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全球能源市场“涨价”始末》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01-09
  • 2021年,随着全球疫情好转、需求回暖、供应抽紧及库存持续下降,国际油价从低点反弹,并一路突破80美元/桶。

    2021年四季度以来,全球范围内能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中国电荒、英国油荒、欧洲气荒、印度煤荒等频频上演,一场全球性的“能源危机”席卷而来,煤炭、石油、天然气三大能源价格均创近年新高或历史最高水平,欧洲碳价也刷新历史纪录。LNG运费价格随之狂飙,炼油行业复苏,炼油产品价格和毛利接近2019年疫情前水平。

    本版文字由 联合石化公司市场战略部 提供

    价格“狂飙”

    天然气、煤炭、石油三大传统能源领涨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天然气、煤炭价格创下历史新高,原油价格创下近7年新高,全年布伦特均价为70.95美元/桶,美国西得克萨斯轻质原油(WTI)为68.11美元/桶

    2021年,全球多数国家仍然维持宽松货币政策,流动性充裕。与此同时,随着全球疫情形势好转、疫苗接种速度加快,经济和能源需求总体复苏态势良好,金融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进入牛市,风险资产价格大幅飙升。全球主要股指、能源、农产品、有色金属等多个品种创下近年来新高或历史最高点。

    天然气、煤炭、石油三大传统能源领涨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尤其是进入2021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社会经济活动增加,能源需求快速恢复,叠加能源转型背景下上游传统能源投资不足,全球范围内能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三大传统能源价格轮番暴涨,不断创下近年或历史新高,并引发能源危机。

    天然气价格创下历史新高。2021年10月,东北亚液化天然气现货(JKM)价格飙升至56.3美元/百万英热单位,较年初上涨168%,创下历史最高水平,JKM全年均价约为18.6美元/百万英热单位,比上年大增324%。

    煤炭价格也显著攀升。2021年,澳大利亚煤炭期货价格一度上涨至269.5美元/吨,较年初上涨232%,郑州商品交易所动力煤期货价格最高上涨至1908元/吨,较年初上涨185%,均创下纪录。

    石油市场方面,由于全球经济活动恢复,石油需求强劲复苏,叠加欧佩克+仍然维持大规模减产政策,美国页岩油产量全年复苏缓慢,石油市场总体维持供不应求的局面,推动国际油价一路上涨,从年初的每桶50美元一路上涨至80美元上方。

    布伦特油价呈现逐季走高态势,一、二、三、四季度均价分别为每桶61.32、69.08、73.23和79.66美元,全年布伦特均价为70.95美元/桶,比上年大涨64.2%。布伦特全年最低价为2021年1月4日的51.09美元/桶,最高价为2021年10月26日的86.40美元/桶,也是2018年10月以来最高水平。美国西得克萨斯轻质原油(WTI)全年均价为68.11美元/桶,比上年大涨73.1%,2021年10月创下近7年新高;迪拜原油全年均价为69.39美元/桶,比上年大涨64.1%。

    “轻重”有别

    轻质重质原油价差显著拉宽,2021年布伦特与普氏迪拜纸货价差平均为3.18美元/桶,远高于2020年0.02美元/桶的水平

    2021年全年,基准油月差基本呈现前高后低结构,布伦特首、次行价差从2021年初的0.1美元/桶,拉宽至2021年11月的1美元/桶以上。2021年全年,布伦特首、次行价差平均为0.54美元/桶,比2020年拉宽1.07美元/桶。

    WTI原油首、次行价差平均为0.33美元/桶,比2020年拉宽1.29美元/桶。2021年11月底,受奥密克戎变种病毒迅速传播、美联储逐步收紧货币政策、美国释放战略石油储备、伊核谈判重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基准油价格结构大幅收窄。

    由于美国库存不断消化、库欣中心库存持续低位运行,WTI与布伦特价差从年初的接近-4美元/桶,一度收窄至-1.5美元/桶。2021年底,两者价差在-3美元/桶左右。2021年全年,WTI与布伦特平均价差为-3.03美元/桶,与2020年基本持平。

    2021年,欧佩克+逐步增产,大西洋盆地供应持续收紧,轻重质原油价差显著拉宽,布伦特与普氏迪拜纸货价差(EFS)从2021年初的1美元/桶,逐步拉宽到2021年11月的5美元/桶以上。2021年全年,布伦特与普氏迪拜纸货价差平均为3.18美元/桶,远高于2020年0.02美元/桶的水平。

