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福等团队发文:首次提出新冠发病机制或存在“两阶段”模式》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病毒学领域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 malili
  • 发布时间:2020-12-02
  • COVID-19是全球首次“非流感”的大流行。然而迄今为止,我们对新病毒SARS-CoV-2及其发病机制了解甚少。大流行初期,研究集中于重症和危重病人的管理和治疗,随着病毒在全球传播,有关30-50岁年轻感染者的信息更易于获得。

    11月17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一项来自中国团队的研究,发现早期的新冠感染患者存在着显著的免疫抑制,并首次提出COVID-19的发病机制或存在“两阶段”模式:第一阶段涉及免疫系统抑制、紧密连接受损以及大规模的代谢紊乱;第二阶段涉及部分免疫应答激活,可能进一步导致细胞因子风暴和器官损伤的发生。

    该研究题为“Immune suppression in the early stage of COVID-19 disease”,由北京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青岛市疾控中心、中国疾控中心、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清华生命科学中心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联合完成,通讯作者为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北京大学教授黄超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北京大学医学部精准医疗多组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陈扬,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教授谭文杰。

    论文指出,越来越多的COVID-19病例表现出一种情形,即原本预期患者症状会有所改善,但突然恶化,患者可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甚至在短时间内突然死亡。研究团队认为,这种突然的变化意味着疾病进展的“两阶段”模式,但潜在的机制此前尚不清楚。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采用基于质谱、数据独立获取(DIA-PASEF)的定量蛋白质组学方法,分析了来自COVID-19感染病例、健康志愿者者和非COVID-19肺炎病例的尿液样本。

    结果显示,与健康志愿者和非COVID-19肺炎病例相比,COVID-19病例体内共有1986个蛋白发生显著变化,其中下调蛋白比上调蛋白的总数多出十倍,大量参与免疫应答和紧密连接形成的蛋白均呈现下调状态。

    为深入探索新冠肺炎的疾病进展机制,研究团队将COVID-19患者划分为轻中症组和重症组。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免疫应答在疾病进展早期呈现抑制状态,在疾病进展晚期则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上调。

    值得注意的是,与此项研究一致,近期陆续发表的多篇文章均报道COVID-19的临床症状主要呈现为免疫抑制,危重症患者有可能进一步出现“高炎症高细胞因子”症状。

    研究团队认为,应更多关注发生在COVID-19感染早期的调节异常。“这项研究的数据促进了我们对COVID-19感染临床特征的理解,并为未来的机制和治疗学研究提供了资源。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9706-9

