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进展》:科学家首次发现,新冠病毒会导致神经元融合,严重损害神经活动》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3-06-25
  • 对于新冠病毒感染导致的神经系统症状,科学家目前仍缺少足够的认知。近日,由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昆士兰脑研究所Massimo A. Hilliard领衔的研究团队,在著名期刊《科学·进展》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1]。

     

    他们发现,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S蛋白)会诱导神经元之间以及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之间发生融合,而且连接在一起的神经细胞之间会发生大分子甚至是线粒体等细胞器的转移。

     

    更重要的是,如果是神经元之间发生融合,那么绝大部分神经元活动就会变得同步;如果是神经元和胶质细胞融合,那么神经元活动就会完全丧失了。不难看出,融合之后,神经信号的传递被搞乱了。

     

    据了解,这也是科学家首次发现新冠病毒会导致神经元融合。这一发现有助于我们理解长新冠的神经症状。

    作为神经生物学家,Hilliard近年来一直在关注新冠感染相关的神经症状。

     

    在临床上,有些病毒对大脑的感染会引起神经细胞的死亡,导致非常严重的神经症状。然而,有些病毒并不杀死它们的宿主细胞,因此这些病毒感染导致的慢性神经系统后遗症不能用神经元死亡来解释。Hilliard认为,这背后肯定有其他的机制。

     

    Hilliard团队注意到,在非神经元细胞中,一些包膜病毒会利用一种叫做融合元(fusogens)的特殊蛋白与宿主的细胞膜发生融合。这些病毒在劫持细胞之后,新合成的病毒融合元会定位于宿主细胞膜,导致宿主细胞与邻近细胞发生融合,形成多核合胞体。如此一来,病毒就不用释放到细胞外再重新感染下一个细胞,只需要通过不断地融合,就能实现对周边细胞的感染。

     

    那么新冠病毒感染大脑之后,会不会导致神经元融合呢?

     

    带着这个疑问,他们先用新冠病毒感染了表达hACE2的小鼠脑细胞。在感染后的72小时(hpi),他们固定培养物,用共聚焦荧光显微镜检查神经细胞,发现了融合的神经元的存在。

    他们在对发生融合的神经元做更细致的观察后,发现新冠病毒S蛋白(融合元)存在于融合神经元的细胞表面。

     

    此外,在新冠病毒感染后,表达hACE2的胶质细胞也表现出S蛋白阳性,而且存在神经元-胶质细胞融合和胶质细胞-胶质细胞融合。基于人类胚胎干细胞(hESC)衍生的三维脑器官,他们也发现了神经元相互融合的现象。

     

    基于以上结果不难看出,新冠病毒感染确实可以导致小鼠和人的神经元互相融合,神经元与胶质细胞融合,以及胶质细胞互相融合。

    为了证明病毒融合元在神经元融合中发挥的重要作用,Hilliard团队开展了复杂的分子生物学实验,证实是新冠病毒的S蛋白促进了神经元/胶质细胞之间的融合。

     

    他们还基于成像技术证实,在新冠病毒S蛋白辅助下融合的神经元之间是连通的,分子可以在两个神经元之间扩散。

    至于两个神经细胞的融合部位,Hilliard团队发现,既可以是神经元的胞体,也可以是神经元的神经突触。而且在新冠病毒S蛋白辅助下融合的神经突触,可以形成长达数百微米的融合桥。

     

    更神奇的是,神经突触融合后形成的长管道,不仅可以扩散大分子,甚至线粒体这种细胞器也可以从中间穿过,去到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而且这种物质交换是双向的。

    值得注意的是,Hilliard团队发现,病毒感染导致的神经元融合并不是仅仅发生在两个独立的神经元之间,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神经元会逐渐连成一片。

    最关键的问题是,新冠病毒等病毒导致的神经细胞融合对神经活动到底有什么影响。

     

    Hilliard和他的同事发现,大多数(约90%)神经元融合会导致神经元活动同步,而其余10%的神经元活动完全丧失。要知道,未融合的神经元的神经元活动最终呈现为完全不同步。让人意外的是,每个与胶质细胞融合的神经元,活动完全丧失。

     

    不难看出,融合后的神经元活动严重受损。

     

