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体管新材料让电子设备“温柔体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1-23
  • 手套变成体征随身监测器,智能手机可以叠成小块、平板电脑可以卷进口袋……日前,天津大学李荣金、胡文平教授团队首次利用“二维有机单晶可控制备”新技术,研制出新型高性能有机晶体管材料,为下一步制造高性能柔性红外探测器奠定了材料基础,也这意味着“薄如蝉翼、温柔体贴”的可穿戴电子设备梦想距离实现又前进一大步。

    柔性电子设备是指在一定形变(弯曲、折叠、扭转、压缩或拉伸)条件下仍可工作的电子设备,被认为是“未来电子设备的发展潮流”,如可穿戴传感器、可植入医疗器械、可弯曲手环、可折叠手机等,有望使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颠覆性改变。柔性电子设备之所以能够柔软弯曲,其奥秘在于使用了轻薄柔韧的有机电子元器件进行制造。

    众所周知,晶体管是电子元器件重要组成部分,而有机晶体管则是构成柔性电子器件最重要的基本原件。目前世界主流有机晶体管材料普遍存在结构缺陷多、稳定性差等问题,制约了柔性电子设备的进一步发展。如何制备出低缺陷、高稳定性的有机晶体管材料也成为了全球科学家亟待攻克的难题。

    李荣金、胡文平教授团队在有机场效应晶体管领域研究中,创造性地发明了“水面空间限域”新方法,利用单个或数个分子层厚的二维有机单晶制备有机场效应晶体管,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二维有机单晶可控制备”,获得了一类新型、高性能有机晶体管材料。基于这种新型二维有机单晶的有机晶体管材料光电性能十分优异,可实现对生物体微弱红外信号的捕捉。研究进一步发现,这种新的有机晶体管材料结构稳定性也大大超越目前的材料,这也为今后制造高性能柔性红外探测器奠定了基础。该项成果是有机电子学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新一期的国际学术刊物《美国化学会志》和《先进材料》上。

  • 原文来源:http://www.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18-11/23/content_733335.shtml
相关报告
  • 《有望制造新型晶体管的拓扑材料》

