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应物所等在框架核酸诱导精确矿化结构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8-07-24
  • 仿生纳米孔道结构的设计与构建目前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并且为生物分析、合成化学和限域催化等提供了新的可能。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樊春海、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颜颢等合作提出了一种框架核酸诱导的团簇预水解策略,将经典st?ber硅化学引入DNA结构体系,成功实现了精确可控的DNA——二氧化硅固态纳米结构的制备。该研究工作以Complex silica composite nanomaterials templated with DNA origami 为题,于7月16日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Nature 2018, doi: 10.1038/s41586-018-0332-7)。

      以蛋白质离子通道为代表的生物孔道结构在生物体内的传质、换能和信号传导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经典的蛋白质纳米孔结构精确,然而其可控性和稳定性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通过电子束刻蚀固态纳米孔道则面临着成本高、重复性差、通量低等问题。采用自组装DNA纳米结构来合成纳米孔道结构则具有可编程设计、成本低廉、通量高等优点。然而,DNA孔道结构的刚性和稳定性则又成为其广泛应用的障碍。因此,如何在维持DNA结构精确性的前提下提升其强度已成为DNA纳米技术领域的一个巨大挑战。樊春海团队近年来在发展精确自组装的框架核酸并应用于生物分子界面调控,发展高灵敏生物传感检测和活细胞分析等方面取得了系列进展(JACS 2012, 134, 13148;Nature Chem, 2017, 9, 1056;Natl Sci Rev 2018, doi: 10.1093/nsr/nwx134)。在樊春海和颜颢指导下,上海应物所博士刘小果和博士研究生靖薪薪、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博士张菲等合作,将框架核酸作为模板诱导团簇预水解,可以在纳米尺度上忠实地将DNA序列编码的自组装结构复制成具有刚性结构的精确二氧化硅构型,并且可以由二维平面结构拓展至三维框架、三维曲面结构、简单几何结构以至复杂有序结构。这一新策略一方面突破了传统硅化学合成在材料结构尺度上的限制,实现了纳米尺度的精确二氧化硅结构的制备;另一方面还能显著提高这种框架核酸的力学强度,使基于DNA的固态纳米孔在保持精确结构的同时还具备了更好的力学性能。这种框架核酸诱导的纳米孔道结构不仅精确、可控、稳定,而且价廉能大批量制造,为研究纳米孔道中的新奇物理、化学性质和分析应用提供了全新的工具。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科技部等的资助,并得到了上海光源的支持

  • 原文来源:http://www.cas.cn/zkyzs/2018/07/160/kyjz/201807/t20180724_4659153.shtml
相关报告
  • 《上海应物所在框架核酸诱导精确矿化结构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8-07-20
    • 仿生纳米孔道结构的设计与构建目前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并且为生物分析、合成化学和限域催化等提供了新的可能。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樊春海、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颜颢等合作提出了一种框架核酸诱导的团簇预水解策略,将经典硅化学引入 DNA 结构体系,成功实现了精确可控的 DNA ——二氧化硅固态纳米结构的制备。该研究工作以 Complex silica composite nanomaterials templated with DNA origami 为题,于 7 月 16 日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 Nature 2018, doi: 10.1038/s41586-018-0332-7 )。 以蛋白质离子通道为代表的生物孔道结构在生物体内的传质、换能和信号传导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经典的蛋白质纳米孔结构精确,然而其可控性和稳定性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通过电子束刻蚀固态纳米孔道则面临着成本高、重复性差、通量低等问题。采用自组装 DNA 纳米结构来合成纳米孔道结构则具有可编程设计、成本低廉、通量高等优点。