    总的来说,Hilliard团队首次发现新冠病毒会导致神经元的融合,这对我们理解新冠感染相关的神经系统后遗症有一定的帮助。

     

    对于神经元融合这一现象,Hilliard打了个比方:这就像厨房和浴室的电路串联到了一起,要么一起打开,要么一起关闭。这对于两个原本独立的电路来说,肯定是个坏消息。

     

    参考文献:

    [1].Martínez-Mármol R, Giordano-Santini R, Kaulich E, et al. SARS-CoV-2 infection and viral fusogens cause neuronal and glial fusion that compromises neuronal activity. Sci Adv. 2023;9(23):eadg2248. doi:10.1126/sciadv.adg2248

  • 原文来源:https://news.bioon.com/article/9fb9e780492b.html
相关报告
  • 《Science子刊:新冠病毒会导致大脑细胞融合,进而损害神经元活动和大脑功能》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6-16
    • 涉及神经系统的传染病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细菌、真菌、寄生虫和病毒。狂犬病毒、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寨卡病毒、呼肠孤病毒、新冠病毒等不同科的病毒都能够感染神经元。病毒性大脑感染的特征是多种神经系统症状,包括头痛、发热、意识不清、癫痫发作以及味觉或嗅觉丧失。 在更严重的情况下,病毒性大脑感染可导致脑炎、脑膜炎,以及潜在的不可逆转的神经元缺陷,例如瘫痪和死亡。这些临床症状可源于受感染神经元死亡;然而,有些病毒感染并不杀死宿主细胞,这些感染的慢性神经系统后遗症不能用神经元死亡来解释。因此,可能存在着其他病毒感染大脑后的神经病力学机制,导致了大脑功能障碍。 2023年6月7日,昆士兰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Science 子刊 Science Advances 上发表了题为:SARS-CoV-2 infection and viral fusogens cause neuronal and glial fusion that compromises neuronal activity 的研究论文【1】。 这项研究首次发现,新冠病毒感染大脑后会导致神经元之间以及神经元和神经胶质之间的细胞融合,从而引起神经元活动异常,导致慢性神经系统症状。这些发现为新冠病毒和其他病毒如何影响神经系统、改变其功能并导致神经病理学提供了新的机制见解,也为新冠病毒感染后对神经系统的持续影响(长期新冠)提供了一种潜在解释。 在非神经元组织中,包膜病毒和呼肠孤病毒通过使用称为融合原(Fusogens)的特殊分子与宿主细胞膜融合并进入细胞。然后,这些病毒劫持细胞机制,产生病毒组分,新合成的病毒融合原重新修饰细胞膜,并赋予其与邻近细胞融合的能力。这导致形成多核合胞体,允许病毒“从内部”进行传播,而不需要将病毒颗粒释放到细胞外空间。   实际上,早在2021年4月,军事医学研究院孙强研究员、首都医科大学黄红艳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刘良教授团队就已在 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 期刊发表研究论文【2】。首次发现新冠患者肺组织中普遍存在多核合胞体与淋巴细胞形成的异质性cell-in-cell结构,并证明这种独特结构是由新冠病毒感染过程中刺突蛋白(S蛋白)介导肺上皮细胞发生融合并内化淋巴细胞形成的。   对于神经系统而言,神经系统是由离散的神经元组成,这些神经元作为个体单元发挥功能,它们的发育和信息交流并不基于细胞间融合,而是通过生物、化学和电信号的传递。神经元的个体独立性对于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但病毒感染和由此产生的病毒融合原是否会导致神经元融合及多核合胞体的形成,从而永久改变神经回路和功能,目前尚不清楚。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来自昆士兰大学昆士兰大脑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探索了病毒是如何改变神经系统功能的。他们发现,在感染新冠病毒几个月后的长期新冠患者的大脑中可以检测到新冠病毒的存在。这些新冠病毒导致大脑神经元经历了之前从未见过的细胞融合过程,在神经元被新冠病毒感染后,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S蛋白)会出现在神经元上,一旦神经元融合,它们就不会死亡,它们要么开始同步放电,要么完全停止工作。   