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例中青年肺结核患者再住院原因分析》

  • 来源专题:结核病防治
  • 编译者: 李阳
  • 发布时间:2015-10-10
  • 我国多地区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1-2],肺结核发病呈现年龄结构轻、中青年患者结核菌阳性率高及病情较重的特点。此外,我国第四次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显示75%的患者为具有生产能力的青壮年。基于此,来自南京市胸科医院的丁冬云等人合作对反复住院的中青年肺结核患者的住院原因展开了回顾性研究,并对患者反复住院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其相关成果发表于《临床肺科杂志》2015年第20卷第9期。

    研究人员选取2013年1月至12月间在南京市胸科医院反复住院的250例中青年肺结核患者为分析样本,通过对其的住院病历资料进行筛选和整理来回顾性分析每例患者的每次住院资料,得出住院原因及构成比,并采用单因素方法来分析住院次数与年龄、性别、户籍以及支付方式之间的关系。

    结果显示,在反复住院的中青年肺结核患者中,一年内住院次数最多为7次,最少是2次,住院次数中位数为2次;住院原因的前三位分别是介入治疗需要、疾病进展和药物副反应;患者户籍对反复住院次数的P值<0.01;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户籍进行有序多分类logistic 回归显示,外地户籍患者发生反复住院的危险是城区户籍的8.873倍。

    综上所述,中青年肺结核患者反复住院的原因主要是介入治疗需要以及疾病本身进展后抗结核药的副作用,而外地患者再次住院的风险明显高于本地患者。

    [1] 苗瑞芬, 孙照平, 刘荣. 南京市2005-2010年肺结核疫情流行病学分析[J]. 江苏预防医学, 2013, 24(2): 46 -48.

    [2] 何林, 刘开钳, 黄科凡. 深圳不同户籍肺结核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09, 25(6): 416-418.

相关报告
  • 《涂阳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结核感染及危险因素分析》

    • 来源专题:结核病防治
    • 编译者:李阳
    • 发布时间:2016-09-19
    • 由于结核病经呼吸道传染,因而在人口密集和空气流通不畅处容易传播,尤其是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近距离的接触者,其感染和发病风险显著高于一般人群。早期发现、诊断并预防性治疗结核杆菌潜伏感染(LTBI)是有效控制结核病蔓延的重要措施之一。此外,IGRAs具有敏感性和特异性高、检测时间短等优点,已被多个国家的FDA批准用于LTBI的诊断。基于此,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以及北京朝阳区结核病防治所的研究人员采用IGRAs的T-SPOT.TB试剂盒(英国Oxford Immunotech公司)对曾与2013年3月至2014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住院、门诊及转诊的76例涂阳肺结核患者有过密切接触史的248例密切接触者的结核潜伏感染情况进行检测,并采用Pearson χ2检验分析其可能的影响因素,相关成果发表于《临床肺科杂志》2016年第21卷第1期。 研究将密切接触者定义为与已知涂阳肺结核患者诊断前2个月至治疗开始后1个月内有密切接触史且长期同处一相对密闭空间者,所选对象均经问卷调查、影像学、临床表现排除活动性结核病变,且无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急性病毒感染、妊娠和应用免疫抑制剂等病史。 研究显示,248例密切接触者中活动性肺结核检出率为2.02%,在剔除5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后,243例密接者中T-SPOT.TB的阳性率高达46.9%。此外,单因素分析显示与涂阳肺结核患者确诊前2个月内接触者较治疗后1个月内接触者的阳性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25,P=0.006);与涂阳肺结核患者为夫妻关系者较其他关系者的阳性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47,P=0.038);进一步对不同关系密切接触者进行分组分析提示夫妻关系接触时间>7h/d、未婚子女、退休/无业的其他亲属及同宿舍同学T-SPOT.TB阳性率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 综上所述,与涂阳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较普通人群的结核感染发生率高,且不同接触人群的LTBI发生比率不同。随着我国结核病控制工作的深入发展,对涂阳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进行结核感染筛查及预防性治疗是控制结核发病率下降的一个重要手段。
  • 《耐多药肺结核患者中德拉马尼的群体药代动力学分析》

    • 来源专题:结核病防治
    • 编译者:蒋君
    • 发布时间:2020-12-29
    • 利用来自四个德拉马尼临床试验的数据,建立了耐多药肺结核病(MDR-TB)患者的德拉马尼群体药代动力学(PopPK)模型。最终的PopPK数据集包含744名接受优化背景方案(OBR)治疗的耐多药结核病患者的20483份血浆样本。对于所有观察到的给药方案和亚群,德拉马尼药代动力学通过一级消除和吸收的二室模型进行了充分描述,吸收滞后时间和相对生物利用度随着剂量的增加而降低。200mg和更高剂量(250和300 mg)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100mg剂量的76%和58%。晚上给药后的相对生物利用度比早晨高26%,门诊患者比住院患者高9%。早晨给药比晚上给药后吸收率更高,滞后时间更短。东北亚和东南亚地区患者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比非亚洲地区患者高53%和40%。低蛋白血症(白蛋白水平<3.4 g/dl)患者的表观清除率更高(达−0.892)。在HIV患者中联合使用依法韦仑可使德拉马尼清除率提高35%。年龄(18至64岁)、轻度或中度肾损害、抗结核抗生素耐药状态、HIV状况或肝功能不全标志物,或同时服用OBR、拉米夫定、替诺福韦、吡哆醇、CYP3A4抑制剂和诱导剂或抗酸剂,不影响德拉马尼暴露。模型评估表明模型的拟合度和预测能力强,表明该模型是可靠的,可用于后续的PK/PD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