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发光隐形墨水研制成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8-22
  • “了无痕迹”的墨水可以加密信息,还能超长发光?谍战大片里经常出现的隐形墨水如今变成了现实,而且功能更强大。日前,天津大学材料学院封伟团队国内首次制备出氟氮双掺杂碳量子点(FNCDs),并基于此造出了可以隐形且具有自保护超长室温磷光性能的神奇墨水。该成果在最新一期《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在线发表。

    据介绍,发光隐形材料,特别是室温磷光材料,因具有长发光寿命和独特的单线态—三线态跃迁等优异特征,能起到非常显著的加密效果,是光子加密信息的重要载体,在信息安全领域应用广泛,也是热门科研领域之一,具有非常高的经济价值和应用前景,而隐形墨水就是发光隐形材料氟化碳领域的下游具体产品。

    目前已报道的绝大多数基于碳量子点的室温磷光材料,需将碳量子点嵌入到基质中才能获得室温磷光发射现象,且产品发光仅有几十毫秒。封伟团队此次制备的室温磷光碳量子点,无需考虑基质辅助的氧隔离层就可以实现室温下自发磷光,时间长度达到1.21秒,外界刺激还可以直接作用于裸露的碳量子点,有利于设计具有外界刺激响应性的磷光传感器。实验中,研究人员用氟氮双掺杂碳量子点的水分散液制成的墨水,通过普通的商业喷墨打印机,将预先设计的复杂图案、文字等加密信息打印在滤纸上,其干燥后在紫外灯下发射出强烈的固态蓝色荧光,移去紫外灯后会发射出自我保护绿色磷光,实现了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信息双安全保护。

    这一研究成果,未来有望应用于信息记录读取、防伪和隐写术等领域。同时,这种双元素共掺杂技术也为室温磷光隐形材料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 原文来源:http://www.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18-08/22/content_702778.shtml
相关报告
  • 《我国首台半导体激光隐形晶圆切割机研制成功》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0-05-25
    • 中国长城官方消息显示,近日,中国长城旗下郑州轨交院与河南通用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台半导体激光隐形晶圆切割机,填补国内空白,在关键性能参数上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我国半导体激光隐形晶圆切割技术取得实质性重大突破,相关装备依赖进口的局面即将打破。 此外,中国长城副总裁、郑州轨交院院长刘振宇表示,与传统的切割方式相比,激光切割属于非接触式加工,可以避免对晶体硅表面造成损伤,并且具有加工精度高、加工效率高等特点,可以大幅提升芯片生产制造的质量、效率、效益。 据悉,该装备通过采用特殊材料、特殊结构设计、特殊运动平台,可以实现加工平台在高速运动时保持高稳定性、高精度,运动速度可达500mm/S,效率远高于国外设备。在光学方面,根据单晶硅的光谱特性,结合工业激光的应用水平,采用了合适的波长、总功率、脉宽和重频的激光器,最终实现了隐形切割。 郑州轨交院成立于2017年,几年来,该院围绕自主安全工业控制器、高端装备制造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突破开展科研创新、技术攻关。2019年12月2日,中国长城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北京圣非凡电子系统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拟用9800.96万元收购关联公司郑州轨交院100%股权。
  • 《深圳先进院研制成功新型光-电镊原型系统》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1-10
    • 中新网深圳1月9日电 (索有为 周璨 马祯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简称“深圳先进院”)9日发布消息称,该院医工所智能医用材料与器械研究中心杜学敏研究员团队自主研制出了新型光-电镊原型系统(Photopyroelectric tweezer,PPT),可实现对不同材质、相态和形状物体的非接触、跨尺度、普适、多功能操控。新型光-电镊原型系统。研究团队供图 在过去几十年里,有多次诺贝尔奖与光镊操控技术相关。但传统光镊面临着系统复杂、光损伤、操控作用力小、操控颗粒范围窄、仅适用于透明物体等诸多挑战,严重阻碍其实际应用。 深圳先进院研制的该光-电镊能采用比传统光镊小7个数量级的光强,产生比传统光镊大7个数量级的操控作用力,进而成功实现体积范围跨越10个数量级的液滴(1皮升至10毫升)操控,并实现细胞离子通道、单个细胞到细胞聚集体的不同尺度操控,为微型机器人、类器官、组织工程和神经调控等重点前沿科技领域研究提供全新工具和方法,其应用前景广阔。 据了解,杜学敏团队从2016年开始在光-电智能材料和静电镊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基于前期工作基础,研究团队开发出全新的光-电镊。该光-电镊由两个核心元素组成:近红外激光光源和光-电转换器。 实验结果表明,研发团队提出的新型光-电镊展现出了卓越、稳定的光电转换性能,仅需每平方毫米2毫瓦的光照强度下即可产生0.26伏的表面电势,光照强度增加可增强光-电场,即便将表面介质厚度改变范围为1厘米至10厘米,电导率调整范围为1.16毫西门子每厘米至91毫西门子每厘米,其光电性能仍能保持有效。 “传统的光镊需要的光强度较高,大约为每平方毫米一千万毫瓦,会存在光损伤的问题,在微观尺度的调控可能会灼伤甚至杀死细胞。相比之下,新型光-电镊所需要的光照强度很低,通过高性能的光-电转换器产生的介电泳力操控物体,以避免光强度对生物样本的损伤。”杜学敏说。 值得关注的是,相比传统的光镊,该光-电镊所需光照强度低7个数量级,却能产生操控力高7个数量级,成功实现了不同材质(聚合物、无机物和金属)、不同相态(气泡、液体和固体)、不同形状(球体、长方体、螺旋线)和活鱼卵等物体的非接触、普适性、程序化操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