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科考队开展绘制大西洋深海生物多样性地图调查航次》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1-01-19
  • 2021年1月8日,英国南极调查局(BAS)的科学家乘坐SONNE号科考船对大西洋深海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开展调查,此次科考重点主要是查明大西洋深海物种的分布,绘制其生物多样性地图。

    Katrin Linse博士和一个由20名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计划采集包括从冰岛盆地的海床到亚速尔群岛4000到5000米深处的生物样本。同时,该小组将利用水声技术绘制海底地图。研究小组希望,此次IceDivA科考航次能为更好地了解深海生物群落,并为提出更有效的深海生态系统保护措施做出贡献。IceDivA航次基于先行航次数据整合的基础上。

    Katrin Linse博士介绍,到目前为止,深海生态系统的研究还不如月球研究广泛。他对海洋动物包括蜗牛和金枪鱼、端足类动物和等足类动物的多样性非常感兴趣。同时,他们还计划发现一些已知的物种,和一些有新的、尚未发现的物种。我们团队的目标是分析从冰岛北部到威德尔海最南端的深海动物群落和多样性,这次考察可以填补深海生态系统的研究空白”。

    除了使用底表撬网采集底栖生物样本以及生物学研究外,“DArgo2025-RBRpilot”项目也将在此次科考中开展。由不同制造商生产的10个ARGO浮标将配备测量盐度、温度和压力(CTD)的传感器,以比较它们各自的性能。打破传统的方法,在这次科考中,浮标将在一个位置大量布控,对测量参数进行直接比较。同时,研究区将通过车 载CTD传感器对水体进行精细地测量。这些测量值为评估ARGO浮标数据提供参考。在SONNE号科考船考察过程中,浮标将每隔48小时从海面下潜至2000米深处进行测量,并通过卫星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数据中心。

    IceDivA探险队由来自以下机构的21名科学家组成:德国联邦海事和水文地理局(BSH)、英国南极调查局(BAS)、亥姆霍兹基尔海洋研究中心(GEOMAR)以及汉堡大学和奥尔登堡大学。

    (张灿影 编译)

  • 原文来源:https://www.bas.ac.uk/media-post/expedition-to-map-biodiversity-in-atlantic-deep-sea/
相关报告
  • 《中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考暨大洋46航次在大西洋开展首次微塑料调查》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7-11-22
    • 大海放眼望去湛蓝澄澈,实际上藏着许多“看不见”的垃圾——微塑料。正执行中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考暨中国大洋 46 航次的“向阳红 01 ”船,开展了我国在大西洋的首次微塑料调查作业。 据大西洋航段首席科学家李传顺介绍,微塑料是指粒径很小的塑料颗粒以及纺织纤维,通常认为粒径小于5毫米,主要来源于直接排放到环境中的小塑料颗粒以及大块塑料垃圾的降解产生的塑料碎片。由于微塑料是污染载体,又被称为“海洋里的 PM2.5 ”。“别看微塑料体积小,肉眼不易观察到,吸附污染物的能力却很强。”李传顺说,受人类活动影响,近海海洋环境中已存在大量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不易溶解在水中,一旦微塑料和这些污染物相遇,正好聚集形成一个有机污染球体。并且,微塑料会随洋流漂浮到各地,进一步扩大污染范围。 目前在南大西洋,“向阳红 01 ”船已完成 100 余次表层海水微塑料调查站位,并借助温盐深仪进行了 7 次全水深海水微塑料样品采集,为查明微塑料在这一海域的空间分布特征及运移路径提供了数据资料。 那么获取的微塑料样品是怎么处理的?随船进行微塑料调查的李倩表示,科研人员将采集到的海水样品进行浓缩后过滤,把其中含有的微塑料富集在 0.45 微米的硝酸纤维膜上保存下来,等回到岸上的实验室后再进一步分析。“人类处于食物链的最高端,微塑料通过海洋中的食物链进入到海洋生物体内,因而最终威胁人类健康。”李倩说。 的确,微塑料虽小,威力却不小。联合国环境署已在 2014 年将微塑料污染列为之前十年的十大紧迫环境问题之一。同时,随着人们对保护海洋生态和海洋环境健康意识的提高,微塑料已成为海洋科考的热点问题。 此次“向阳红 01 ”船执行的环球科考航次,也填补了我国在南大西洋进行微塑料观测的空白。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长、大西洋航段领队孙永福表示,随着海洋塑料垃圾成为全球性问题,在不同海域深入展开微塑料跟踪研究,有助于推动我国海洋微塑料监测融入全球海洋垃圾监测体系,这也是我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重要举措。
  • 《大洋50航次科考队成功回收水下影像取样系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8-22
    • 8月19日清晨,东太平洋海域大雨滂沱。厚厚的乌云压在海面上,密集的雨点落到舷窗上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   中国大洋50航次科考队是8月19日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回收两天前布放于此的6000米自返式水下影像和取样系统。但面对如此恶劣的天气条件,回收工作变得困难重重。    8月19日8时许,阴雨天气渐渐好转,科考队可以择机回收设备。队员何雪宝在向阳红03”船右舷甲板对水下影像和取样系统下达了释放指令,随后设备与底部沉块脱离,在浮球带动下从5000多米深的海底缓慢上浮。    8月19日9时30分,好消息从驾驶台传来:设备出现在船艏右侧四五百米远的海面上。此时大雨已停歇,只见远处深蓝色的海面上漂浮着几个橘红色的浮球,在涌浪中起起伏伏。   “海底都有哪些生物?”“它们吃什么?”“深海里的生物多吗?”……科考队员聚集在右舷甲板一边翘首等待,一边热烈讨论。    8月19日10时许,“向阳红03”船渐渐靠近浮球,科考队员迅速将手中的“钢爪”抛出去,轻松将其“俘获”,牵引至船艉甲板。长长的吊臂伸出去,成功将水下影像和取样系统吊起。 8月19日10时20分,设备顺利被回收。   该系统在船艉甲板20余台(套)各式各样的科考仪器中,算是名副其实的“明星”。“水下影像和取样系统配备了高清摄像机和照相机,可以完整地记录海底生物的生活状态,一览神秘莫测的深海世界。”何雪宝说。   “看,钩虾,差不多有20只。”一名队员指着设备上的诱捕筒喊道。   何雪宝打开诱捕筒,将钩虾一只一只取出来装入样品瓶。“钩虾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深海海洋生物,广泛分布于热带、温带及南北极海域。”何雪宝说,在深海海底,钩虾处于食物链的中间位置,对于探索深海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回收的设备,还带回了数千张原位观测照片和大量高清录像资料。在设备灯光的照射下,一个生机勃勃的海底世界逐渐显现出来:四处觅食的白色长尾鳕游过来,片刻停留后再次游进黑暗里;红色的异腕虾不停地游来游去,在荒漠一般的深海海底涂抹出一道亮丽的颜色……   “深海海底高压、黑暗、低温,却是众多海洋生物的乐园。”何雪宝说,水下影像和取样系统弥补了以往箱式取样、底栖拖网等传统调查手段的不足,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帮助科研人员进一步了解深海底层生物的习性、行为和种群,揭示深海大洋不为人知的生命世界。(特派记者 兰圣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