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科学家开发可6小时识别病原菌的纳米孔宏基因组学方案》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19-07-22
  • 近日,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的Justin O'Grady博士和Earlham研究所的科学家成功开发了一种宏基因组学检测的研究方法。该优化后的研究方案针对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可从临床呼吸道样本中去除高达99.99%的宿主核酸,并利用纳米孔测序的实时检测在6小时内准确识别病原体和抗生素抗性基因。《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7月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刊登了该项研究。

    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的威胁和宏基因组学挑战

    每年全世界约有300万人死于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目前,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LRIs)临床诊断的金标准主要依赖采集患者样本进行细菌培养,但其周期慢且敏感性差。在此期间,患者通常被给予广谱抗生素治疗。而过量使用广谱抗生素也是驱动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临床宏基因组学测序研究是一种是从单个样本中获得的多种生物的基因组分析。相对于细菌培养,宏基因组测序可以更快地鉴定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体。在呼吸道样本中存在大量人DNA,需要使用特定方法去除,因此跟它打交道非常困难。该研究克服了一些迄今为止阻碍临床宏基因组学广泛应用的障碍,包括从患者提供的样品中快速有效地去除人DNA的方法步骤,只留下病原体DNA用于测序。

    实时的纳米孔宏基因组测序6小时内准确鉴定病原菌

    Justin O'Grady博士团队开发的是一种用于能够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研究的宏基因组学方法,该方法同时兼备了使用皂苷(saponin)进行有效宿主DNA移除和实时的纳米孔测序检测的特点。该方法首先对来自疑似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40个样本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在对方法进行优化改进和优化后,对另外41个呼吸道样本进行测试。

    研究人员使用便携式MinION测序装置来促进实时测序、数据生成和分析,并将样品到结果的时间缩短至6小时。该测序装置的便携性意味着它可以更靠近患者使用,减少了将样品送到中心实验室所花费的时间。

    与培养法相比,优化的方法对病原体检测的敏感性为96.6%,特异性为41.7%,可以准确检测抗生素抗性基因。在确认定量PCR和pathobiont特异性基因分析后,特异性和灵敏度增加至100%。这表明纳米孔宏基因组学可以在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研究中快速准确地鉴定病原菌,并可能助力减少广谱抗生素的使用。

    结语

    “临床宏基因组学具有革命感染性疾病诊断的前景。我们的研究描述了首个快速、经济且准确的临床宏基因组测试,并容易能够很快的常规应用在临床场景中。“ Quadram研究所的课题领头人、东英吉利大学副教授 O’Grady博士表示。

