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和寒潮事件下黄河三角洲近岸波浪动力学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6-06
  • 河口三角洲作为河流-陆地-海洋相互作用的关键区域,具有巨大的固碳增汇潜力,同时也是最脆弱的沿海生态系统之一。近年来受全球变暖影响,台风强度显著增强并呈现极地迁移趋势,极端寒潮事件频率也有所提升,使得中高纬度河口三角洲面临严峻蚀退威胁。波浪动力过程显著影响近岸水位、流场及沉积物输运,位于渤海湾和莱州湾之间的黄河三角洲由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堆积而成,其浅水浅滩地貌特征使其极易受灾害性海浪影响。因此,研究不同极端事件下的波浪场变化,对维持黄河三角洲健康稳定的海岸带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近岸河口物理海洋研究组(毛淼华研究团队)基于第三代海浪模型SWAN(Simulating Waves Nearshore),结合海洋观测数据,重点研究了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极端波浪过程。研究团队采用双重嵌套的非结构化SWAN模型,模拟了台风烟花(2021)、梅花(2022)以及2021和2022年两次寒潮事件期间的波浪、海况和波能变化。主要研究成果包括:

    (1)极端事件期间风浪主导海况,仅在台风过境后海域内出现涌浪主导海况,黄河三角洲的扇形延伸可以有效阻挡部分涌浪入侵;

    (2)台风和寒潮事件中,由于涌浪的存在,波浪响应存在明显滞后现象;

    (3)寒潮事件中有效波高出现双峰波,而台风事件中为单峰波,风浪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涌浪对双峰现象有一定的削弱作用;

    (4)在黄河河口近岸海域,白帽耗散是深水区的主要波能耗散机制,而波浪破碎主导近岸浅水区的波能损失;

    (5)三角洲前缘的复杂地形有效调节波浪向岸传播与波能再分配过程,波浪在向岸传播中经历多次破碎,三幅波-波相互作用与波浪破碎呈现良好的对应关系。

    研究成果系统揭示了浅水河口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波浪动力过程特征,对理解极端事件下波浪动力响应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并为近岸环境演变研究与三角洲区域海岸带工程建设提供了科学支撑,学术价值和应用潜力显著。

    相关成果以“Wave dynamics in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 during cold wave and typhoon events”为题发表于数值模拟领域的国际期刊《Ocean Modeling》,文章第一作者为烟台海岸带所硕士研究生高盛涵,通讯作者为毛淼华研究员(mhmao@yic.ac.cn),合作作者包括马里兰大学Meng?Xia教授。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050410325)、烟台市“双百计划”(E039031101)和山东省重点研发项目(2022CXPT019)的资助。

    论文信息:

    Gao, S., Mao, M.*, & Xia, M. (2025). Wave dynamics in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 during cold wave and typhoon events. Ocean Modelling, 102568. https://doi.org/10.1016/j.ocemod.2025.102568

    相关论文信息:

    Su, C., Sahoo, B. *, Mao, M., & Xia, M. (2025). Machine learning techniques for predicting typhoon‐induced storm surge using a hybrid wind field.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Machine Learning and Computation, 2, e2024JH000507. https://doi.org/10.1029/2024JH000507

    Peng, J., Mao, M.*, & Xia, M. (2024). Wave Spectra Analysis on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y of Sea States under Distinct Typhoon Tracks in a Semienclosed Sea. 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 54(3), 783-807. https://doi.org/10.1175/JPO-D-23-0066.1

    Peng, J., Mao, M.*, & Xia, M. (2023). Dynamics of wave generation and dissipation processes during cold wave events in the Bohai Sea. 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 280, 108161. https://doi.org/10.1016/j.ecss.2022.108161

    Nguyen, Q. T., Mao, M.*, & Xia, M. (2023). Numerical Modeling of Nearshore Wave Transformation and Breaking Processes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with FUNWAVE-TVD Wave Model.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11(7), 1380. https:// doi.org/10.3390/jmse11071380

