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印度-亚洲大陆两阶段“弧–陆”碰撞模式》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1-06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谈晓冬研究员团队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李亚林教授团队合作在“印度-亚洲大陆碰撞以及新特提斯洋闭合过程”重大科学问题上取得了新的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Tectonics(《大地构造学》)期刊上。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博士生王子豪为论文第一作者,谈晓冬和李亚林为共同通讯作者。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起始时间和位置是认识大陆碰撞与高原隆升之间的耦合关系、俯冲碰撞事件如何影响区域气候以及全球变化、新特提斯洋俯冲深部过程及大陆碰撞协调机制等一系列科学问题的两个关键参数,而准确恢复碰撞前的古板块边界有助于解决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争议。

    研究团队以拉萨地体林周盆地始新世帕那组火山岩为研究对象,通过氩-氩同位素定年以及古地磁学研究,揭示了约53 百万年的帕那组火山岩稳定的褶皱前的特征剩磁方向,古纬度估计为31.4°N(28.9°N-33.9°N)。并且以地磁场长期变特征和沉积岩古地磁倾角浅化为切入点,结合相邻构造单元的古地磁数据以及高原内部羌塘地块、拉萨地块分别在三叠纪中晚期和白垩纪中期与亚洲大陆碰撞拼合以及白垩纪末期高原内部强烈地壳变形和短缩等地质资料,对林周盆地晚白垩世以来的古地磁数据进行了综合评估。

    分析结果表明,拉萨地体在晚白垩世位于约24°N,随后在约53 百万年前抵达与现今纬度近似的位置。这一重建结果不支持一个“巨大”且“静止不动”的晚白垩世–始新世亚洲大陆南缘。结合多学科视角下大印度北向延伸宽度的恢复(小于1000 km),以及新特提斯洋洋内俯冲系统的证据,本研究的古地磁约束强烈支持印度–亚洲大陆两阶段“弧–陆”碰撞模式。即大印度和洋内岛弧俯冲系统在晚古新世–早始新世(约58-53 百万年前)于约8°N发生碰撞,最终的陆–陆碰撞则发生在始新世与渐新世之交(约36-31 百万年前)。这种碰撞模式能够协调高原内滞后长达约20 百万年的与碰撞相关的构造和沉积响应。

    这项研究对于理解大陆碰撞与高原隆升之间的耦合关系、俯冲碰撞事件对区域气候及全球变化的影响、以及新特提斯洋俯冲深部过程和大陆碰撞协调机制等科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实验室(广州)重点专项,以及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等支持。

    文章信息:Wang, Z., Tan, X., Li, S., Li, Y., Xiao, S., Guo, Z., et al. (2024). New 40Ar/39Ar dating and paleomagnetism of the Pana Formation rocks from the Linzhou basin, Lhasa block: Implications for the India-Asia collision. Tectonics, 43, e2024TC008687.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29/2024TC008687