    • 来源专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领域知识集成服务平台
    • 编译者:魏韧
    • 发布时间:2019-06-27
    • 数十亿个微型晶体管为现代智能手机提供处理能力,这些晶体管快速切换开关状态,实现对于电子流动的控制。但是,需要将更多晶体管封装到更小的器件中,这正在逼近传统材料的物理极限。晶体管材料效率较低,还会引起能量损耗,导致发热以及电池寿命变短。因此,研究人员正在寻求替代材料,让降低电子器件功耗,提高运行效率。 近日,美国能源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伯克利实验室)首次演示了一种“新奇”超薄材料中的电子开关。这种材料能在室温条件下“几乎零损耗”地传递电荷。研究人员在一个低电流电场中,证明了这种开关效应。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美国伯克利实验室的科学家组成科研团队从头开始研究材料,并利用美国能源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基础设施—先进光源(ALS)来开展研究。 这种材料是铋化钠(Na3Bi),是一种被称为“拓扑狄拉克半金属”的材料,它具有独特的电子特性,可以调谐为不同的表现方式,在某些情况下更像传统材料,而在另一些情况下更像拓扑材料。更早些时候,在先进光源上展开的实验首次确认了这种材料的拓扑特性。 拓扑材料有望减少器件中的能量损耗与功率损耗,因此被认为是下一代晶体管以及其他电子与计算机应用的潜在候选材料。它们可以在室温下保持特性,相对于需要极端低温条件的超导体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优势。而且,当材料具有结构缺陷或者承受压力时,也能继续保持特性。 具有拓扑特性的材料是全球科学界重点研究的领域,2016年的诺贝尔物理奖就颁发给了与材料拓扑特性相关的理论研究。先进光源研究员Sung-Kwan Mo表示,将先进光源研究的材料轻松地从导电状态转化为绝缘状态(非导电状态),对于未来晶体管应用来说是一个好预兆。 最新的研究还找到了一种制造这种极薄材料的方法(薄度相当于蜂巢状排列的钠原子与铋原子单层),而且每一层的厚度可控。 对于人类所面临的现代计算中日益加剧的能源浪费挑战来说,超低能量拓扑电子器件提供了一个有潜力的解决方案。 在最新研究中,在先进光源光束线10.0.1的超高真空条件下,研究人员们采用了一种称为分子束外延的工艺,在一个硅晶圆上生长了一边长达几毫米的材料样本,而且避免了污染。 这个光束线运用了角分辨光电子能谱的X射线技术,观察材料中的电子如何移动。在典型的拓扑材料中,电子沿着材料边缘流动,而材料其他部分成为绝缘体。 澳大利亚同步加速器(Australian Synchrotron)也展开了一些针对类似样本的X射线实验,演示了超薄铋化钠无需依靠支撑物,且不会与硅晶圆(铋化钠生长在硅晶圆上面)产生化学相互作用。在这个案例中,研究人员们发现:当超薄材料受到电场影响时,会成为超导体;当它受到略高的电场影响时,整个材料也会变成一个绝缘体。 其他的一些研究都在努力寻求更具挑战性的“化学掺杂”或“力学应变”的机制,来控制并进行开关操作。研究团队正在继续研究能以类似方式进行开关的其他样本,从而引导新一代超低能量电子器件的开发。
  • 《宁波材料所在柔性氧化物神经形态晶体管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1-30
    • “人工智能(AI)”是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的,经历了缓慢的发展时期。然而,自2016年“AlphaGo”问世以来,目前AI已经成为了全球的研究热点之一,备受关注。值得注意的是,现有的AI技术主要基于传统冯·诺依曼架构,需要采用较为复杂的计算机代码才能实现,其计算模块与存储模块相分离,因此其并行运算能力有限,且能耗较高,对今后非结构化大数据的处理和计算而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近年来,基于器件层面构建人工生物神经系统,也正在成为AI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突触作为人脑认知行为的基本单元,是神经元间发生联系的关键部位,是构建人工神经网络的重要出发点。在突触仿生电子学方面,目前的研究主要包括两端阻变器件和三端晶体管,这类器件已经模仿了一些从简单到复杂的各种突触功能和神经元功能,有着潜在的应用前景。   近日,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功能材料界面物理与器件应用团队在柔性神经形态器件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其在未来柔性神经形态平台构筑上有着潜在的应用。他们在柔性PET衬底上制备了以壳聚糖薄膜作为栅介质的、具有学习行为的ITO突触晶体管,其在机械弯曲应力作用1000次后,器件各项性能参数保持稳定;在栅极偏压应力作用8000秒后,发现器件阈值电压呈现一定的漂移,说明研制的晶体管具备学习能力。随后,在研制的柔性ITO薄膜晶体管上模拟了三种突触功能:突触后兴奋电流(EPSC)、双脉冲易化(PPF)和尖峰时序依赖可塑性(STDP)。1968年,Atkinson和Shiffrin从心理学层面提出了“人脑多重记忆模型”:感知记忆(SM)到短时程记忆(STM)以及短程记忆到长时程记忆(LTM)的转化过程。该团队通过栅脉冲刺激频率和栅脉冲刺激强度的设计,在单一突触晶体管上实现了对“人脑多重记忆模型”的模仿。上述成果发表于ACS Applied Materials Interfaces, 2018, 10 (19), 16881-16886上(论文链接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ami.8b03274)。   生理学上著名的“巴普洛夫狗条件反射”(即经典条件反射实验)是一类重要的联想学习行为,其反映了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先后关系对神经元活性的影响行为,在单一器件上实现对这一联想学习行为的模仿是类脑神经形态器件的重要研究内容。值得指出的是,STDP学习法则是重要的突触学习行为,对神经系统认知行为具有重要作用,反映了前、后突触刺激对突触权重的影响规律,是调节高级神经活动的重要突触学习机制。可以看出,条件反射与STDP学习法则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受此启发,该团队研制了可重复粘贴的氧化物神经形态晶体管,采用透明聚酰亚胺(PI)胶带作为衬底,随后设计了不同波形的突触刺激,成功在单一器件上模仿了生物突触中的四类STDP学习行为,包括Hebbian STDP,反Hebbian STDP,对称STDP及视觉STDP。Hebbian STDP的测试曲线拟合参数与生物突触上实测的参数相近,表明该种神经形态晶体管具有类脑操作特性。基于STDP学习法则,无需外加复杂电路和元器件,即可在单一神经形态晶体管上实现对经典条件反射行为的模仿,包括信息的获取、消退和恢复。此外,还成功模拟了经典条件反射里的条件抑制行为,这也是神经形态器件研究中的首次报导。该成果以“Restickable Oxide Neuromorphic Transistors with Spike-Timing-Dependent-Plasticity and Pavlovian Associative Learning Activities”为题,发表于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18, 28 (44) 1804025, (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dfm.201804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