    此外,2021年以来,我国上海原油期货(SC)交割库原油不断出库,交割库库存从年初的3000万桶降至600万桶左右,推动上海原油期货主力合约与布伦特首行合约价差总体收窄,全年平均为-3.14美元/桶。

    炼油复苏

    世界三大炼油中心摆脱“负毛利”泥潭,炼油毛利润显著提升,接近2019年疫情前水平

    2021年,受石油需求复苏向好带动,全球炼油业从2020年极其低迷的状态中逐步修复,炼厂开工稳步提高,成品油库存逐步消化,世界三大炼油中心即美国墨西哥湾、欧洲鹿特丹和新加坡的炼油毛利均显著改善。

    2021年,美国墨西哥湾的炼油毛利平均为12.11美元/桶,比2020年上涨4.91美元/桶,为2019年的80%。欧洲鹿特丹炼油毛利平均为3.76美元/桶,比2020年上涨1.49美元/桶,为2019年的70%左右;新加坡炼油毛利平均为3.45美元/桶,比2020年上涨3.07美元/桶,基本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

    亚洲地区油品裂解价差也呈大幅回升走势。2021年,新加坡汽油裂解价差平均为9.10美元/桶,比2020年增加6.29美元/桶,是2019年的1.5倍,显示亚太区域汽油需求较为强劲;新加坡柴油裂解价差平均为8.39美元/桶,比2020年增加1.23美元/桶,为2019年的60%左右。航煤复苏最为缓慢,但也脱离了2020年负毛利的泥潭,2021年航煤裂解价差平均为5.86美元/桶,比2020年增加3.32美元/桶,为2019年的43%。

    运费走高

    亚太LNG运价创历史新高,比年初上涨3倍多,市场上LNG运输船炙手可热

    2021年,全球航运市场呈现分化走势,其中,干散货船舶和液化天然气(LNG)运费持续走高、价格不断刷新,但油轮运费市场整体维持低迷态势。

    随着全球主要国家疫情逐步改善,全球经济加快复苏,刺激大宗商品需求增加,铁矿石、煤炭、粮食等价格持续上涨,叠加下游补库需求旺盛,推动波罗的海航运指数(BDI)进一步走高,2021年10月,波罗的海航运指数一度上涨至5650,为2008年9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2021年,在天然气强劲需求的带动下,LNG运输市场活跃度大幅攀升,亚太地区17.4万立方米LNG船的租金水平,从2021年初的每天7.5万美元飙升至2021年12月的33万美元,创下历史新高。行业消息人士表示,由于亚洲对美国的LNG需求持续走高,市场上LNG船变得炙手可热。

    这一跃升主要的推动力来源于冬季消费旺季的到来。亚洲买家不仅要担心LNG库存不够,而且要担心运输成本的增加。2021年的冷冬预期,再加上船舶供给短缺,LNG这一电力主要原料的成本明显上涨。亚洲与欧洲的LNG产业链不同,亚洲几乎没有远程天然气存储,所以LNG市场对需求的变动格外敏感。

    不过,石油运输市场却相对“冷静”。尽管全球石油需求逐步复苏,但仍低于疫情前水平,导致对油轮运输市场整体需求不足。在国际油轮运输市场,由于船舶供给较为充足,整体运费走势维持低位平稳运行态势,中东到中国的超大型油轮(VLCC)单桶运费基本保持在1美元/桶的低位。

    2021年,国际石油市场持续处于去库存阶段,海上浮仓运力大量释放,也进一步加深运力过剩矛盾,导致油轮运输市场表现“不温不火”。

    碳价暴涨

    欧盟碳价创新高,全年均价为53.65欧元/吨,创下欧洲碳市场启动以来的最高水平

    2021年,全球各国都在积极推进碳中和行动,碳市场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欧洲提高减排目标,叠加天然气价格暴涨,煤炭发电大幅增加,欧洲碳价一路高歌猛进,全年呈单边上涨走势,从2021年初的33欧元/吨,上涨至2021年12月8日的88欧元/吨,创历史最高水平,涨幅高达167%,全年碳配额均价为53.65欧元/吨,也是欧洲碳市场启动以来的最高水平。