  • 原文来源:https://scsio.cas.cn/news/kydt/202412/t20241230_7511714.html
相关报告
  • 《研究提出南海岩石圈两阶段破裂的新模式》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5-22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副研究员张江阳、研究员赵明辉和孙珍,联合多位科学家,基于长剖面深反射地震探测,提出了南海陆缘演化经历了先岩石圈地幔薄化后地壳破裂“两步走”的新模式。相关成果于近日发表在国际地学期刊Tectonophysics(《构造物理》)上。 在大陆岩石圈伸展减薄到最终破裂形成洋盆的过程中,岩石圈流变性质的差异可能导致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减薄-破裂顺序的不同,从而导致构造过程和岩浆作用的差异,并形成不同特征的大陆边缘。南海是亚洲最大的边缘海,其深部构造和沉积特征记录了岩石圈从伸展到破裂的全部过程,是研究大陆向海洋转变过程的理想场所。 研究人员开展了垂直于南海北部陆缘,穿过IODP钻井区的海底广角地震探测(OBS)实验。结果发现从陆坡到洋盆,地壳厚度由~20 km减薄至约6km,此外,在陆缘远端的云荔凸起下方和洋-陆转换带(COT)下方,分别发现了近10 km厚和3-4 km厚的下地壳高速层(HVLC)。由于云荔凸起地层缺失以及荔湾凹陷内强制褶皱主要发生在38个百万年前至32个百万年前,附近凹陷钻井揭示的岩浆喷发发生在43个百万年,研究认为下地壳高速层是由同张裂岩浆底侵造成。依据岩石圈减薄程度和岩浆厚度的经验关系,厚度达10km的下地壳高速层,应为云荔凸起下岩石圈发生强烈减薄甚至破裂引起。据此, 研究人员提出南海岩石圈的两阶段破裂模式:第一阶段是发生于~43个百万年-38个百万年的岩石圈地幔薄化破裂,该时间节点以前岩浆作用不强,地壳伸展以大型拆离断层为特征。~43 个百万年以后地幔强烈薄化促进了岩浆的大规模底侵;第二阶段是发生于~31个百万年至29 个百万年的地壳破裂,破裂点位于现今的洋-陆转换带下方,地壳破裂正式形成南海洋盆。 地球板块的生命周期是国际前沿科学问题,也是未来大洋钻探的八大战略目标之一,而大陆岩石圈的伸展、破裂以及洋盆诞生是板块生命周期的重要阶段,它将物质和能量从地球内部带到地表,推动了地球系统自身和浅部生命的演化。本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南海陆缘破裂的两阶段模式,不仅对认识南海构造和岩浆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理解地球演化的多样性提供了新视角。 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特支计划U团队项目的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Zhang, J.Y., Zhao, M.H*., Sun, Z*., Sun, L.T., Xu, M., Yang, H.F., Wang, Q., Pang, X., Zheng, J.Y., and Yao, Y.J. (2023). Large volume of magma involved in South China Sea rifting: Implication for mantle breakup earlier than crust. Tectonophysics. 853: 229801.  https://doi.org/10.1016/j.tecto.2023.229801
  • 《气候模式和地质学揭示了东亚季风的新见解》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张灿影
    • 发布时间:2019-11-11
    • 季风系统的强度在大约 500 万年前达到顶峰,当时该地区经历了明显强于今天的“超级季 风”。东亚季风覆盖了地球上最大大陆的大部分地区,携带着来自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潮湿空气, 导致日本、朝鲜和中国大陆大部分地区夏季出现大量降雨。了解季风的运动轨迹至关重要,因 为它为 15 亿多人提供农业、水力发电和工业发展用水。本研究利用气候模型和地质记录,了 解东亚季风在长期时间尺度上的变化。 结果发现,东亚季风随时间变化显著,在某些时 期,东亚季风强度比今天强得多,甚至在 500 万年前 达到‘超级季风’状态。研究还发现,过去季风如此 大的变化是当地和全球地理变化的结果,例如西藏的 高度和范围以及北美是否存在海道。与此相对,在过 去更暖的世界中,季风对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敏感性 似乎很小。结果还显示,与过去 2300 万年前东亚季风相比,在过去 1 亿 4500 万年中,东亚季 风一直持续存在,除了 100~6500 万年前,在这个时间段中,东亚地区变得极度干燥。 在研究中,采用重建历史季风的方法,并与地质记录中的观测结果相对比,这些观测结果 为降雨量的变化提供了证据,而气候模型则改变了二氧化碳,从而可以探索二氧化碳对气候变 化的影响。研究中整理了来自“代理”的数据,重构了过去 1.45 亿年来东亚地区降雨的变化, 其中包括比今天大气温暖得多的时间段。观测结果表明,这一时期东亚地区的降雨量发生了重 大变化。然而,确定这些变化的原因是相当困难的,因为代理资料具有较差的空间和时间分辨 率,并且不能对不同影响因素的作用进行分析。相反,可以使用气候模型,通过模拟过去 1.45 亿年的气候变化来分析其根本原因,并帮助解释替代资料的结果,而且,至关重要的是,可以 了解导致东亚季风在地质时期发生变化的重要过程。 这项研究工作很好地证明了将气候模型和地质学结合起来的重大作用。基于沉积物和化石 的气候推断让我们了解过去气候变化的发展过程,而模型则让我们了解气候物理过程以及这些 过程对不同因素(如二氧化碳和地理)的敏感性的能力。 (郭亚茹 编译;於维樱 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