具体来说,研究团队发现,新冠病毒感染诱导了小鼠和人类大脑类器官神经元之间以及神经元与神经胶质之间的融合。这种融合作用是有病毒的融合原介导的,可以完全被新冠病毒刺突蛋白(S蛋白)或来自狒狒正呼肠孤病毒的不相关融合原p15的表达所重现。 研究团队还证明了这种病毒感染诱导的神经元融合是一个渐进事件,导致了多细胞合胞体的形成,并导致了大分子和细胞器在其中的扩散。   最后,研究团队使用Ca2+成像技术,发现这些神经元融合严重损害了神经元活动。这些发现为新冠病毒和其他病毒如何影响神经系统、改变其功能并导致神经病理学提供了新的机制见解。 研究团队将神经元形象地比作连接厨房和浴室的电灯开关的电线,一旦其发生融合,那么这个开关要么同时打开厨房和浴室的灯,要么两个都打不开,这显然是个坏消息。   这一发现也为新冠病毒感染后对神经系统的持续影响提供了一种潜在解释。   根据之前的认知,病毒感染大脑细胞后会发生两种结果——细胞死亡或炎症,而这项最新研究提出了第三种可能的结果——神经元融合。许多病毒感染会在其他组织中引起细胞融合,它们感染神经系统后,也可能在神经系统中引发同样的问题。   研究团队表示,这项研究揭示了病毒感染期间发生的神经事件的新机制,这可能是神经系统疾病和临床症状的之前未发现的新的重要原因。而艾滋病毒、狂犬病毒、日本脑炎病毒、麻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以及寨卡病毒等,都可以感染大脑细胞,这些病毒感染对大脑的影响同样值得我们关注。
  • 《NIH科学家发现EB病毒的弱点》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传染病
    • 编译者:张玢
    • 发布时间:2024-03-14
    • 对两种实验室产生的单克隆抗体 (mAb) 与一种必需的 EB 病毒 (EBV) 蛋白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揭示了可用于设计这种极其常见病毒的治疗方法和疫苗的靶点。该研究由医学博士Jeffrey I. Cohen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下属的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的同事领导。研究结果发表在《免疫》杂志上。 世界上大约95%的人口感染了EB病毒,EBV会永久留在体内,通常存在于B淋巴细胞中,B淋巴细胞是产生抗体的免疫系统细胞,以及喉咙和咽部的细胞。EB病毒有时可导致B细胞癌,包括伯基特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或胃癌或鼻咽癌。最近,EBV感染被证明会显着增加患多发性硬化症的风险。目前尚无预防EBV感染的疫苗,也没有特定的治疗方法。 在这项研究中,NIAID研究人员检查了一种名为gp42的病毒蛋白,该病毒必须使用它来感染B细胞。从理论上讲,能够阻断gp42与B细胞结合或融合能力的疫苗或基于抗体的治疗方法将防止EBV感染,从而防止病毒在这些细胞中持续存在的能力。该团队产生了两种gp42特异性mAb,A10和4C12,并使用X射线晶体学来可视化它们如何与gp42相互作用。晶体结构显示,两种mAb与gp42上不同的非重叠位点相互作用。单克隆抗体 A10 阻断了受体结合所需的 gp42 位点,而 4C12 则干扰了参与膜融合的不同位点。 接下来,科学家们在小鼠中测试了A10、4C12和其他几种单克隆抗体预防EBV感染和EBV淋巴瘤的能力。单克隆抗体A10对EBV感染提供了几乎完全的保护,并且没有小鼠发生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或淋巴瘤。相比之下,几乎所有用其他单克隆抗体治疗的小鼠都被感染,有些小鼠发展为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或淋巴瘤。 如果未来的研究表明mAb A10对人类安全有效,它可能会有临床应用,特别是在未感染EBV的人群中;患有免疫缺陷病症的人,包括严重的联合免疫缺陷病;或接受移植的人。患有此类疾病的人在初次接触病毒时有患上严重或致命的EBV疾病的风险。研究人员指出,在这种情况下,研究性单克隆抗体可能被预防性地用于预防或更好地控制EBV感染。 此外,研究小组认为,鉴定gp42上的脆弱位点也为设计未来的疫苗铺平了道路,这些疫苗可以引发针对一个或两个新描述位点的抗体。 文献信息:W Bu et al. Epstein-Barr virus gp42 antibodies reveal sites of vulnerability for receptor binding and fusion to B cells. Immunity DOI: 10.1016/j.immuni.2024.02.0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