    2021年进入冬季以来,在可再生能源发电不足的情况下,欧洲天然气价格再创新高,化石能源发电量增加,导致碳配额需求增加,叠加欧洲碳市场金融衍生品相对成熟及2021年度碳配额分配延迟,欧洲能源价格开启新一轮涨势,电力价格、天然气价格和碳价联动上涨。

    2021年7月16日,中国碳市场上线交易,共有电力行业的2000多家企业作为首批控排企业,被纳入全国碳市场。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国碳市场已完成第一个履约周期工作,累计成交量近1.8亿吨,成交额超过76亿元,挂牌成交均价为46.61元/吨。

    全国碳市场启动后,碳配额首日收盘价为51.23元/吨。此后,一度上涨至58.70元/吨,创上市以来最高水平。接着,碳配额价格逐渐下跌,一度跌至41.84元/吨。随着履约期临近,碳配额价格再次回到50元/吨附近。

    全国碳配额价格走势总体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行情,从首日交易至2021年8月中旬,全国碳市场的交易主要由包括五大央企电力集团、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华润电力、申能和浙能集团在内的十家大型能源集团主导,全国碳市场价收盘价维持在50元/吨左右波动。

    2021年8月中旬至12月中旬,由于全国碳市场整体配额富余量较大,发电企业卖出意愿强烈,全国碳市场在这一时期一直处于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行情,始终维持在41~43元/吨区间内小幅波动。从2021年12月15日至年底,由于95%的重点排放单位完成履约,全国碳市场的成交量开始逐渐萎缩,但仍有部分企业尚未完成履约,急于在盘面采购碳配额,同时卖方企业出现惜售情绪,碳配额价格出现大幅上涨,2021年12月30日,挂牌收盘价为57.06元/吨,创上市以来次高。

