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结核药物的血药浓度及其对结核病治疗效果的影响》

  • 来源专题:结核病防治
  • 编译者: 李阳
  • 发布时间:2016-03-03
  • 结核病治疗药物监测仍然存在争议。基于此,来自韩国盆唐首尔大学医院的研究人员合作评估了抗结核药物血药浓度与其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其相关成果于2015年10月12日发表在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上。

    研究人员以2006年3月至2013年4月间收治的结核病患者为分析样本,评估了他们体内的一线抗结核药物血药浓度,具体为在服药两小时后采集患者的静脉血,并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其进行分析。之后回顾性分析相关数据,并测定血药浓度与其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

    研究显示,在413名患者中,异烟肼(INH)、利福平(RMP)、乙胺丁醇(EMB)及吡嗪酰胺(PZA)低血药浓度的发生率分别为59.3%、27.8%、12.8%和8.0%;异烟肼低血药浓度组中有结核治疗史的患者比例要高于异烟肼血药浓度正常组(19.2% vs 11.0%;P =0.026),且前者出现耐药菌株的比例也同样要高于后者(17.6% vs 8.8%;P =0.049)。然而,INH、RMP、EMB及PZA的低血药浓度与治疗效果之间无相关关系。此外,INH低血药浓度倾向于和2个月血培养阳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但是多因素分析显示两者在统计学层面无显著的相关性(P =0.072);17名患者(4.1%)出现症状复发状况,但异烟肼低血药浓度组与异烟肼血药浓度正常组患者复发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研究表明,INH低血药浓度对病情复发及获得性耐药的产生均有一定的影响,然而INH血药浓度与治疗效果及病情复发率之间均无直接的相关关系。在之后的前瞻性研究中还需进一步评估治疗药物监测(TDM)的应用状况及实用性。

相关报告
  • 《止疼药用于治疗耐药结核病》

    • 来源专题:结核病防治
    • 编译者:李阳
    • 发布时间:2015-04-01
    • Weill Cornell医学院的研究者们发现,一种正被发展中国家广泛使用且每日只需2分钱的非专利性抗感染药物在实验中能够杀死复制期和静止期(非复制期)耐药性结核杆菌,而当前只有很少几种抗结核药能做到这一点,并且对它们耐药的结核正在蔓延。 PNAS已在线报道该研究成果,该发现给世界上约50万例已经对“标准抗结核治疗”耐药的肺结核患者带来了潜在新疗法。但研究者担心oxyphenbutazone(羟基保泰松)可能不会被用于结核的临床试验。 在实验了上千种已被证实对结核杆菌有效的药物之后,Weill Cornell的Carl Nathan医生及其团队终于发现了羟基保泰松能杀死耐药性结核杆菌,他们称其“完全是个意外”。这种已经上市的药物将被重复利用,很快就会有关于它的新用途(抗结核)的实验。Dr. Nathan说:“如果能用羟基保泰松在TB病人体内做实验,也许它真的能拯救生命。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羟基保泰松在市面上作为一种专利药品被用于类风湿性疼痛的治疗,但到70年代,它失去了专利权,也失去了以往的市场统治地位。当前,想在美国开展该药的临床实验很困难,因为它已经非常过时了,目前也主要被当做兽药用于止痛。如果药厂认为该药品不能带来利润,那么他们就不会投钱进行临床实验。这也是为什么在世界上大部分地方,该药仅被当做非专利性止痛药出售。此外,羟基保泰松的确已被证实有毒性。如果有更安全的药物可选,那么它也不是治疗疼痛的必须品。但当治疗TB时,它的主要毒性作用出现的概率比主要副作用出现的概率要小。” 此外,目前抗结核治疗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即使正在接受治疗,结核菌在体内仍可以凭借一种静息(非复制)状态“躲避”治疗。因此了发现可攻击静止状态的结核杆菌的药物,Dr. Nathan的团队首先发现了四种可以使细菌在体内维持静息状态的情形:低氧状态,轻度酸性环境,进食脂质取代糖类,少量的天然保护分子NO。研究团队把这些情形复制到试管里,之后系统地测试了上千种药物的抑菌效果,在测试了5600种药物之后,他们发现了羟基保泰松。 Nitazoxanide是一种高安全性的药物,正在申请专利用于抗感染。据Dr. Nathan说,关于如何实验它对TB的治疗已经开始有争论,但目前这些争论已经停止,源自与oxyphenbutazone同样的问题:在小鼠体内代谢太快,根本无法进行实验。 Dr. Nathan认为在动物体内测试oxyphenbutazone与 nitazoxanide治疗TB完全没必要,因为在实验室中它们的抗TB效果已得到充分证实,而且在人体内的使用也相当安全。对于这种死亡率很高又缺乏治疗手段的传染性疾病来说,它们的使用迫在眉睫。
  • 《儿童耐药结核病的临床特点及二线抗结核治疗效果分析》

    • 来源专题:结核病防治
    • 编译者:李阳
    • 发布时间:2017-07-14
    • 目的:探讨儿童耐药结核病的临床特点,二线抗结核治疗的近期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住院诊断为耐药结核病的4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回顾性总结并分析其临床特点以及发病相关因素,以出院时的治疗反应作为近期结局指标,了解二线抗结核治疗在儿童耐药结核病中的近期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χ2检验用于组间比较。 结果:在443例结核病患儿中,耐药结核病例46例,耐药率为10.4%,其中男26例、女20例,患儿年龄为1个月28 d~17岁5月龄,平均(8.4±4.5)岁,以>7~14岁年龄组的儿童最多(25例,54.3%)。46例患儿中有明确结核接触史者占20例(43.5%),其中12例(60.0%)为家庭内(包括父母、兄弟姐妹以及一起生活的祖父母)密切接触,8例(40.0%)为家庭外(包括亲戚和邻居)接触。初治耐药结核病例11例(23.9%),复治耐药结核病例35例(76.1%),在复治患儿中,既往不规则治疗者占31.4%(11/35)。2010—2014年初治和复治病例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和1、1和13、4和7、4和11、2和3例,χ2=3.255,P=0.196),耐药结核的治疗有效率为87.0%(40/46),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9%(5/46)。 结论:儿童耐药结核的总体疗效较好,二线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