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印度-亚洲大陆两阶段“弧–陆”碰撞模式》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1-06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谈晓冬研究员团队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李亚林教授团队合作在“印度-亚洲大陆碰撞以及新特提斯洋闭合过程”重大科学问题上取得了新的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Tectonics(《大地构造学》)期刊上。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博士生王子豪为论文第一作者,谈晓冬和李亚林为共同通讯作者。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起始时间和位置是认识大陆碰撞与高原隆升之间的耦合关系、俯冲碰撞事件如何影响区域气候以及全球变化、新特提斯洋俯冲深部过程及大陆碰撞协调机制等一系列科学问题的两个关键参数,而准确恢复碰撞前的古板块边界有助于解决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争议。

    研究团队以拉萨地体林周盆地始新世帕那组火山岩为研究对象,通过氩-氩同位素定年以及古地磁学研究,揭示了约53 百万年的帕那组火山岩稳定的褶皱前的特征剩磁方向,古纬度估计为31.4°N(28.9°N-33.9°N)。并且以地磁场长期变特征和沉积岩古地磁倾角浅化为切入点,结合相邻构造单元的古地磁数据以及高原内部羌塘地块、拉萨地块分别在三叠纪中晚期和白垩纪中期与亚洲大陆碰撞拼合以及白垩纪末期高原内部强烈地壳变形和短缩等地质资料,对林周盆地晚白垩世以来的古地磁数据进行了综合评估。

    分析结果表明,拉萨地体在晚白垩世位于约24°N,随后在约53 百万年前抵达与现今纬度近似的位置。这一重建结果不支持一个“巨大”且“静止不动”的晚白垩世–始新世亚洲大陆南缘。结合多学科视角下大印度北向延伸宽度的恢复(小于1000 km),以及新特提斯洋洋内俯冲系统的证据,本研究的古地磁约束强烈支持印度–亚洲大陆两阶段“弧–陆”碰撞模式。即大印度和洋内岛弧俯冲系统在晚古新世–早始新世(约58-53 百万年前)于约8°N发生碰撞,最终的陆–陆碰撞则发生在始新世与渐新世之交(约36-31 百万年前)。这种碰撞模式能够协调高原内滞后长达约20 百万年的与碰撞相关的构造和沉积响应。

    这项研究对于理解大陆碰撞与高原隆升之间的耦合关系、俯冲碰撞事件对区域气候及全球变化的影响、以及新特提斯洋俯冲深部过程和大陆碰撞协调机制等科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实验室(广州)重点专项,以及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等支持。

    文章信息:Wang, Z., Tan, X., Li, S., Li, Y., Xiao, S., Guo, Z., et al. (2024). New 40Ar/39Ar dating and paleomagnetism of the Pana Formation rocks from the Linzhou basin, Lhasa block: Implications for the India-Asia collision. Tectonics, 43, e2024TC008687.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29/2024TC008687

