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油测井自主研发新型中子管技术获突破》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04-07
  • “据最新测试结果显示,我们自主研发的新型中子管耐温175摄氏度,恒温可达16个小时,最长连续工作时间636个小时,目前寿命累计758个小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4月1日,中油测井公司首席技术专家岳爱忠介绍说。

    中子管是一种绿色环保安全的中子源,应用于石油勘探领域的地层元素、脉冲全谱、氧活化等放射性测井仪器。普通的放射性测井,只能测到地层的孔隙度,而中子管不但能测到地层的含碳量、矿物成分,还能直接划分岩性,更准确地计算出含油含气的饱和度。

    中子管曾经是测井绿色发展的瓶颈。在国外技术封锁下,国产中子管的自主研发长期受困,存在耐温指标低、寿命短、稳定性差等问题,很多地层“测不了”,很多新方法和仪器“用不了”,制约了新一代核测井技术和装备的发展。

    为攻克耐温、使用寿命等技术“卡点”,中油测井项目研发人员经过一年多的艰苦攻关,通过多物理场仿真模拟研究,取得了全新多物理场粒子运动理论认识突破,通过创新设计潘宁离子源和靶结构,解决了中子管长寿命的关键难题,并自主创新了中子管制造工艺,通过改进中子管排气,实现了中子管耐温175摄氏度的重要突破。

    “我们自主研发的新型中子管技术指标已超出预期,完全人工可控,可全面替代传统同位素源,中子能量更强、发射速度更快、测取的信息更多,能绿色环保安全高效地实现页岩油气、致密油气、火成岩等复杂储层的准确识藏。”该项目研发人员刘炯说道。

    在此基础上,中油测井加快了高性能和绿色安全测井仪器的研发应用,开发出新的测井方法和仪器。“当前,我们正在推进高性能中子管制造和海外应用,推进研发射频和碳纳米管两种新型中子管,突破下一代1000个小时中子管技术瓶颈。”该项目副项目长李兵充满信心地说道。

  • 原文来源:https://oil.in-en.com/html/oil-2937656.shtml
相关报告
  • 《中油测井偏心核磁探头研制获重大突破》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4-02
    • 3月26日获悉,中油测井在长庆油田陇东标准井圆满完成iMRT偏心核磁测井仪自主化探头综合性能和材料工艺验证,该仪器探头自主化研制取得重大突破。 偏心核磁探头是核磁仪器的关键核心部件,研发技术难度大、造价高昂,且供货厂家产能严重不足,极大制约了偏心核磁仪器的规模化推广应用。中油测井核磁研发团队通过近三年自主攻关,相继攻克了磁体设计仿真、低噪声软磁材料选型和定向辐射天线研制等一系列关键技术,成功研制形成了3支工程化探头样机。 中油测井成立了一支装备精良、素质过硬的偏心核磁试验队伍,以庆阳标准井核磁测井合格资料为标准,精细设计试验方案,全程标准化施工。试验中质量监控曲线正常,孔隙度曲线与标准曲线对比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探头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了设计要求。此次试验的成功对实现偏心核磁测井仪完全自主化制造,降低制造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 《突破多项关键技术!我国自主研发,完成90天连续运行试验》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7-26
    • 7月25日,记者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获悉,由该院自主研发的两步法直径650毫米冷坩埚玻璃固化工程样机顺利完成90天连续运行试验,标志着我国冷坩埚玻璃固化技术具备工程应用条件,将为我国安全环保处理高放射性废物提供技术支撑。 高放射性废物处理是核能安全利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当前,玻璃固化技术是妥善处理高放射性废物的最佳选择之一。该技术可将高放射性废物与玻璃基体混合熔融,将放射性核素包裹在固化体中,最终实现高放射性废物与生物圈的隔离。 自2006年开始,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开展冷坩埚玻璃固化技术研发工作。项目团队从零开始、自主创新,克服系统复杂、装置研制难度大、安全系数要求高等难点,历经原理研究、关键技术研究、工程装备技术研究3个关键阶段,先后突破多个关键技术,完成了两步法冷坩埚总体工艺设计,得到了两步法冷坩埚玻璃固化运行工艺参数,系统掌握两步法冷坩埚从工艺原理到工程运行的关键技术。最终经与中国核电工程公司、江苏铁锚有限公司、海王新能源、杭州景业智能科技等单位协同攻坚,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成功完成关键设备工程样机研发和90天连续运行试验。 据悉,此次试验共处理模拟废液约140立方米,产生模拟玻璃固化体约52吨,玻璃固化体废物包容率为20%—24%。试验运行期间设备状态良好,各项性能指标满足设计要求。后续,项目团队将联合相关单位进一步开展冷坩埚关键工艺、设备优化及玻璃固化配方实验室热验证等研究工作,并结合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进一步推动冷坩埚玻璃固化技术工程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