  • 原文来源:https://yic.cas.cn/xwzx/kydt/202506/t20250604_7796046.html
相关报告
  • 《黄河三角洲站在滨海湿地植被群落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11-08
    • 滨海湿地凭借其稳定的“蓝碳”功能已经成为了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的长期解决方案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然而,处于海陆海过渡带的滨海湿地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也极为敏感,气候变暖、地表水位波动和降水格局变异等环境条件的改变会促使湿地植被群落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近期,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韩广轩团队依托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基于长期野外定位观测和原位控制试验,在滨海湿地植被群落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Water Research、Plant and Soil和Ecosystem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上。  基于10年(2011-2020)的涡度协方差监测数据、15年(2003-2017)的卫星遥感通量数据和原位增温控制实验,黄河三角洲站的研究人员发现气候变暖会显著降低湿地生态系统的植物水分利用效率(Wei et al. 2023, Water Research)。在此过程中,湿地植被通过蒸腾作用消耗的水分显著增加而生产力水平基本不变;这意味着在气候变暖的情形下,湿地植被需要更多的水分供应来维持自身光合作用的稳定。通过CMIP6的相关模型模拟结果(SSP585情形),黄河三角洲在未来可能会经历更为极端的变暖过程(+0.08 ℃ year-1),进而导致湿地植被水分利用效率的进一步降低(-0.03 g C kg-1 H2O year-1)。 依托野外控制试验平台,通过对净生态系统CO2交换(NEE)、植物功能性状和土壤理化性质的长期定位监测,揭示了淹水深度调节植物光合能力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淹水深度主要是通过调节芦苇叶片形态特征及C:N:P化学计量比来控制光合能力,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叶面积与叶片N含量。淹水深度通过调节芦苇叶片功能性状,改变光合能力,影响生态系统碳吸收能力,最终决定了湿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强弱(Wang et al. 2023, Plant and Soil)。此外,研究发现季节性降雨分配也对湿地植被的光合能力具有显著影响。季节性降雨分配,尤其是春季降雨的波动,直接改变了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土壤水、盐条件,进而影响了湿地植被的固碳速率(Huang et al. 2023, Ecosystem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相关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YFF08021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U2106209、42071126、42101117)和中国科学院国际科学伙伴计划(121311KYSB20190029)等项目的资助。 论文信息: Wei SY, Chu XJ, Sun BY, et al. Climate warming negatively affects plant water-use efficiency in a seasonal hydroperiod wetland. Water Research (2023). https://doi.org/10.1016/j.watres.2023.120246 Wang LJ, Zhao ML, Wei SY, et al. Inundation depth controls leaf photosynthetic capacity by regulating leaf area and N content in an estuarine wetland. Plant and Soil (2023). https://doi.org/10.1007/s11104-023-06368-x Huang WX, Chu XJ, Li PG, et al. Dual asymmetric response of leaf-level CO2 fixation to changes in seasonal precipitation distribution in a coastal marsh. Ecosystem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2023). https://doi.org/10.34133/ehs.0067
  •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在渤海浪流模型应用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12-13
    • 渤海作为我国最北部的半封闭内陆海,地理位置和环境都比较特殊,平均水深较浅,是我国生态上最脆弱的海区之一,也是我国最易受到寒潮天气影响的海区。环渤海地区已成为我国主要的经济区之一,沿岸有多个重要港口,经济与人类活动密集,对环渤海的水动力及波浪动力过程的研究是认知海岸带环境过程与生态效应的基础。为此,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毛淼华研究员团队基于水动力及波浪模型,运用数据观测及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相应研究。 虽然跨等深线水交换对近岸水动力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有重要影响,但是有关其驱动机理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在半封闭的浅水系统。团队利用水动力模型FVCOM(Finite Volume Community Ocean Model)模拟了1998-2019年渤海非结冰期跨10米和20米等深线水交换。研究发现:(1)跨等深线通量在夏季最强、秋季最弱,并呈现表层离岸、底层向岸的输运特点;(2)渤海湾和辽东湾的净通量比莱州湾大一个数量级;前者的温度梯度驱动的跨等深线体积输送在夏季最为突出,而后者跨10米等深线的体积输送由黄河浮力通量所产生的盐度梯度引起;(3)跨10米等深线上层通量主要由风致平流引起,而跨20米等深线次表层通量主要受斜压梯度力影响。 在海浪研究方面,团队利用第三代海浪模型SWAN(Simulating Waves Nearshore)模拟了渤海海浪对两个典型寒潮过程(2014年西北风和2015年东北风)的响应。研究发现:(1)海浪在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各海区的波浪谱均由风浪主导;(2)海浪在耗散过程中,白帽作用在渤海深水区占主导,而底摩擦耗散在5-10米水深区域逐渐成为主导;(3)深度诱导破碎引起的海浪耗散主要集中在南部近岸的一条狭长区域;随着底部坡度变平以及底坡宽度增加,深度诱导的耗散有减小趋势。   上述研究可以加深对浅水系统近岸水交换机制及海浪动力过程的理解,进而为研究近岸动力环境、物质输移与通量计算、海岸工程等提供理论支撑,具有重要的学术与应用价值。本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BRJH项目、烟台海岸带研究所自主部署项目和烟台市双百计划的支持。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牟丽颖(硕士研究生)和彭婕(博士研究生)分别为两篇论文的第一作者。 论文信息: Mou, L., Niu, Q.*, & Xia, M. (2022). The roles of wind and baroclinic processes in cross-isobath water exchange within the Bohai Sea. 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 274, 107944. https://doi.org/10.1016/j.ecss.2022.107944. Peng, J., Mao, M.*, & Xia, M. (2023). Dynamics of wave generation and dissipation processes during cold wave events in the Bohai Sea. 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 280, 108161.https://doi.org/10.1016/j.ecss.2022.108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