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先进院研制成功新型光-电镊原型系统》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1-10
  • 中新网深圳1月9日电 (索有为 周璨 马祯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简称“深圳先进院”)9日发布消息称,该院医工所智能医用材料与器械研究中心杜学敏研究员团队自主研制出了新型光-电镊原型系统(Photopyroelectric tweezer,PPT),可实现对不同材质、相态和形状物体的非接触、跨尺度、普适、多功能操控。新型光-电镊原型系统。研究团队供图

    在过去几十年里,有多次诺贝尔奖与光镊操控技术相关。但传统光镊面临着系统复杂、光损伤、操控作用力小、操控颗粒范围窄、仅适用于透明物体等诸多挑战,严重阻碍其实际应用。

    深圳先进院研制的该光-电镊能采用比传统光镊小7个数量级的光强,产生比传统光镊大7个数量级的操控作用力,进而成功实现体积范围跨越10个数量级的液滴(1皮升至10毫升)操控,并实现细胞离子通道、单个细胞到细胞聚集体的不同尺度操控,为微型机器人、类器官、组织工程和神经调控等重点前沿科技领域研究提供全新工具和方法,其应用前景广阔。

    据了解,杜学敏团队从2016年开始在光-电智能材料和静电镊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基于前期工作基础,研究团队开发出全新的光-电镊。该光-电镊由两个核心元素组成:近红外激光光源和光-电转换器。

    实验结果表明,研发团队提出的新型光-电镊展现出了卓越、稳定的光电转换性能,仅需每平方毫米2毫瓦的光照强度下即可产生0.26伏的表面电势,光照强度增加可增强光-电场,即便将表面介质厚度改变范围为1厘米至10厘米,电导率调整范围为1.16毫西门子每厘米至91毫西门子每厘米,其光电性能仍能保持有效。

    “传统的光镊需要的光强度较高,大约为每平方毫米一千万毫瓦,会存在光损伤的问题,在微观尺度的调控可能会灼伤甚至杀死细胞。相比之下,新型光-电镊所需要的光照强度很低,通过高性能的光-电转换器产生的介电泳力操控物体,以避免光强度对生物样本的损伤。”杜学敏说。

    值得关注的是,相比传统的光镊,该光-电镊所需光照强度低7个数量级,却能产生操控力高7个数量级,成功实现了不同材质(聚合物、无机物和金属)、不同相态(气泡、液体和固体)、不同形状(球体、长方体、螺旋线)和活鱼卵等物体的非接触、普适性、程序化操控。