然而, DNA 孔道结构的刚性和稳定性则又成为其广泛应用的障碍。因此,如何在维持 DNA 结构精确性的前提下提升其强度已成为 DNA 纳米技术领域的一个巨大挑战。樊春海团队近年来在发展精确自组装的框架核酸并应用于生物分子界面调控 , 发展高灵敏生物传感检测和活细胞分析等方面取得了系列进展 (JACS 2012, 134, 13148; Nature Chem, 2017, 9, 1056; Natl Sci Rev 2018, doi: 10.1093/nsr/nwx134) 。在樊春海和颜颢指导下,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博士刘小果和博士研究生靖薪薪、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博士张菲等合作, 将框架核酸作为模板诱导团簇预水解,可以在纳米尺度上忠实地将 DNA 序列编码的自组装结构复制成具有刚性结构的精确二氧化硅构型,并且可以由二维平面结构拓展至三维框架、三维曲面结构、简单几何结构以至复杂有序结构。这一新策略一方面突破了传统硅化学合成在材料结构尺度上的限制,实现了纳米尺度的精确二氧化硅结构的制备;另一方面还能显著提高这种框架核酸的力学强度,使基于 DNA 的固态纳米孔在保持精确结构的同时还具备了更好的力学性能。这种框架核酸诱导的纳米孔道结构不仅精确、可控、稳定,而且价廉能大批量制造,为研究纳米孔道中的新奇物理、化学性质和分析应用提供了全新的工具。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科技部等的资助,并得到了上海光源的支持。(物理生物学研究室 供稿)
  • 《上海硅酸盐所在压电催化研究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4-11
    • 压电材料具有非中心对称性的结构,在外加机械力的作用下可诱导表面电荷的不对称分布。表面富集的非平衡电荷能够引发电化学反应,在温和条件下可实现水和氧气分子的活化以及活性氧物种的产生,从而可实现能源小分子(O2、H2O、CH4等)转化,被认为是实现绿色化学合成的重要潜在反应途径。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能源和环境催化材料课题组通过合理的催化反应体系设计,制备出一系列具有压电催化效应的半导体材料,开展了压电催化析氢、压电催化生成双氧水、压电催化转化甲烷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揭示了能源小分子在催化剂表面的活化机制和转化反应机理。该研究对推动利用自然界和人造震动能将含能小分子转化为绿色能源具有重要意义。 在外加超声作用下,超薄的MoS2内部能产生压电场。随着超声能量的增强,材料内部产生的内建电场作用增强,载流子分离效率提高,因此,当超声能量增加时,MoS2产氢效率大幅提升。对MoS2进行电极性及表面极化修饰,不仅增加了材料表面的活性位点,使内建电场分离的电子与H+在同一位点累积,进一步促进了产氢效率的提升,还能构建空穴捕获位点,促进了载流子的分离,实现了约1250μmol·g-1·h-1的高产氢效率。这种压电效应与催化作用耦合的思想,为半导体催化以及纳米能量转换器件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有望拓宽压电材料在催化领域的应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6 (2018) 11909‐11915。 利用压电力显微技术表征了BiOCl、C3N4等材料的压电响应,并通过相关金属离子氧化还原反应证实了这些材料的压电催化活性位点。在空气气氛下,超声BiOCl或C3N4的纯水悬浮液可以分别得到28μmol/h和34μmol/h的H2O2产率,高于相应的光催化过程所得H2O2产率,表明这些材料在压电场下对氧气分子具有更强的催化效应,压电催化反应的效率具有进一步应用发展的潜力。相关研究成果分别发表于ChemSusChem 11 (2018) 527‐531和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6 (2018) 8366‐8373。 利用羟基磷酸钙HAp的压电催化效应,通过甲烷氧化与甲醇偶联的串联过程实现了甲烷向低碳醇的转化。通过探针分子的吸附以及Au3+还原反应,验证了超声振荡下HAp的作用机制为压电催化而非超声催化。在超声振荡下,HAp的表面感应电荷能够分别作为表面阴极/阳极引发电化学反应,实现甲烷、氧气和水分子的活化,其中,氧气和水分子活化后产生的羟基自由基可进攻甲烷的C-H键使其转化为低碳醇。HAp上甲烷的压电催化转化能够获得甲醇、乙醇、异丙醇产物,产率分别为84.4、43.2、9.6μmolg-1h-1,且没有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的生成。该研究通过碳碳偶联延长了甲烷转化的反应路径,缓解了甲醇发生过度氧化的情况,同时提出了一个基于压电催化的C1化合物升级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no Energy, 79(2021) 105449‐105459。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