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热带生态所在堆肥物质转化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 季雪婧
  •     堆肥过程中腐殖质的合成是提高有机肥品质的关键。生物炭已被发现是一种低成本、环保和有效的腐殖质合成促进剂,但在堆肥过程中,生物炭驱动腐殖质合成的机制尚不清楚。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李德军研究员团队研究了生物炭添加对桑枝和猪粪堆肥过程中腐殖质合成的影响(图1)。利用荧光光谱、高通量测序、宏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等先进技术,综合分析了堆肥过程中真菌群落、功能基因和代谢特征,阐释了生物炭添加对腐殖质形成的影响机制。在成熟期,添加生物炭使黄腐酸和腐殖酸的生成效率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7.4%和39.4%。添加生物炭显著提高了温度、木质纤维素降解以及脲酶、过氧化物酶、锰过氧化物酶和木质素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并改变了真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后者与腐植酸含量显著相关。真菌群落的改变提升了高温期和成熟期腐解真菌功能和CAZyme基因的表达。最终,生物炭添加显著提高了成熟期外源性物质代谢(双酚类代谢和醌类生物合成)和氨基酸代谢(色氨酸代谢和酪氨酸代谢),从而通过产生喹啉类、酚类和芳香氨基酸等代谢产物促进腐殖质物合成。综上所述,生物炭添加可以通过选择性调节堆肥过程中真菌群落和代谢特征,有效促进腐殖质的合成,从而有利于有机肥施用后土壤肥力和健康的改善。

相关报告
  • 《亚热带生态所在我国稻田和旱地土壤总有机碳的微生物代谢特征研究中获进展》

    • 来源专题:耕地保护与污染治理
    • 编译者:王晓梅
    • 发布时间:2023-10-08
    • 稻田是我国常见的农田类型,通常比相邻旱地具有更高的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残体碳含量。然而,稻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的微生物代谢特征尚不清楚。因此,解析土壤微生物碳代谢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对设计适当的农田管理 稻田是我国常见的农田类型,通常比相邻旱地具有更高的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残体碳含量。然而,稻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的微生物代谢特征尚不清楚。因此,解析土壤微生物碳代谢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对设计适当的农田 管理 措施以提高土壤固碳能力至关重要。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流域农业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吴金水团队,在我国东部四个水稻分布气候区(中温带-黑土、暖温带-潮土、亚热带-红壤和热带-砖红壤)采用配对采样原则,随机采集了240对稻田和旱地表层土壤。科研团队在每个气候区随机选择10对稻田和旱地土壤加入18O-H2O进行短期培养,测定土壤总有机碳的微生物摄取、生长、呼吸和利用效率。结果表明,与寒冷气候区(中温带和暖温带)旱地相比,温暖气候区(亚热带和热带)旱地土壤的微生物生长效率更低、呼吸效率更高。这是由于温暖气候区土壤低pH值和高粘粒含量致使微生物碳代谢从生长向呼吸转变。然而,温暖气候区稻田土壤的微生物的生长和呼吸效率均显著低于寒冷气候区稻田,可能是由于长期淹水抑制了微生物碳代谢对土壤低pH值响应。四个气候区下,稻田较旱地土壤微生物碳摄取效率低,表明稻田土壤有机碳积累过程中微生物参与程度较低;与旱地土壤相比,稻田土壤微生物的生长效率更高、呼吸效率更低,使得稻田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更高。稻田和旱地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的差异与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残体碳的差异呈现显著正相关。在微生物碳代谢的角度,稻田较旱地土壤具有更高的有机碳含量,这是由于稻田土壤更弱的微生物碳摄取和更强的合成代谢。因此,强化微生物合成代谢、降低微生物分解代谢的农田管理措施是增加土壤固碳的重要手段。 相关研究成果以Higher microbial C use efficiency in paddy than in adjacent upland soils: evidence from continental scale为题,发表在《土壤和耕作研究》(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 的支持。
  • 《化学所在RNA表观遗传修饰的化学调控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03-30
    • RNA的表观遗传修饰是RNA调节基因表达的化学基础,利用新反应技术和新分子工具对RNA修饰进行精准调控对揭示RNA介导的遗传信息表达网络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RNA本身的不稳定性,使得在活细胞水平进行化学调控变得异常艰难。N6-甲基腺嘌呤(m6A)是真核生物最常见和最丰富的一种修饰,占甲基化修饰的80%以上。m6A修饰广泛参与调控mRNA的剪接、运输、稳定性和翻译效率等,并且与肥胖和肿瘤等多种生理功能异常及疾病相关。发展能够直接与m6A修饰进行相互作用的小分子化合物,以此实现在细胞水平上特异性识别m6A修饰并且进行选择性调控,更加精确地描绘RNA的修饰动态过程及其效应,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分子识别与功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程靓团队长期从事该领域的基础研究,发展了一系列针对重要RNA表观遗传修饰的高选择、高灵敏、时空分辨的化学转化、荧光标记的原理和方法。他们前期报道了首例在蓝光照射下,维生素B2选择性促进核苷水平的m6A去甲基化研究(Chem. Commun. 2017, 53, 10734),为后续在细胞水平调控m6A奠定了基础。最近,他们和活体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汪铭课题组合作,首次实现了化学小分子对RNA表观遗传修饰的直接干预。研究表明,核黄素单核苷酸(FMN)作为人工去甲基化酶,能够利用细胞中的氧气实现核苷、寡核苷酸以及活体细胞水平上的m6A去甲基化。FMN的作用方式是特异性地氧化N6-甲基取代的腺苷,而不是传统的作为甲基化酶的抑制剂或去甲基化酶的激动剂。即使在甲基化酶过表达的细胞中,FMN依然可以有效地下调m6A的表达水平,表明FMN有望作为新型的靶向m6A修饰的小分子抑制剂进行开发,对治疗由m6A过表达引起的生理疾病以及深入研究m6A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候选化合物。相关成果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