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多药肺结核患者中德拉马尼的群体药代动力学分析》

  • 来源专题:结核病防治
  • 编译者: 蒋君
  • 发布时间:2020-12-29
  • 利用来自四个德拉马尼临床试验的数据,建立了耐多药肺结核病(MDR-TB)患者的德拉马尼群体药代动力学(PopPK)模型。最终的PopPK数据集包含744名接受优化背景方案(OBR)治疗的耐多药结核病患者的20483份血浆样本。对于所有观察到的给药方案和亚群,德拉马尼药代动力学通过一级消除和吸收的二室模型进行了充分描述,吸收滞后时间和相对生物利用度随着剂量的增加而降低。200mg和更高剂量(250和300 mg)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100mg剂量的76%和58%。晚上给药后的相对生物利用度比早晨高26%,门诊患者比住院患者高9%。早晨给药比晚上给药后吸收率更高,滞后时间更短。东北亚和东南亚地区患者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比非亚洲地区患者高53%和40%。低蛋白血症(白蛋白水平<3.4 g/dl)患者的表观清除率更高(达−0.892)。在HIV患者中联合使用依法韦仑可使德拉马尼清除率提高35%。年龄(18至64岁)、轻度或中度肾损害、抗结核抗生素耐药状态、HIV状况或肝功能不全标志物,或同时服用OBR、拉米夫定、替诺福韦、吡哆醇、CYP3A4抑制剂和诱导剂或抗酸剂,不影响德拉马尼暴露。模型评估表明模型的拟合度和预测能力强,表明该模型是可靠的,可用于后续的PK/PD分析。

相关报告
  • 《耐多药肺结核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 来源专题:结核病防治
    • 编译者:李阳
    • 发布时间:2016-03-03
    • 目前MDR-TB的发生机制仍不明确,全球不同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MDR-TB相关危险因素方面的研究,但是由于流行病学分布、地区及人种差异、生活习惯与习俗的不同,MDR-TB相关危险因素在不同地区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国内虽然也开展过一系列MDR-TB相关危险因素方面的研究,但是目前仍存在许多有待明确的问题需进一步探讨。基于此,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的5位研究人员合作探讨了导致耐多药肺结核的危险因素,旨在为预防和控制耐多药结核病提供依据,其相关成果发表在《中国防痨杂志》2015年第37卷第8期。 研究人员采用非匹配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以院内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间的276例住院肺结核患者为分析样本,依据改良的痰罗氏培养结果将其分为耐多药组75例[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检测阳性,药敏试验证实异烟肼和利福平同时耐药的患者]和对照组201例(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检测阳性,药敏试验证实抗结核药物均敏感的患者)。之后利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搜集患者年龄、性别、婚姻状况、职业、吸烟、饮酒、分类(为初治或复治患者)、病变累及肺野数、肺内是否出现空洞、病程、结核病接触史、体质量指数(BMI指数)以及医疗费用支付方式13项信息,并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单因素分析发现,与耐多药肺结核发生相关的因素包括年龄、职业、患者分类(为初治或复治患者)、肺内是否出现空洞、病程、结核病接触史以及医疗费用支付方式,P值均<0.05。进一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多因素分析及检验发现,患者分类(为初治或复治患者)[β=3.747;s(x)=0.442;Waldx 2=71.724;OR=42.380;95%CI=17.807~100.863;P=0.001]、职业[β=-1.179;s(x) =0.582;Waldx2=4.098;OR=0.308;95%CI=0.098~0.963;P=0.043]和年龄[β=-1.249;s(x)=0.312;Waldx2=16.026;OR=0.287;95%CI=0.156~0.529;P=0.001]为耐多药肺结核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其中复治患者患耐多药肺结核的风险是初治患者的42.380倍(95%CI=17.807~100.863);工人职员发生耐多药肺结核的风险是无业人员的0.308倍(95%CI=0.098~0.963),即无业人员患耐多药肺结核的风险要高于工人职员;年龄每上升一个等级,患耐多药肺结核的风险是原来的0.287倍(95%CI=0.156~0.529),即患者越年轻患耐多药肺结核的风险越高。 综上所述,耐多药肺结核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年龄、职业、患者分类(为初治或复治患者,即复治肺结核患者);年轻及无业肺结核患者更易罹患耐多药肺结核。
  • 《250例中青年肺结核患者再住院原因分析》

    • 来源专题:结核病防治
    • 编译者:李阳
    • 发布时间:2015-10-10
    • 我国多地区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1-2],肺结核发病呈现年龄结构轻、中青年患者结核菌阳性率高及病情较重的特点。此外,我国第四次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显示75%的患者为具有生产能力的青壮年。基于此,来自南京市胸科医院的丁冬云等人合作对反复住院的中青年肺结核患者的住院原因展开了回顾性研究,并对患者反复住院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其相关成果发表于《临床肺科杂志》2015年第20卷第9期。 研究人员选取2013年1月至12月间在南京市胸科医院反复住院的250例中青年肺结核患者为分析样本,通过对其的住院病历资料进行筛选和整理来回顾性分析每例患者的每次住院资料,得出住院原因及构成比,并采用单因素方法来分析住院次数与年龄、性别、户籍以及支付方式之间的关系。 结果显示,在反复住院的中青年肺结核患者中,一年内住院次数最多为7次,最少是2次,住院次数中位数为2次;住院原因的前三位分别是介入治疗需要、疾病进展和药物副反应;患者户籍对反复住院次数的P值<0.01;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户籍进行有序多分类logistic 回归显示,外地户籍患者发生反复住院的危险是城区户籍的8.873倍。 综上所述,中青年肺结核患者反复住院的原因主要是介入治疗需要以及疾病本身进展后抗结核药的副作用,而外地患者再次住院的风险明显高于本地患者。 [1] 苗瑞芬, 孙照平, 刘荣. 南京市2005-2010年肺结核疫情流行病学分析[J]. 江苏预防医学, 2013, 24(2): 46 -48. [2] 何林, 刘开钳, 黄科凡. 深圳不同户籍肺结核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09, 25(6): 416-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