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蛎生态礁快速构建技术助力黄河三角洲生态文明建设》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6-20
  • 近日,山东省海洋局组织中国水产科学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宁波大学、山东省海洋发展研究会、滨州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东营市河口区海洋发展与渔业局等单位有关专家,在山东东营对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开展的“牡蛎生态礁快速构建与示范”项目阶段性成果进行现场验收。

    研究团队立足黄渤海区长牡蛎与近江牡蛎野生资源,结合当地海域潮位信息等水文资料、底质特征、测试礁体的生长存活情况,利用自主开发的牡蛎生态礁构建的专利技术,在不同潮位滩涂点构建了两个牡蛎礁区。每个礁区由不同数量的礁核按不同排列方式形成方形礁群、环形礁群及条形礁群构成,形成生物量各异的礁区。目前已建成牡蛎生态礁区总面积7.5公顷,其中牡蛎成贝个体总数达11.63万个,2020年6月在礁区投放了牡蛎附苗器30万个,牡蛎稚贝总量达1092万粒。

    该新型生物礁体快速构建技术是基于牡蛎生长速度快、营集群生活的生物学特性,开发在特定环境和技术条件下快速相互粘连成礁的技术,实现牡蛎礁快速构建。该种新型牡蛎礁体具有材质绿色环保的优点,降低了混凝土、石块等传统礁体在河口浅滩的沉降风险,且礁体附苗效率高,生物量可控,可显著提升繁殖期的苗种丰度和礁体的扩张速度。该技术创新性地将牡蛎人工增殖与牡蛎自然礁体建设相结合,实现了新型生态牡蛎礁生态系统的快速构建。

    牡蛎礁生态系统被称为温带“珊瑚礁”系统,是鱼类等动物的栖息地以及抚幼、庇护、捕食场所,在净化水体、耦合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及消氮、固碳、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计渔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我国具有丰富的牡蛎野生资源,曾在各大河口区存在大量的牡蛎礁系统,但近年来大都处于功能灭绝状态。此外,我国的牡蛎养殖规模虽居世界首位,但养殖牡蛎生态功能并不能完全代替牡蛎礁生态系统,牡蛎礁保护与修复工作任重道远。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贝类增养殖与生物技术团队多年来致力于牡蛎资源保护与利用,生物礁构建技术在东营相关企业的应用与示范为黄河三角洲地区牡蛎生态礁的首次规模构建,推动了基于牡蛎礁系统的环境调控技术发展和当地近江牡蛎资源保护及近海渔业修复,助力国家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

    该项目得到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工程项目相关子课题资助。

  • 原文来源:http://www.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006/t20200619_5609189.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员编撰的《黄河三角洲生态农牧场构建原理与实践》出版发行》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11-22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杨红生课题组联合海岸带研究所共40多位学者历时3年编撰完成的《黄河三角洲生态农牧场构建原理与实践》专著已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本书是《现代渔业创新发展》系列丛书之一,也是《海岸带生态农牧场创新发展战略研究》(2020 年3月出版)的姊妹篇。 《黄河三角洲生态农牧场构建原理与实践》聚焦黄河三角洲典型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持续利用等重大科技问题,重点解决海岸带生态农牧场建设原理、技术模式和空间布局等问题,系统介绍了黄河三角洲生态农牧场环境监测关键技术与装备,盐碱地生态农牧场、滩涂生态农牧场、浅海生态牧场构建原理、技术与模式,生态农牧场特色生物资源产品开发与应用,以及生态农牧场空间布局等内容。
  • 《台风和寒潮事件下黄河三角洲近岸波浪动力学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6-06
    • 河口三角洲作为河流-陆地-海洋相互作用的关键区域,具有巨大的固碳增汇潜力,同时也是最脆弱的沿海生态系统之一。近年来受全球变暖影响,台风强度显著增强并呈现极地迁移趋势,极端寒潮事件频率也有所提升,使得中高纬度河口三角洲面临严峻蚀退威胁。波浪动力过程显著影响近岸水位、流场及沉积物输运,位于渤海湾和莱州湾之间的黄河三角洲由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堆积而成,其浅水浅滩地貌特征使其极易受灾害性海浪影响。因此,研究不同极端事件下的波浪场变化,对维持黄河三角洲健康稳定的海岸带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近岸河口物理海洋研究组(毛淼华研究团队)基于第三代海浪模型SWAN(Simulating Waves Nearshore),结合海洋观测数据,重点研究了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极端波浪过程。研究团队采用双重嵌套的非结构化SWAN模型,模拟了台风烟花(2021)、梅花(2022)以及2021和2022年两次寒潮事件期间的波浪、海况和波能变化。主要研究成果包括: (1)极端事件期间风浪主导海况,仅在台风过境后海域内出现涌浪主导海况,黄河三角洲的扇形延伸可以有效阻挡部分涌浪入侵; (2)台风和寒潮事件中,由于涌浪的存在,波浪响应存在明显滞后现象; (3)寒潮事件中有效波高出现双峰波,而台风事件中为单峰波,风浪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涌浪对双峰现象有一定的削弱作用; (4)在黄河河口近岸海域,白帽耗散是深水区的主要波能耗散机制,而波浪破碎主导近岸浅水区的波能损失; (5)三角洲前缘的复杂地形有效调节波浪向岸传播与波能再分配过程,波浪在向岸传播中经历多次破碎,三幅波-波相互作用与波浪破碎呈现良好的对应关系。 研究成果系统揭示了浅水河口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波浪动力过程特征,对理解极端事件下波浪动力响应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并为近岸环境演变研究与三角洲区域海岸带工程建设提供了科学支撑,学术价值和应用潜力显著。 相关成果以“Wave dynamics in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 during cold wave and typhoon events”为题发表于数值模拟领域的国际期刊《Ocean Modeling》,文章第一作者为烟台海岸带所硕士研究生高盛涵,通讯作者为毛淼华研究员(mhmao@yic.ac.cn),合作作者包括马里兰大学Meng?Xia教授。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050410325)、烟台市“双百计划”(E039031101)和山东省重点研发项目(2022CXPT019)的资助。 论文信息: Gao, S., Mao, M.*, & Xia, M. (2025). Wave dynamics in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 during cold wave and typhoon events. Ocean Modelling, 102568. https://doi.org/10.1016/j.ocemod.2025.102568 相关论文信息: Su, C., Sahoo, B. *, Mao, M., & Xia, M. (2025). Machine learning techniques for predicting typhoon‐induced storm surge using a hybrid wind field.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Machine Learning and Computation, 2, e2024JH000507. https://doi.org/10.1029/2024JH000507 Peng, J., Mao, M.*, & Xia, M. (2024). Wave Spectra Analysis on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y of Sea States under Distinct Typhoon Tracks in a Semienclosed Sea. 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 54(3), 783-807. https://doi.org/10.1175/JPO-D-23-0066.1 Peng, J., Mao, M.*, & Xia, M. (2023). Dynamics of wave generation and dissipation processes during cold wave events in the Bohai Sea. 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 280, 108161. https://doi.org/10.1016/j.ecss.2022.108161 Nguyen, Q. T., Mao, M.*, & Xia, M. (2023). Numerical Modeling of Nearshore Wave Transformation and Breaking Processes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with FUNWAVE-TVD Wave Model.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11(7), 1380. https:// doi.org/10.3390/jmse11071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