  • 原文来源:https://www.cnenergynews.cn/kejizhuangbei/2025/01/09/detail_20250109194399.html
相关报告
  • 《深圳先进院成功研制消化道内光声/超声双模内窥成像系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6-07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生物医学光学与分子影像研究室在光声消化道内窥成像领域取得重大进展。该团队在国际上率先研制成功可进行360°全视场成像的光声/超声双模内窥成像系统,并可同时获取消化道壁血管(光声图像)和消化道壁组织结构(超声图像)的三维信息。相关科研成果以论文“In vivo photoacoustic/ultrasonic dual-modality endoscopy with a miniaturized full field-of-view catheter”发表在生物医学光学领域的旗舰期刊Journal of Biophotonics(影响因子:4.328)上。   由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与肿瘤滋养血管密切相关,而在肿瘤形成的初早期,就会出现滋养血管的形态学和功能学上的变化。光声/超声双模内窥成像技术在不需要外源对比剂的条件下,即可精准获取肿瘤周边滋养血管的形态与代谢等功能信息,并同时获取消化道管壁的形态变化。因此,该技术的出现,是对现有临床诊断技术的重要补充,有望为提高早癌的诊断准确性提供重要帮助。同时,由于该系统的内窥导管,完全兼容现有临床消化内镜的活检通道,可以在不影响现有检查方法和术式的情况下,与内镜同步进行成像,这为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推广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该项目在宋亮研究员与龚小竞副研究员的共同指导下,由林日强等核心骨干研制完成。团队目前正与北京武警总医院、广州中山第一附属医院开展合作,希望通过研究消化道癌症与疾病炎症区的血管形态、血氧饱和度等关键生物学指标,确定消化道早期癌症的光声图像特征。   针对该技术,研究团队已申请并授权了多项发明专利,为相关技术的产业转化与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该项目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973)计划、深圳市学科布局、深圳市基础研究、中国科学院威高计划等项目资助。
  • 《转基因“虾红大米”在中国研制成功》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9-02-13
    • 虾青素(又称虾红素)是一种红色的酮类胡萝卜素。天然的虾青素是世界上最强的天然抗氧化剂之一,能够维持机体平衡和减少衰老细胞的堆积。然而,虾青素在大多数高等植物中无法产生,只在一些藻类和酵母产生。因此在平时的膳食中,人们获取抗氧化性较强的虾青素的途径非常少。 华南农业大学通过转基因技术,将虾青素与常见的粮食作物水稻相结合,研制出了富含虾青素的“虾红大米”。该成果于2018年11月发表在期刊《分子植物》上。 《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创刊于2008年,是一本植物学领域专业杂志,由Molecular Plant上海编辑部与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OUP)合作出版,也是美国细胞出版社在亚洲的第一本合作期刊。2017年《分子植物》的影响因子/" target="_blank">SCI影响因子为9.326,在全球植物科学领域研究类期刊中排名第二。 转基因技术是指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通过外源基因的稳定遗传和表达,达到品种创新和遗传改良的目的。 该研究的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刘耀光告诉澎湃新闻记者,研究虾红大米和此前研究的胚乳富含花青素的“紫晶米”,主要都是为了实证多基因叠加转化技术和多基因叠加转化载体系统(TransGene Stacking system II, TGS II)的工作效率。紫晶米的研究已于2017年5月发表在《分子植物》上。 植物中重要的性状和复杂的代谢产物的合成,通常需要多个基因共同作用,其基因工程操作常常需要用到多基因叠加转化技术(Multigene stacking)。现有的常规技术手段只能完成少数(通常1-3个)基因的操作。因此,在刘耀光看来,多基因组装与转化技术,是目前基因工程研究的热点与难点。 刘耀光表示,由于虾青素的合成与调控涉及多个基因,常规基因工程技术操作,很难实现对其的合成操作。于是,作为具体的研究实例,研究团队利用TGS II系统,在水稻胚乳中重构了虾青素的代谢途径。 研究结果证明,引入最少四种转基因,能够在水稻胚乳中从头生物合成(de novo synthesis)虾青素。 刘耀光介绍,几乎所有的植物和动物自身均不能合成虾青素。三文鱼、虾类等动物体内积累的虾青素,来源于所摄取的含虾青素藻类或加工饲料。加工饲料中添加的虾青素由化学合成,其分子结构属性与天然虾青素的不同,抗氧化活性较低。此外,除了价格因素,许多人群对虾等海鲜有过敏。因此,虾青素米的创制成功,意味着一种新型的营养功能强化食品问世,未来或许可以丰富人们的膳食选择,有利于促进健康。 论文中还提到,改良的第二代黄金大米为团队研究虾青素米提供了部分思路。第二代黄金大米通过引入并表达来自玉米的psy基因和来自欧文氏菌的crtl基因,更有效地产生β-胡萝卜素,因其外表为金黄色,因此被称为黄金大米。 作为类胡萝卜素之一,β-胡萝卜素在许多植物中含量较低,并且很难用化学方法合成,主要是通过生物合成方式完成。生物合成类胡萝卜素生物有几种不同的途径,在真菌和植物细胞胞液/内质网上,是由乙酰辅酶A途径合成的。 针对黄金大米给研究团队的启发,刘耀光向澎湃新闻记者解释,黄金大米产生的是β-胡萝卜素,这是角黄素和虾青素合成途径的前体物。也就是说,包括番茄红素、β-胡萝卜素、角黄素等,均为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过程的中间形态,目前研究发现虾青素为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的终端形态。 由乙酰辅酶A通过生物途径合成虾青素的示意图 研究团队发现,在黄金米需要导入2个基因的基础上,再多导入1个基因就可以产生角黄素,而再多导入2个基因就可以产生虾青素。 虾青素水稻的研制成功不仅产生了新型的营养功能强化食品,也证明水稻种子胚乳是一种理想的生物反应器,可以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有价值的营养物质和药物。刘耀光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根据一些文献报道,虾青素的结构在高温下可能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虾青素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可以通过特定的方法和仪器测定,研究团队目前正在按计划开展对虾青素米在蒸煮前后,虾青素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检测。与此同时,研究团队还在开发含量更高的第二代虾青素米,也考虑开发其它营养成分的水稻新种质。 与任何技术一样,刘耀光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转基因作为一种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对每一种目标基因的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是按规定经过严格的科学实验分析,确认其安全性后,才能获得政府监管部门核发的安全证书。而目前由于国内尚未开放基因工程改良粮食作物的品种审定环节,也意味着尚未开放这类作物的商业化种植。该研究仅为植物合成生物学和作物生物强化提供科学研究的范例,不涉及其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