  • 原文来源:http://www.cnenergynews.cn/zhiku/2022/01/08/detail_20220108115329.html
相关报告
  • 《锂涨价潮或将持续至明年》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1-01
    • 在全球电动汽车需求持续走高、锂矿生产限制不断的情况下,业内普遍分析认为,锂价已经迎来了今年第三轮大幅上涨,而从锂市场供需情况来看,明年锂市场供应仍处于短缺状态,价格中长期内可能持续走高。 明年供应仍将偏紧 近日,行业分析机构标普全球普氏发布报告称,截至今年12月第二周,海运碳酸锂价格已经创下3.26万美元/吨的新纪录;同时,海运氢氧化锂的价格也达到了3.19万美元/吨,同样达到历史新高。 从标普全球普氏发布的数据来看,目前,海运碳酸锂价格已经较今年年初上涨了413%,海运氢氧化锂的价格涨幅也已达到254%,即使是较一个月前,锂盐的价格涨幅也已经接近50%。金属市场研究机构“基准矿产情报”(BMI)发布的数据也显示,今年5-10月期间,锂价指数已经暴涨了240%,这一涨幅创下了近5年来的新高。 暴涨的价格让锂成为今年表现最耀眼的大宗商品之一,而促成这一市场现状的主要因素,则是旷日持久的供不应求。 根据标普全球普氏“全球市场情报”发布的数据,到2022年,全球金属锂供应总量将达到63.6万吨碳酸锂当量,较2020年的40.8万吨、2021年的49.7万吨出现两位数的增长。而从需求侧来看,2022年全球金属锂需求将达到64.1万吨,同样也远高于2020年的34.2万吨和2021年的50.4万吨。这一数据意味着,2022年,全球锂市将延续今年的短缺现状,供应缺口将达到5000吨。 分析指出,虽然不论是电池生产商还是终端汽车生产商,今年都已经加大了“寻锂”的步伐,大量的资金涌入了锂矿开采行业,但锂盐供应的增速短期内仍将低于需求增量,目前投资的锂矿产能预计最早到明年下半年才有所释放。 产能不足成主要障碍 国际锂矿生产巨头Albemarle的发言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由于锂电池尺寸持续增大,同时电动汽车生产与销量也预期激增,从现在到2025年期间,全球锂需求预计将超过供应量的30%左右。据了解,2020年,全球插电电动汽车销量约为310万辆,到今年预期为600万辆左右,而到明年这一数据很可能涨至650万辆,2025年则将激增至1005万辆。 同时,标普全球普氏也援引业内人士的话称,受下游需求端刺激,全球主要电池制造商在今年也相继公布了扩产计划,这也进一步加大了对锂的需求。 不仅如此,全球对抗气候变化行动也为锂矿生产带来了新挑战。《华尔街日报》援引多位美国锂矿生产商的观点称,与油气开发、铜矿生产等领域类似,来自于环境监管方面的压力使得锂矿开发许可推迟发放已经成为了现在矿业生产商面临的主要难题。 今年12月上旬,主要锂矿供应国之一的秘鲁出现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矿区居民因环保疑虑向开矿企业表示抗议,而秘鲁政府也表示将加大针对开矿企业的监管力度。而在全球第二大锂矿生产国的智利,大力推动环保监管并计划针对锂矿行业征收重税的总统候选人赢得了大选,导致多家跨国锂矿生产商股价出现暴跌,业内普遍预计,未来锂盐上游生产很可能将面临更多挑战。 标普全球普氏援引业内人士的话称,现在市场对于锂资源的认知正在重构。“考虑到锂资源的战略性地位,从中期到长期来看,锂资源短缺将是限制行业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 或“拖累”电动汽车产业 实际上,锂资源开发遭遇的阻碍已经对终端产品造成了不利影响。有行业分析机构指出,现在金属价格的上涨已经推高了锂电池包价格,这也是近10年来锂电池成本首次出现上涨态势。 数据显示,今年全球锂电池包平均价格为132美元/千瓦时,虽然较去年的140美元/千瓦时出现下降,但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明年锂电池包均价可能会反弹至135美元/千瓦时。 据上述机构预测,要让电动汽车成本能够与汽柴油车相媲美,锂电池包价格需维持在100美元/千瓦时以下,而当前锂价飙升的现状却可能让这一重要“节点”推后至少两年,这将拖累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 印度《经济时报》也援引印度汽车制造商的话称:“由于锂、钴、锰等金属价格上涨,今年以来,印度电池包成本同比已经上涨了40%左右,印度电动汽车成本也随之上涨。” 路透社则援引欧洲跨国汽车制造商Stellantis首席执行官Carlos Tavares的话表示,政府和投资者都希望汽车制造商尽快向电动汽车领域转型,但成本已经“超过了能够承受的范围”,减少汽车销量或者降低利润预期虽然可以缓解企业压力,但很可能导致欧美国家出现大规模的失业浪潮。
  • 《近20家新能源车企的40余款电动车涨价 原材料上涨是推手》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3-21
    • “不仅没有优惠,还比半个月前贵了5000元。”3月18日,在位于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的北京金泰凯迪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一位看上了广汽埃安V70智领版的消费者颇有些后悔之前没下手。进入3月以来,记者走访多家4S店和商圈卖场,发现已经有近20家新能源车企的40余款电动车宣布涨价。上游原材料价格猛涨,经过动力电池厂家的传导,最终还是蔓延到了整车企业。 车企纷纷上调售价 3月17日,哪吒汽车发布车型价格调整说明,受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供应链供货紧张等诸多因素影响,哪吒汽车从18日零时起对在售车型的价格进行调整,上调幅度从3000元至5000元不等。 同一天,特斯拉中国官网显示,Model Y后轮驱动版起售价提高至31.69万元,较之前上涨1.506万元。这是今年3月以来,特斯拉中国对旗下产品第三次上调价格。此前3月15日,特斯拉中国刚进行完一轮调价,Model 3后轮驱动版、高性能版起售价分别上涨1.42万元、1.8万元,而Model Y的长续航版、高性能版起售价则分别上涨1.8万元和2万元。