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热带生态所在我国稻田和旱地土壤总有机碳的微生物代谢特征研究中获进展》

  • 来源专题:耕地保护与污染治理
  • 编译者: 王晓梅
  • 发布时间:2023-10-08
  • 稻田是我国常见的农田类型,通常比相邻旱地具有更高的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残体碳含量。然而,稻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的微生物代谢特征尚不清楚。因此,解析土壤微生物碳代谢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对设计适当的农田管理 稻田是我国常见的农田类型,通常比相邻旱地具有更高的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残体碳含量。然而,稻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的微生物代谢特征尚不清楚。因此,解析土壤微生物碳代谢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对设计适当的农田 管理 措施以提高土壤固碳能力至关重要。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流域农业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吴金水团队,在我国东部四个水稻分布气候区(中温带-黑土、暖温带-潮土、亚热带-红壤和热带-砖红壤)采用配对采样原则,随机采集了240对稻田和旱地表层土壤。科研团队在每个气候区随机选择10对稻田和旱地土壤加入18O-H2O进行短期培养,测定土壤总有机碳的微生物摄取、生长、呼吸和利用效率。结果表明,与寒冷气候区(中温带和暖温带)旱地相比,温暖气候区(亚热带和热带)旱地土壤的微生物生长效率更低、呼吸效率更高。这是由于温暖气候区土壤低pH值和高粘粒含量致使微生物碳代谢从生长向呼吸转变。然而,温暖气候区稻田土壤的微生物的生长和呼吸效率均显著低于寒冷气候区稻田,可能是由于长期淹水抑制了微生物碳代谢对土壤低pH值响应。四个气候区下,稻田较旱地土壤微生物碳摄取效率低,表明稻田土壤有机碳积累过程中微生物参与程度较低;与旱地土壤相比,稻田土壤微生物的生长效率更高、呼吸效率更低,使得稻田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更高。稻田和旱地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的差异与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残体碳的差异呈现显著正相关。在微生物碳代谢的角度,稻田较旱地土壤具有更高的有机碳含量,这是由于稻田土壤更弱的微生物碳摄取和更强的合成代谢。因此,强化微生物合成代谢、降低微生物分解代谢的农田管理措施是增加土壤固碳的重要手段。
    相关研究成果以Higher microbial C use efficiency in paddy than in adjacent upland soils: evidence from continental scale为题,发表在《土壤和耕作研究》(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 的支持。
相关报告
  • 《亚热带生态所在堆肥物质转化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堆肥过程中腐殖质的合成是提高有机肥品质的关键。生物炭已被发现是一种低成本、环保和有效的腐殖质合成促进剂,但在堆肥过程中,生物炭驱动腐殖质合成的机制尚不清楚。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李德军研究员团队研究了生物炭添加对桑枝和猪粪堆肥过程中腐殖质合成的影响(图1)。利用荧光光谱、高通量测序、宏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等先进技术,综合分析了堆肥过程中真菌群落、功能基因和代谢特征,阐释了生物炭添加对腐殖质形成的影响机制。在成熟期,添加生物炭使黄腐酸和腐殖酸的生成效率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7.4%和39.4%。添加生物炭显著提高了温度、木质纤维素降解以及脲酶、过氧化物酶、锰过氧化物酶和木质素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并改变了真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后者与腐植酸含量显著相关。真菌群落的改变提升了高温期和成熟期腐解真菌功能和CAZyme基因的表达。最终,生物炭添加显著提高了成熟期外源性物质代谢(双酚类代谢和醌类生物合成)和氨基酸代谢(色氨酸代谢和酪氨酸代谢),从而通过产生喹啉类、酚类和芳香氨基酸等代谢产物促进腐殖质物合成。综上所述,生物炭添加可以通过选择性调节堆肥过程中真菌群落和代谢特征,有效促进腐殖质的合成,从而有利于有机肥施用后土壤肥力和健康的改善。
  •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苔藓促进土壤碳氮积累机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耕地保护与污染治理
    • 编译者:王晓梅
    • 发布时间:2023-08-31
    • 退耕还林还草是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和生态恢复的重要举措。随着植被恢复进程的推进,石漠化地区土壤表层形成了约1cm厚的苔藓层,但其对下覆微生物群落和土壤理化性质及其关联的土壤碳氮积累的影响尚不清楚。 基于此,以西南喀斯特峰丛洼地区三种典型人工植被恢复方式(单一人工林、单一牧草地、人工林间作牧草)长期观测样地为研究对象,通过苔藓移植和剔除处理,以无苔藓覆盖裸土和苔藓覆盖土壤为对照,分析了自然苔藓、移植苔藓和剔除苔藓对土壤碳氮指标、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试验处理一年后,移植苔藓增加了表层土壤可利用氮(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剔除苔藓减少了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全氮含量。(2)自然苔藓、移植苔藓和剔除苔藓都不同程度地减少了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并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真菌与细菌比、革兰氏阳性细菌与革兰氏阴性细菌比)。(3)苔藓性质(生物量、碳氮含量、碳氮比、饱和持水量),以及受苔藓调控的土壤含水量、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和群落组成均是影响土壤碳氮积累的重要因子。 在亚热带生态所王克林研究员和张伟研究员指导下,博士研究生肖露梅为第一作者,该研究以Mosses stimulate soil carbon and nitrogen accumulation during vegetation restoration in a humid subtropical area为题,发表在土壤学领域一区Top期刊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上。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广西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