相关报告
  • 《研究提出南海岩石圈两阶段破裂的新模式》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5-22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副研究员张江阳、研究员赵明辉和孙珍,联合多位科学家,基于长剖面深反射地震探测,提出了南海陆缘演化经历了先岩石圈地幔薄化后地壳破裂“两步走”的新模式。相关成果于近日发表在国际地学期刊Tectonophysics(《构造物理》)上。 在大陆岩石圈伸展减薄到最终破裂形成洋盆的过程中,岩石圈流变性质的差异可能导致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减薄-破裂顺序的不同,从而导致构造过程和岩浆作用的差异,并形成不同特征的大陆边缘。南海是亚洲最大的边缘海,其深部构造和沉积特征记录了岩石圈从伸展到破裂的全部过程,是研究大陆向海洋转变过程的理想场所。 研究人员开展了垂直于南海北部陆缘,穿过IODP钻井区的海底广角地震探测(OBS)实验。结果发现从陆坡到洋盆,地壳厚度由~20 km减薄至约6km,此外,在陆缘远端的云荔凸起下方和洋-陆转换带(COT)下方,分别发现了近10 km厚和3-4 km厚的下地壳高速层(HVLC)。由于云荔凸起地层缺失以及荔湾凹陷内强制褶皱主要发生在38个百万年前至32个百万年前,附近凹陷钻井揭示的岩浆喷发发生在43个百万年,研究认为下地壳高速层是由同张裂岩浆底侵造成。依据岩石圈减薄程度和岩浆厚度的经验关系,厚度达10km的下地壳高速层,应为云荔凸起下岩石圈发生强烈减薄甚至破裂引起。据此, 研究人员提出南海岩石圈的两阶段破裂模式:第一阶段是发生于~43个百万年-38个百万年的岩石圈地幔薄化破裂,该时间节点以前岩浆作用不强,地壳伸展以大型拆离断层为特征。~43 个百万年以后地幔强烈薄化促进了岩浆的大规模底侵;第二阶段是发生于~31个百万年至29 个百万年的地壳破裂,破裂点位于现今的洋-陆转换带下方,地壳破裂正式形成南海洋盆。 地球板块的生命周期是国际前沿科学问题,也是未来大洋钻探的八大战略目标之一,而大陆岩石圈的伸展、破裂以及洋盆诞生是板块生命周期的重要阶段,它将物质和能量从地球内部带到地表,推动了地球系统自身和浅部生命的演化。本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南海陆缘破裂的两阶段模式,不仅对认识南海构造和岩浆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理解地球演化的多样性提供了新视角。 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特支计划U团队项目的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Zhang, J.Y., Zhao, M.H*., Sun, Z*., Sun, L.T., Xu, M., Yang, H.F., Wang, Q., Pang, X., Zheng, J.Y., and Yao, Y.J. (2023). Large volume of magma involved in South China Sea rifting: Implication for mantle breakup earlier than crust. Tectonophysics. 853: 229801.  https://doi.org/10.1016/j.tecto.2023.229801
  • 《大基地模式引领光伏开发跨入新阶段》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2-10
    • 2021年光伏再爆发已成定局。在2月3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举办的“光伏行业2020年发展回顾与2021年形势展望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普遍认为,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为光伏发电未来市场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持续增长空间。随着国内光伏产业规模逐步扩大、技术逐步提升,光伏发电成本仍会逐步下降,装机容量将大幅提升。 光伏迎来新契机 中国光伏行业正在快车道加速。记者梳理政策发现,近期国务院七部委“七箭连发”力挺光伏。比如,生态环境部明确,未来十年我国将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工信部表示,光伏玻璃不受产能置换限制;交通运输部鼓励在服务区、边坡等公路沿线合理布局光伏发电设施;国家能源局将继续出台多项扶持光伏产业的政策;科技部鼓励“光伏+生态修复”项目,推动荒漠化修复等。 企业方面,据不完全统计显示,仅去年就有13家光伏企业扩产项目,总投资金额超过2100多亿元。受访的业内人士均对光伏行业发展持积极态度,普遍认为,随着光伏产业链上下游持续技术创新,光伏迎来高增长阶段指日可待。 “我国光伏市场在碳中和目标指引下将进入下一个快速发展阶段。”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勃华表示,2020年国内光伏装机48.2GW,超过预期发展。“预计今年光伏新增装机规模55-65GW,‘十四五’国内年均光伏新增装机规模70-90GW。”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时璟丽表示,从2020年安排的项目规模来看,将有力支撑2021年的国内光伏发电市场。“十四五”开局之年,除户用光伏外,光伏发电迈入全面平价时代。在“3060”碳中和目标下,“十四五”、“十五五”以风光为主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将大幅增加。 在时璟丽看来,“十三五”前三年,我国采用的是年度指标管理方式,2019、2020年采用基于电价补贴总额竞争机制和消纳能力的“竞价项目+平价项目+户用光伏”。之前以电价补贴推动、引导和调整市场规模和布局的项目建设管理方式需要根本性转变。 大基地开发将成趋势 谈到今年光伏发展方向,王勃华表示,2021年国内光伏电站大基地开发将成为趋势。他直言:“在我国能源转型加速的驱动下,‘小打小闹’已经满足不了要求。大基地能够迅速扩大企业清洁能源资产规模,能有效提升发电质量和经济效益,是推动提前实现碳达峰的有效途径。” 据悉,光伏大基地建设以央企投资为主,多个电力央企集团正在“三北”规划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这些基地一般结合风、光、水、火、储综合开发。 记者了解到,不少省市为加快资源城市转型,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均提出光伏大基地的规划目标。以连续两年成为全国光伏竞价项目规模最大、建设速度最快、并网率最高的贵州省为例,“十四五”该省将继续大力实施新能源产业提升行动,大力发展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建设一批风光水火一体化项目。“我们将着力建设水风光可再生能源综合基地及火风光一体化项目,推进毕节、六盘水、安顺、黔西南、黔南等五个百万级光伏基地建设。”贵州省能源局相关负责人士对记者透露。 在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可再生能源信息中心副主任徐国新看来,因光伏基地建设需要较长周期,短期内大基地项目并网数量不会太多。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基地尚待明确土地、消纳、业主招标等条件后方可开工。 仍需确定发展模式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可再生能源研究所副所长王霁雪表示,“十四五”初期,基于现有系统认知,通过挖潜资源,可以保持光伏行业一定增速。到“十四五”末和“十五五”,光伏行业要想保持高速增长,政府、行业、企业需做更多研究工作,需要以系统优化为目标,综合考虑煤电油气等多领域共同支撑的碳达峰方案。技术手段用全用尽,才能保障做到“3060”阶段性目标。“十五五”后更远期的光伏行业则是一个崭新领域,需提出对电力系统更多崭新研究。 时璟丽表示,未来需重点落实的国家战略和目标机制是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通过逐年提升消纳责任权重指标,一方面保证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需求,另一方面为建成项目运行消纳提供保障。项目布局以各地责任权重调整、经济性对比、支撑条件等通过市场手段形成。目标引导是明确的,但在实施路径上,应该逐步建立均衡承担消纳可再生能源电力电量的机制,超额消纳量不纳入双控考核将有利于激发地方的积极性。“全面平价背景下,基地项目、户用光伏、光伏+等各种模式会市场化,是否采用竞争招标等方式确定开发企业,依据需要确定。” 谈及“十四五”时期光伏行业发展,浙江正泰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总裁陆川认为,未来五年光伏市场具有极强竞争力,光伏走上分布式之路也是必然。不过,分布式光伏当前面临着电费纠纷、拆迁风险、有屋顶无用电负荷等问题。“例如,海域光伏电站项目,如今面临着‘一海两用’方案论证流程。可否对于用海建设光伏采用立体确权方式,海面以上确权给光伏企业,海面以下确权给渔业企业。”陆川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