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望制造新型晶体管的拓扑材料》

  • 来源专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领域知识集成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魏韧
  • 发布时间:2019-06-27
  • 数十亿个微型晶体管为现代智能手机提供处理能力,这些晶体管快速切换开关状态,实现对于电子流动的控制。但是,需要将更多晶体管封装到更小的器件中,这正在逼近传统材料的物理极限。晶体管材料效率较低,还会引起能量损耗,导致发热以及电池寿命变短。因此,研究人员正在寻求替代材料,让降低电子器件功耗,提高运行效率。

    近日,美国能源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伯克利实验室)首次演示了一种“新奇”超薄材料中的电子开关。这种材料能在室温条件下“几乎零损耗”地传递电荷。研究人员在一个低电流电场中,证明了这种开关效应。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美国伯克利实验室的科学家组成科研团队从头开始研究材料,并利用美国能源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基础设施—先进光源(ALS)来开展研究。

    这种材料是铋化钠(Na3Bi),是一种被称为“拓扑狄拉克半金属”的材料,它具有独特的电子特性,可以调谐为不同的表现方式,在某些情况下更像传统材料,而在另一些情况下更像拓扑材料。更早些时候,在先进光源上展开的实验首次确认了这种材料的拓扑特性。

    拓扑材料有望减少器件中的能量损耗与功率损耗,因此被认为是下一代晶体管以及其他电子与计算机应用的潜在候选材料。它们可以在室温下保持特性,相对于需要极端低温条件的超导体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优势。而且,当材料具有结构缺陷或者承受压力时,也能继续保持特性。

    具有拓扑特性的材料是全球科学界重点研究的领域,2016年的诺贝尔物理奖就颁发给了与材料拓扑特性相关的理论研究。先进光源研究员Sung-Kwan Mo表示,将先进光源研究的材料轻松地从导电状态转化为绝缘状态(非导电状态),对于未来晶体管应用来说是一个好预兆。

    最新的研究还找到了一种制造这种极薄材料的方法(薄度相当于蜂巢状排列的钠原子与铋原子单层),而且每一层的厚度可控。

    对于人类所面临的现代计算中日益加剧的能源浪费挑战来说,超低能量拓扑电子器件提供了一个有潜力的解决方案。

    在最新研究中,在先进光源光束线10.0.1的超高真空条件下,研究人员们采用了一种称为分子束外延的工艺,在一个硅晶圆上生长了一边长达几毫米的材料样本,而且避免了污染。

    这个光束线运用了角分辨光电子能谱的X射线技术,观察材料中的电子如何移动。在典型的拓扑材料中,电子沿着材料边缘流动,而材料其他部分成为绝缘体。

    澳大利亚同步加速器(Australian Synchrotron)也展开了一些针对类似样本的X射线实验,演示了超薄铋化钠无需依靠支撑物,且不会与硅晶圆(铋化钠生长在硅晶圆上面)产生化学相互作用。在这个案例中,研究人员们发现:当超薄材料受到电场影响时,会成为超导体;当它受到略高的电场影响时,整个材料也会变成一个绝缘体。

    其他的一些研究都在努力寻求更具挑战性的“化学掺杂”或“力学应变”的机制,来控制并进行开关操作。研究团队正在继续研究能以类似方式进行开关的其他样本,从而引导新一代超低能量电子器件的开发。

  • 原文来源:https://newscenter.lbl.gov/2018/12/10/topological-matters-toward-a-new-kind-of-transistor/
相关报告
  • 《晶体管新材料让电子设备“温柔体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1-23
    • 手套变成体征随身监测器,智能手机可以叠成小块、平板电脑可以卷进口袋……日前,天津大学李荣金、胡文平教授团队首次利用“二维有机单晶可控制备”新技术,研制出新型高性能有机晶体管材料,为下一步制造高性能柔性红外探测器奠定了材料基础,也这意味着“薄如蝉翼、温柔体贴”的可穿戴电子设备梦想距离实现又前进一大步。 柔性电子设备是指在一定形变(弯曲、折叠、扭转、压缩或拉伸)条件下仍可工作的电子设备,被认为是“未来电子设备的发展潮流”,如可穿戴传感器、可植入医疗器械、可弯曲手环、可折叠手机等,有望使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颠覆性改变。柔性电子设备之所以能够柔软弯曲,其奥秘在于使用了轻薄柔韧的有机电子元器件进行制造。 众所周知,晶体管是电子元器件重要组成部分,而有机晶体管则是构成柔性电子器件最重要的基本原件。目前世界主流有机晶体管材料普遍存在结构缺陷多、稳定性差等问题,制约了柔性电子设备的进一步发展。如何制备出低缺陷、高稳定性的有机晶体管材料也成为了全球科学家亟待攻克的难题。 李荣金、胡文平教授团队在有机场效应晶体管领域研究中,创造性地发明了“水面空间限域”新方法,利用单个或数个分子层厚的二维有机单晶制备有机场效应晶体管,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二维有机单晶可控制备”,获得了一类新型、高性能有机晶体管材料。基于这种新型二维有机单晶的有机晶体管材料光电性能十分优异,可实现对生物体微弱红外信号的捕捉。研究进一步发现,这种新的有机晶体管材料结构稳定性也大大超越目前的材料,这也为今后制造高性能柔性红外探测器奠定了基础。该项成果是有机电子学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新一期的国际学术刊物《美国化学会志》和《先进材料》上。
  • 《制造轻质晶体结构的新方法——3D打印》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3-19
    • 仿生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模仿生物过程,为复杂的人类问题设计解决方案——结合了金属和聚合物增材制造技术(即3D打印)的发展,已经在生产更耐用的轻质材料和结构方面取得了突破。新加坡ASTAR的科学家们调查研究发现,医学植入材料、汽车和航天部件都将从中受益。 晶格结构如图所示,从上到下的直径分级和空间分级都是统一的标准。图片来源: ASTAR 和 Elsevier 据全球研究机构ASTAR称,铸造和机加工等传统制造工艺并不适合于建造坚固的轻质结构,并且限制了设计的可能性。ASTAR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新方法,使用增材制造技术制造轻质晶体结构,并且提高了其结构的强度和刚度,为制造新型吸水材料和夹层结构开辟了新道路。 此项目由新加坡制造技术研究所(ASTAR)的科学家Stephen Daynes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完成,Stephen Daynes解释说:“此种方法制造的晶格结构优于传统固体材料的结构性能,可用于制造轻质夹层芯、医用植入物材料和具有特殊机械和热性能的特定晶格材料。利用一种新的仿生学方法,我们能够创造出类似于竹子和人类骨骼的细胞和晶格结构。” 研究人员通过结合拓扑和尺寸优化的方法,确定了晶格中被称为等静线的主应力线。由ASTAR发布的新闻指出,这种方法可以调整结构中的每个晶胞的大小、形状和方向,从而显著减少相邻晶胞之间的应力。研究人员称,这种设计方法使晶体刚度提高了172%,强度提高了100%。 Daynes说:“我们的技术可以创造出轻量级的功能梯度晶格,大大提高了增材制造夹层结构的刚度和强度,并且不会增加它们的质量。这些结构特别适合于增材制造过程,因为它们基本不受制造复杂性的约束。” Daynes说:“我们计划将这种方法应用到三维的应力场中,通过采用空间梯度的晶格产生更新颖、更有效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