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考暨大洋46航次在大西洋开展首次微塑料调查》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17-11-22
  • 大海放眼望去湛蓝澄澈,实际上藏着许多“看不见”的垃圾——微塑料。正执行中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考暨中国大洋 46 航次的“向阳红 01 ”船,开展了我国在大西洋的首次微塑料调查作业。

    据大西洋航段首席科学家李传顺介绍,微塑料是指粒径很小的塑料颗粒以及纺织纤维,通常认为粒径小于5毫米,主要来源于直接排放到环境中的小塑料颗粒以及大块塑料垃圾的降解产生的塑料碎片。由于微塑料是污染载体,又被称为“海洋里的 PM2.5 ”。“别看微塑料体积小,肉眼不易观察到,吸附污染物的能力却很强。”李传顺说,受人类活动影响,近海海洋环境中已存在大量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不易溶解在水中,一旦微塑料和这些污染物相遇,正好聚集形成一个有机污染球体。并且,微塑料会随洋流漂浮到各地,进一步扩大污染范围。

    目前在南大西洋,“向阳红 01 ”船已完成 100 余次表层海水微塑料调查站位,并借助温盐深仪进行了 7 次全水深海水微塑料样品采集,为查明微塑料在这一海域的空间分布特征及运移路径提供了数据资料。

    那么获取的微塑料样品是怎么处理的?随船进行微塑料调查的李倩表示,科研人员将采集到的海水样品进行浓缩后过滤,把其中含有的微塑料富集在 0.45 微米的硝酸纤维膜上保存下来,等回到岸上的实验室后再进一步分析。“人类处于食物链的最高端,微塑料通过海洋中的食物链进入到海洋生物体内,因而最终威胁人类健康。”李倩说。

    的确,微塑料虽小,威力却不小。联合国环境署已在 2014 年将微塑料污染列为之前十年的十大紧迫环境问题之一。同时,随着人们对保护海洋生态和海洋环境健康意识的提高,微塑料已成为海洋科考的热点问题。

    此次“向阳红 01 ”船执行的环球科考航次,也填补了我国在南大西洋进行微塑料观测的空白。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长、大西洋航段领队孙永福表示,随着海洋塑料垃圾成为全球性问题,在不同海域深入展开微塑料跟踪研究,有助于推动我国海洋微塑料监测融入全球海洋垃圾监测体系,这也是我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重要举措。

相关报告
  • 《中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考暨大洋46航次告捷》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7-12-29
    • 正在执行中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考暨中国大洋46航次的“向阳红01”船,于当地时间12月26日靠泊智利蓬塔港,标志着此次环球科考大西洋航段告捷。   本航次大西洋航段首席科学家李传顺介绍,此次科考队员已完成多波束测线35条、3357公里,完成海底摄像综合拖曳调查测线46条、300公里,获取高清海底照片超过6万张,完成电视抓斗地质取样作业62站,完成深海岩芯钻机取样3站,累计获取深海地质样品超过20吨,其中包括一个重约3吨的块状硫化物——这也是中国获得的单体最大块状硫化物。   此外,科考队员还开展了海洋生态、大洋环流、海水化学及海洋微塑料等方面的调查研究。   大西洋航段领队、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长孙永福说,这些样品和数据资料对后期研究大西洋海底的岩石构造、生物活动、热液活动及产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演化规律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据悉,完成补给后,“向阳红01”船将前往南极地区,与“雪龙”号开展协同科考作业。(作者:张旭东)
  • 《中国在印度洋开展5次海洋微塑料调查》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6-25
    • 新华社北京6月19日电 记者19日从中国大洋协会了解到,中国大洋49航次第四航段科考作业近日收官,科考队员在本航段中开展了5个站位的海洋微塑料调查,这也是我国首次在西南印度洋开展海洋微塑料调查。   “围绕国际关注的微塑料污染等海洋环境问题,我国首次在印度洋开展相关调查工作,有助于推动我国海洋微塑料监测与海洋环境治理融入全球海洋环境监测和国际治理。”大洋49航次第四航段首席科学家倪建宇说。   海洋微塑料被称为“海洋里的PM2.5”。由于微塑料可吸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且可被鸟类及鱼类、底栖动物等海洋生物摄食,微塑料已成为国际海洋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研究热点。   2016年,国家海洋局启动了近海微塑料监测,随后又将范围扩大至大洋和极地领域。此次微塑料调查作业,将为我国科学家了解西南印度洋海洋微塑料分布状况,评估该区域微塑料污染程度提供重要数据资料。   “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的大洋科考范围正在不断深入,特别是在不同海域密切跟踪全球热点和前沿问题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倪建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