  • 原文来源:https://scsio.cas.cn/news/kydt/202412/t20241230_7511714.html
相关报告
  • 《研究提出南海岩石圈两阶段破裂的新模式》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5-22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副研究员张江阳、研究员赵明辉和孙珍,联合多位科学家,基于长剖面深反射地震探测,提出了南海陆缘演化经历了先岩石圈地幔薄化后地壳破裂“两步走”的新模式。相关成果于近日发表在国际地学期刊Tectonophysics(《构造物理》)上。 在大陆岩石圈伸展减薄到最终破裂形成洋盆的过程中,岩石圈流变性质的差异可能导致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减薄-破裂顺序的不同,从而导致构造过程和岩浆作用的差异,并形成不同特征的大陆边缘。南海是亚洲最大的边缘海,其深部构造和沉积特征记录了岩石圈从伸展到破裂的全部过程,是研究大陆向海洋转变过程的理想场所。 研究人员开展了垂直于南海北部陆缘,穿过IODP钻井区的海底广角地震探测(OBS)实验。结果发现从陆坡到洋盆,地壳厚度由~20 km减薄至约6km,此外,在陆缘远端的云荔凸起下方和洋-陆转换带(COT)下方,分别发现了近10 km厚和3-4 km厚的下地壳高速层(HVLC)。由于云荔凸起地层缺失以及荔湾凹陷内强制褶皱主要发生在38个百万年前至32个百万年前,附近凹陷钻井揭示的岩浆喷发发生在43个百万年,研究认为下地壳高速层是由同张裂岩浆底侵造成。依据岩石圈减薄程度和岩浆厚度的经验关系,厚度达10km的下地壳高速层,应为云荔凸起下岩石圈发生强烈减薄甚至破裂引起。据此, 研究人员提出南海岩石圈的两阶段破裂模式:第一阶段是发生于~43个百万年-38个百万年的岩石圈地幔薄化破裂,该时间节点以前岩浆作用不强,地壳伸展以大型拆离断层为特征。~43 个百万年以后地幔强烈薄化促进了岩浆的大规模底侵;第二阶段是发生于~31个百万年至29 个百万年的地壳破裂,破裂点位于现今的洋-陆转换带下方,地壳破裂正式形成南海洋盆。 地球板块的生命周期是国际前沿科学问题,也是未来大洋钻探的八大战略目标之一,而大陆岩石圈的伸展、破裂以及洋盆诞生是板块生命周期的重要阶段,它将物质和能量从地球内部带到地表,推动了地球系统自身和浅部生命的演化。本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南海陆缘破裂的两阶段模式,不仅对认识南海构造和岩浆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理解地球演化的多样性提供了新视角。 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特支计划U团队项目的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Zhang, J.Y., Zhao, M.H*., Sun, Z*., Sun, L.T., Xu, M., Yang, H.F., Wang, Q., Pang, X., Zheng, J.Y., and Yao, Y.J. (2023). Large volume of magma involved in South China Sea rifting: Implication for mantle breakup earlier than crust. Tectonophysics. 853: 229801.  https://doi.org/10.1016/j.tecto.2023.229801
  • 《高福等团队发文:首次提出新冠发病机制或存在“两阶段”模式》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病毒学领域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malili
    • 发布时间:2020-12-02
    • COVID-19是全球首次“非流感”的大流行。然而迄今为止,我们对新病毒SARS-CoV-2及其发病机制了解甚少。大流行初期,研究集中于重症和危重病人的管理和治疗,随着病毒在全球传播,有关30-50岁年轻感染者的信息更易于获得。 11月17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一项来自中国团队的研究,发现早期的新冠感染患者存在着显著的免疫抑制,并首次提出COVID-19的发病机制或存在“两阶段”模式:第一阶段涉及免疫系统抑制、紧密连接受损以及大规模的代谢紊乱;第二阶段涉及部分免疫应答激活,可能进一步导致细胞因子风暴和器官损伤的发生。 该研究题为“Immune suppression in the early stage of COVID-19 disease”,由北京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青岛市疾控中心、中国疾控中心、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清华生命科学中心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联合完成,通讯作者为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北京大学教授黄超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北京大学医学部精准医疗多组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陈扬,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教授谭文杰。 论文指出,越来越多的COVID-19病例表现出一种情形,即原本预期患者症状会有所改善,但突然恶化,患者可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甚至在短时间内突然死亡。研究团队认为,这种突然的变化意味着疾病进展的“两阶段”模式,但潜在的机制此前尚不清楚。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采用基于质谱、数据独立获取(DIA-PASEF)的定量蛋白质组学方法,分析了来自COVID-19感染病例、健康志愿者者和非COVID-19肺炎病例的尿液样本。 结果显示,与健康志愿者和非COVID-19肺炎病例相比,COVID-19病例体内共有1986个蛋白发生显著变化,其中下调蛋白比上调蛋白的总数多出十倍,大量参与免疫应答和紧密连接形成的蛋白均呈现下调状态。 为深入探索新冠肺炎的疾病进展机制,研究团队将COVID-19患者划分为轻中症组和重症组。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免疫应答在疾病进展早期呈现抑制状态,在疾病进展晚期则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上调。 值得注意的是,与此项研究一致,近期陆续发表的多篇文章均报道COVID-19的临床症状主要呈现为免疫抑制,危重症患者有可能进一步出现“高炎症高细胞因子”症状。 研究团队认为,应更多关注发生在COVID-19感染早期的调节异常。“这项研究的数据促进了我们对COVID-19感染临床特征的理解,并为未来的机制和治疗学研究提供了资源。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97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