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初治患者的食物摄入对抗结核一线药物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 来源专题:结核病防治
  • 编译者: 李阳
  • 发布时间:2015-03-27
  • 近期的一项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表明,当一线抗结核药物与食物共同服用时,其最大血浆浓度和药物生物利用度比空腹服用时要低。来自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的Antonia Saktiawati医生在2014年欧洲呼吸协会国际会议上展示了他的研究成果。

    该研究为随机交叉试验,研究对象为 20名接受标准抗结核治疗方案(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的患者。研究者们使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来计算药物代谢动力学曲线,包括最大血浆浓度、到达最大血浆浓度的时间、曲线下面积和总生物利用度。研究表明,当餐后口服药物时,其最大血浆浓度值明显低于禁食后口服药物的浓度。同时,药物与食物共同服用时其生物利用度和曲线下面积也明显降低。

    研究者表示,目前还不能明确餐后服用药物出现的药物血液浓度下降是否会有临床影响。如果它的确有临床影响,那么禁食后给药就可能增加药物与结核杆菌的接触并防止耐药。

相关报告
  • 《抗结核药物的血药浓度及其对结核病治疗效果的影响》

    • 来源专题:结核病防治
    • 编译者:李阳
    • 发布时间:2016-03-03
    • 结核病治疗药物监测仍然存在争议。基于此,来自韩国盆唐首尔大学医院的研究人员合作评估了抗结核药物血药浓度与其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其相关成果于2015年10月12日发表在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上。 研究人员以2006年3月至2013年4月间收治的结核病患者为分析样本,评估了他们体内的一线抗结核药物血药浓度,具体为在服药两小时后采集患者的静脉血,并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其进行分析。之后回顾性分析相关数据,并测定血药浓度与其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 研究显示,在413名患者中,异烟肼(INH)、利福平(RMP)、乙胺丁醇(EMB)及吡嗪酰胺(PZA)低血药浓度的发生率分别为59.3%、27.8%、12.8%和8.0%;异烟肼低血药浓度组中有结核治疗史的患者比例要高于异烟肼血药浓度正常组(19.2% vs 11.0%;P =0.026),且前者出现耐药菌株的比例也同样要高于后者(17.6% vs 8.8%;P =0.049)。然而,INH、RMP、EMB及PZA的低血药浓度与治疗效果之间无相关关系。此外,INH低血药浓度倾向于和2个月血培养阳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但是多因素分析显示两者在统计学层面无显著的相关性(P =0.072);17名患者(4.1%)出现症状复发状况,但异烟肼低血药浓度组与异烟肼血药浓度正常组患者复发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研究表明,INH低血药浓度对病情复发及获得性耐药的产生均有一定的影响,然而INH血药浓度与治疗效果及病情复发率之间均无直接的相关关系。在之后的前瞻性研究中还需进一步评估治疗药物监测(TDM)的应用状况及实用性。
  • 《一线抗结核药物及莫西沙星的群体药代动力学及有限采样法研究》

    • 来源专题:结核病防治
    • 编译者:李阳
    • 发布时间:2014-12-17
    • 抗结核病药物的治疗药物监测(TDM)研究目前正专注于血浆峰浓度,但总暴露量[0-24小时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24)]可能与药物疗效的关系更为密切。基于此,来自荷兰Radboud大学医学中心、格罗宁根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评估了所有4种一线抗结核药物(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及莫西沙星的群体AUC0-24数据,同时使用有限采样法以便于预估AUC0-24值,其相关成果于2014年6月10日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Agents上。 该研究涉及的AUC0-24和其它药代动力学(PK)参数是根据在两家当地的结核病转诊中心进行PK采样的结果确定的。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最优子集选择的方法来推到有限采样方程;采用Jackknife方法计算中位数百分比预测误差和中位数绝对百分比预测误差,用于评估预测值的偏倚和不准确性。研究结果显示,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和莫西沙星的几何平均AUC0-24值分别为41.1、15.2、380、25.5和33.6?h?mg/L。此外,在各个固定采样点处进行有限采样能够同时提升对各类药物AUC0-24值进行预测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由于该研究缺少针对AUC0-24的临床试验目标值,因此在治疗药物监测研究中可将平均AUC0-24值当作参考值使用。利用有限采样法计算AUC0-24在多数情况下是可行的,可使TDM研究在更大规模样本条件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