    该项目的另外一名负责人Richard Leggett博士说:“纳米孔测序是一种在临床诊断中极具吸引力的技术,这项工作仅仅是我们尝试使用该技术的众多场景之一。“

    目前该实验方案正在一项更大型的多站点临床试验中进行评估,以评价其在医院获得性肺炎的诊断研究方面的表现。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7-019-0156-5
相关报告
  • 《美科学家开发DNA显微镜 可显示基因组信息》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9-06-24
    •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美国布罗德研究所生物物理学家Joshua Weinstein、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Aviv Regev和麻省理工学院分子生物学家Feng Zhang发明了一种非传统的称为“DNA显微镜(DNA microscopy)”的成像方法,它能够观测到细胞在基因组水平上发生了什么。他们使用DNA“条形码”来协助确定分子在样本中的相对位置,而不依赖于光线(或者任何类型的光学器件)。相关研究结果于2019年6月20日在线发表在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DNA Microscopy: Optics-free Spatio-genetic Imaging by a Stand-Alone Chemical Reaction”。 Weinstein说,通过使用DNA显微镜,这些研究人员能够构建细胞图像,同时获得大量的基因组信息。“这为我们提供了另一层我们无法观察到的生物学。” Regev说,“这是一种全新的显微镜类别。这不仅仅是一种新技术,而是一种我们以前从未考虑过要做的事情。” 新玩意 到目前为止,显微镜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基于光学;比如,光学显微镜可追溯到17世纪,依靠可见光来照射样本。科学家们对这种方法进行了反复研究,甚至不再局限于可见光谱。电子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和光片显微镜---它们的工作原理都是样本发射光子或电子,随后显微镜检测发射出的光子或电子。 第二类是在显微镜确定的位置上分割样本。然后,计算机程序将每个分割的片段拼接成完整样本的完整图片。光学成像可以提供亚细胞结构和作用的复杂图像。基于分割的显微镜可以为科学家提供遗传信息。 Weinstein和他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同事们想要构建一种一次性完成所有这一切---拍摄细胞位置的快照并找出驱动它的特定基因序列---的方法。 这种组合对于研究细胞遗传多样性的科学家来说非常重要。Weinstein说,免疫系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免疫细胞中的基因可发生最少单个碱基变化的变异。每种变异可引起细胞产生的抗体类型出现显著变化。细胞位于组织内部的位置也能够改变抗体产生。 他说,如果你专注于其中的一种变异,那么“你仅了解其中的一部分”。 它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Regev说,捕获完整的细胞图片并不需要昂贵的显微镜或许多花哨的设备。所有你开始需要的是标本和移液器。 首先,这些研究人员获取实验室中培养的细胞,并将它们固定在反应室中。然后,他们添加了各种各样的DNA条形码。这些DNA条形码结合RNA分子,从而给每个RNA分子一个独特的标签。接下来,他们使用化学反应来让每个标记分子产生越来越多的拷贝---一个从每个分子的原始位置扩展出来的生长堆(growing pile)。 Weinstein说道,“将每个分子想象为一个向外传播自己信号的无线电塔。” 最终,标记的分子与其他标记的分子碰撞,迫使它们成对连接在一起。彼此靠近的分子更容易碰撞,因而产生更多的成对DNA。距离相隔较远的分子将产生较少的成对DNA。 DNA测序仪会读取样品中每个分子的碱基序列,这需要长达30个小时。这些研究人员开发出的算法随后解码这些数据---在本文中,这些数据代表来自每个原始样本的基因序列的大约5000万个DNA碱基---并将原始数据转换为图像。 Weinstein 说,“你基本上能够完全重建你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的东西。” 他补充说,这两种方法是互补的。光学显微镜可以很好地观察到分子,即使它们在样品中是稀少的,而当分子密集---甚至彼此堆积在一起时,DNA显微镜表现更好。 他认为DNA显微镜有朝一日可能能够让科学家们加快开发帮助患者免疫系统对抗癌症的免疫疗法。他说,这种方法可能潜在地识别出最适合靶向特定癌细胞的免疫细胞。 Zhang说,每个细胞都有独特的DNA碱基组成。“通过直接从被研究的分子中获得信息,DNA显微镜开辟了一种将基因型与表型关联在一起的新方法。” Regev补充道,这类显微镜的可能性应用是非常广泛的。“我们希望它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让他们受到我们从未想过的伟大想法的启发。”
  • 《中国科学家率先完成菊花全基因组测序》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7-12-12
    • 12月7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和安利植物研发中心对外发布消息称,由他们共同发起的科研团队,在菊花全基因组计划获重大进展的同时,还完成了重要的药用菊花品种——杭白菊的全长转录组遗传信息发掘。此举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首次完成菊属植物菊花全基因组测序的国家。 研究人员表示,“菊花基因组测序的完成,是本草基因组研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该工作不仅对研究菊属的物种多样性研究、菊花的遗传进化机制研究和分子育种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研究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多倍体药用菊花——杭白菊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面对菊花的复杂染色体遗传结构以及丰富的种质资源多样性,进行菊花基因组测序对于揭示菊属物种的起源进化及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对此,2016年,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和安利植物研发中心共同开启科研攻关,最终利用纳米孔测序技术突破复杂基因组测序,在菊属植物研究中迈出了人类认知的重要一步。 全基因组测序是对未知基因组序列的物种进行个体的基因组测序。全基因组测序能检测个体基因组中的全部遗传信息,其准确率可高达99%。可谓是基因组最为全面的研究方案。全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好比绘制了一张物种基因地图,对植物来说,科学家可按图索骥,大大缩短育种周期,培育更高产、抗病、美观的优质新品种。 据了解,菊属植物染色体结构复杂,包含从2n=18到8n=72之间的各种染色体组结构。生产上作为菊花茶使用的菊花(以著名的杭白菊为例)是一个复杂的多倍体物种,有多套二倍体亚基组成。菊属植物是一个非常大的种类,包括菊组和苞叶组两大分支,在每一个品种之下又有数量不等的栽培种,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此次完成菊属植物全基因组测序,将有助于培育更具观赏价值,更具药用价值的菊属植物。 而被广泛熟知的野菊花、甘菊、菊花、异色菊等,都属于菊组,该分支植物主要特点为全部总苞片草质,边缘白色、褐色、棕褐色或黑褐色膜质。 面对菊花的复杂染色体遗传结构以及丰富的种质资源多样性,进行菊花基因组测序对于揭示菊属物种的起源进化及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对此,2016年,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和安利植物研发中心共同开启科研攻关,最终利用纳米孔测序技术突破复杂基因组测序,在菊属植物研究中迈出了人类认知的重要一步。 作为该科研团队成员的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博士宋驰表示,他们在全球率先使用纳米孔测序这一最新的测序技术,完成了高等植物中全基因组测序,并克服了之前在二代测序技术时代解决不了的高杂合、高重复基因组组装的难题,此举必将极大推动植物基因组,尤其是药用植物基因组研究的发展,是本草基因组学研究的一项重要突破。 该科研团队透露,相关研究成果和基因组数据自即日起,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官网及安利植物研发中心学术研究网站公布,免费向全世界研究菊花的学术团队和非盈利组织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