而3月10日,特斯拉也涨过一轮价,同样是上述车型,包括Model 3高性能版、Model Y长续航版和高性能版,起售价各上涨1万元。 3月16日,比亚迪汽车则对王朝网和海洋网相关新能源车型官方指导价进行了调整,上调幅度从3000元至6000元不等。据了解,比亚迪本轮涨价涉及10款车型共39款配置。其中,涨幅3000元的车型主要为DM-i车型,涨幅6000元的主要为纯电动车型,海豚、元PLUS等最新车型也在涨价范围之内。这是比亚迪今年以来官宣的第二次调价。今年1月,因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以及新能源汽车购车补贴退坡等影响,比亚迪已对旗下新能源车型官方指导价进行过一轮涨价,上调幅度从1000元至7000元不等。 与此同时,奇瑞新能源也发布公告称,受原材料价格持续大幅上涨影响,奇瑞新能源汽车将对小蚂蚁相关新能源车型的官方指导价进行调整,上调幅度从3000元至6000元不等,已于3月17日零时起生效。 在此轮涨价潮中,还有3月1日,欧拉好猫GT涨价1.2万元;同日,几何EX3涨价7000元。3月4日,广汽埃安AION Y涨价1万元,广汽埃安AION V Plus涨价5000元,广汽埃安AION S Plus涨价4000元。 此外,蔚来汽车还宣布全系从3月31日起,将不再提供5400元补贴。 原材料上涨是推手 与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相比,多家车企在涨价公告中称,调价的主要原因是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告诉记者,今年以来,由于原材料涨价导致动力电池价格上涨的速度大大出乎业内预期,此前很多车企与电池供应商的协议价较低,车企压力并不突出,但是在动力电池涨价后签订新订单的车企压力非常大,只能通过涨价来缓解成本压力。 作为动力电池的主要原材料,锂、钴、镍都出现较大幅度涨价。生意社数据显示,3月17日电池级碳酸锂市场综合报价在48万元/吨至52.2万元/吨,而在2021年初碳酸锂价格仅为5万元/吨。与此同时,钴价也从去年初不到30万元/吨上涨至56.8万元/吨,涨了近一倍。此外,受俄乌冲突影响,俄罗斯作为全球第三大镍生产国,镍价格出现猛涨。仅硫酸镍的价格变化,就使得三元材料价格每吨上涨16万元至25万元。相应地,三元锂电池每千瓦时价格上涨31元至47元。以70千瓦时的电动车为例,一辆电动车近期的电池成本上涨幅度达2000元至3300元不等。 “除了动力电池涨价,缺芯也增加了芯片的购置成本。”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翔解释,“一些车企为了解决芯片问题,不得不到市场上高价收购芯片。” 更令人担忧的是,占全球氖气产量约一半的两家乌克兰氖气供应商均已中断生产,而氖气是芯片制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气体,加重了全球芯片供应紧张短缺。而3月16日深夜发生在日本本州岛东部海域的7.4级地震,也影响了包括瑞萨电子、索尼、村田制作所等全球汽车芯片供应商。其中,瑞萨电子是全球最大的车用微控制单元的供应商;村田制作所是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龙头厂商,全球市场占有率超三成。 业内人士表示,虽然特斯拉未公开披露这几次上调产品价格的原因,但结合特斯拉的定价逻辑和公司高管此前的表态,很大程度与供应链上遇到的挑战相关。在全球疫情反复、国际形势复杂、自然灾害频繁的背景下,汽车产业作为供应链最长、全球化程度较高的行业之一,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难,未来或许更多车企将加入到涨价队伍。  产业链协同待深化 今年初,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预测,2022年国内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有望突破600万辆,市场渗透率在22%左右。其中,2022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量将超过550万辆,市场渗透率达到25%左右。 “新能源汽车的价格上涨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需求,未来如果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乘联会或将根据实际市场情况对新能源汽车全年预测销量进行相应调整。”同时,崔东树建议,车企可以通过提升产品技术指标、提升单车规模销量降成本、改善电池供应商结构等多方面应对成本上涨。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董扬表示,当前新能源整车生产企业大部分还没有盈利,市场也不会接受新能源汽车价格明显高于同等级传统汽车,“此次原材料上涨幅度过大,单靠产业链的某一环节很难消纳全部上涨,产业链上下游要一致协同,共同分担原材料涨价带来的成本增加”。 “除了产业链上下游要共克时艰、共渡难关以外,我们还需要努力提高新能源汽车能效、适当设置续航里程,以便节约资源。”董扬补充道。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认为,当前应加快国内锂资源勘探开发,保障供应链安全,同时应加强自主创新和科技攻关,提升资源循环高效利用水平。 广汽埃安总经理古惠南表示,适当减少储能电池的使用量,尤其是出口储能电池的使用量,也有利于缓解当前国内动力电池原材料供应紧张,实现“保供稳价”。 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动力电池供应趋紧压力下,国内整车企业也已开始采取投资、入股、合作等多种方式,与上游动力电池企业联手,稳定供应链。今年3月1日,欣旺达汽车电池母公司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增资公告,共有19家企业向旗下的欣旺达汽车电池增资24.3亿元,其中就包括了蔚来、小鹏、理想以及东风、上汽、广汽等整车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