系列进展2017/03/30 点击 34 次中国粉体网讯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张俊喜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光学与光学工程系、英国Aston大学光子技术研究所(AIPT)、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非线性物理中心等单位科研人员合作,在贵金属纳米结构表面等离激元研究中取得系列进展。 实现光与物质之间强的相互作用在设计光子器件上有重要意义,构筑共振腔体是实现光与物质强相互作用的重要途径。传统介电共振腔体有高的品质因子,但模式体积大,要减小其物理尺寸到亚波长受到光衍射极限限制。相比之下,表面等离激元共振腔能突破光衍射极限,能在亚波长和纳米尺度上实现对光子的操纵,因而它将在光源、传感和表面增强光谱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当前影响表面等离激元共振腔性能的瓶颈是损耗大,如何控制表面等离激元模式和耦合界面是突破这一瓶颈的关键。 张俊喜等在表面等离激元共振腔模式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在金纳米管阵列超材料腔体中发现了一种表面等离激元新的杂化模式。发展氧化铝模板电沉积技术控制制备金纳米管阵列超材料,通过控制纳米管长度实现对表面等离激元谐波模式数量和谐波阶(奇数和偶数阶)以及不同阶谐波模式峰位的调控。采用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模拟发现金纳米管管壁表面不同阶谐波模式光场呈驻波形式,由此可以作为表面等离激元共振腔。第一次在这种纳米管阵列中发现横向模式和纵向模式耦合产生的表面等离激元T-L杂化模式和异常光透射(EOT)耦合增强现象。这种新型的表面等离激元共振腔及其杂化模式有望用于设计高性能的纳米光子器件。该工作发表在《先进光学材料》(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 5 (4), 1600731 (2017))上。 同时基于银纳米棒阵列超材料设计了一种周期性耦合界面全开放形式的表面等离激元共振腔。发现纳米棒周期性界面显示强的表面等离激元腔模式,它是由纳米棒之间的表面等离激元近场耦合效应引起的。发现纳米棒阵列全开放腔体与金膜基底之间存在一种新的表面等离激元耦合模,随腔体与基底之间间隙增加,耦合模共振峰位发生蓝移、能量从腔体向基底发生转移。这种全开放形式的表面等离激元纳米共振腔便于转移到其它基底上,这为设计纳米光子器件及其应用提供原理和材料支持。该工作发表在《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 27 (41), 415708 (2016))上。 (来源:新浪新闻) 相关新闻: · 中国科学院金属所制备出梯度纳米结构 降低合金摩擦系数 2016.12.29· 糖尿病患者的“福音”:纳米结构晶体管制葡萄糖传感器2016.11.17·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取得手性等离子体纳米结构新突破2016.08.04· 我国研究人员成功实现大面积纳米结构光学定向组装2016.07.19· 中国科大设计出具有缺陷态的氧化钨纳米结构催化剂2016.07.14· 北大联合苏州大学在新型多金属纳米晶氧气电催化剂研究中获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