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提出南海岩石圈两阶段破裂的新模式》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5-22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副研究员张江阳、研究员赵明辉和孙珍,联合多位科学家,基于长剖面深反射地震探测,提出了南海陆缘演化经历了先岩石圈地幔薄化后地壳破裂“两步走”的新模式。相关成果于近日发表在国际地学期刊Tectonophysics(《构造物理》)上。

    在大陆岩石圈伸展减薄到最终破裂形成洋盆的过程中,岩石圈流变性质的差异可能导致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减薄-破裂顺序的不同,从而导致构造过程和岩浆作用的差异,并形成不同特征的大陆边缘。南海是亚洲最大的边缘海,其深部构造和沉积特征记录了岩石圈从伸展到破裂的全部过程,是研究大陆向海洋转变过程的理想场所。

    研究人员开展了垂直于南海北部陆缘,穿过IODP钻井区的海底广角地震探测(OBS)实验。结果发现从陆坡到洋盆,地壳厚度由~20 km减薄至约6km,此外,在陆缘远端的云荔凸起下方和洋-陆转换带(COT)下方,分别发现了近10 km厚和3-4 km厚的下地壳高速层(HVLC)。由于云荔凸起地层缺失以及荔湾凹陷内强制褶皱主要发生在38个百万年前至32个百万年前,附近凹陷钻井揭示的岩浆喷发发生在43个百万年,研究认为下地壳高速层是由同张裂岩浆底侵造成。依据岩石圈减薄程度和岩浆厚度的经验关系,厚度达10km的下地壳高速层,应为云荔凸起下岩石圈发生强烈减薄甚至破裂引起。据此, 研究人员提出南海岩石圈的两阶段破裂模式:第一阶段是发生于~43个百万年-38个百万年的岩石圈地幔薄化破裂,该时间节点以前岩浆作用不强,地壳伸展以大型拆离断层为特征。~43 个百万年以后地幔强烈薄化促进了岩浆的大规模底侵;第二阶段是发生于~31个百万年至29 个百万年的地壳破裂,破裂点位于现今的洋-陆转换带下方,地壳破裂正式形成南海洋盆。

    地球板块的生命周期是国际前沿科学问题,也是未来大洋钻探的八大战略目标之一,而大陆岩石圈的伸展、破裂以及洋盆诞生是板块生命周期的重要阶段,它将物质和能量从地球内部带到地表,推动了地球系统自身和浅部生命的演化。本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南海陆缘破裂的两阶段模式,不仅对认识南海构造和岩浆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理解地球演化的多样性提供了新视角。

    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特支计划U团队项目的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Zhang, J.Y., Zhao, M.H*., Sun, Z*., Sun, L.T., Xu, M., Yang, H.F., Wang, Q., Pang, X., Zheng, J.Y., and Yao, Y.J. (2023). Large volume of magma involved in South China Sea rifting: Implication for mantle breakup earlier than crust. Tectonophysics. 853: 229801. 

    https://doi.org/10.1016/j.tecto.2023.229801

  • 原文来源:http://www.scsio.cas.cn/news/kydt/202305/t20230519_6760093.html
相关报告
  • 《研究提出南海大陆岩石圈破裂及其洋盆打开的三维地质模型》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4-25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赵明辉研究团队联合国内外多位科学家,对南海北部陆缘IODP钻探区的深部结构开展了深入研究,并提出大陆岩石圈破裂和洋盆打开的三维地质模型,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地学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地球物理研究杂志-固体地球》)上。张佳政为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赵明辉为共同通讯作者,丁巍伟、César R. Ranero、Valenti Sallares、高金尉、张翠梅和丘学林为共同作者。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其陆缘类型、张破裂模式及形成演化过程一直是国内外地学界研究热点。南海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受到钻井数量及钻探深度的局限性,实施三维深部结构探测与研究,可以最大程度地解读南海如何经过张裂-破裂并演变成洋盆的过程。 基于三维OBS深地震探测实验结果,结合重力、磁力、多道地震和IODP钻井资料,研究人员精准确定了南海北部陆缘IODP钻探区的陆洋过渡带(COT)范围,阐明了北部陆缘地壳结构在横向上的剧烈变化,划分出两个不同的陆缘段,东段(包含L5主测线)显示受到构造和岩浆的共同作用,西段(包含L2主测线)则以构造伸展为主,研究认为先存的岩石圈局部非均质性造成了陆缘分段破裂及其不同的张破裂样式。 本研究创新性提出南海大陆岩石圈破裂及其洋盆打开的三维地质模型,实现了从“点(钻孔)”到“面(二维)”、到“体(三维)”的拓展,建立了一个有钻孔约束和多视角呈现的边缘海张裂陆缘研究范例,丰富和完善了张裂陆缘的形成演化模式。本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30532, 91958212, U20A20100)的联合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 Zhang, J., Zhao, M., Ding, W., Ranero, C. R., Sallares, V., Gao, J., Zhang, C., Qiu X. (2023). New Insights into the Rift-to-Drift Process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Margin Constrained by a Three-dimensional Wide-angle Seismic Velocity Model. Journal of https://doi.org/10.1029/2022JB026171
  • 《研究人员提出马里亚纳俯冲动力学演化新模式》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8-28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子华、研究员张帆、特聘研究员林间、副研究员张旭博,联合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丁巍伟,在马里亚纳俯冲起始后弧前扩张关闭和弧后扩张动力学演化过程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发表于《构造物理》(Tectonophys-ics)。 伊豆-小笠原-马里亚纳俯冲带(IBM)是研究俯冲起始的最佳区域之一。在这个地区,较老的大洋岩石圈受到重力作用而俯冲到年轻的大洋岩石圈下。通过对弧前玄武岩和玻安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发现俯冲起始时间是52个百万年前。关于IBM俯冲起始的机制,前人已经做了广泛的研究。然而,对于弧前的关闭和后续的弧后扩张动力学演化过程的研究却甚少。本研究结合了太平洋板块运动方向在47个百万年间的变化,模拟了IBM俯冲带从弧前扩张关闭到弧后扩张的演化过程。 根据模拟结果,研究人员发现在初始阶段,由于重力作用,太平洋板块沿转换断层开始俯冲和弧前扩张,形成了IBM俯冲带。在约5个百万年后,由于受到水平汇聚速度的影响,弧前扩张逐渐关闭,与观测结果一致。随后,稳定的俯冲形成,并在18个百万年发生弧后扩张,这也解释了30个百万年前四国海盆的形成。最后,由于弧后扩张的作用,岛弧在弧后盆地两侧裂解。 基于以上模拟结果,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个新的演化模式。在约52个百万年时,由于重力作用,太平洋板块沿着转换断层开始俯冲和弧前扩张,形成了IBM俯冲带;在约47个百万年时,太平洋板块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导致IBM俯冲带受到水平方向的俯冲作用,关闭了弧前扩张,并逐渐形成了稳定俯冲;随着俯冲的进行,太平洋俯冲板块后撤,引发了弧前闭合区域的弧后扩张。最后,弧后扩张导致岛弧裂解,形成了现在的IMB岛弧,同时在弧后盆地西侧形成九州-帕劳洋脊残留弧。 本项研究对于解释沟-弧体系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完整的俯冲带动力学过程,即“俯冲起始-岛弧裂解-弧后扩张”。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tecto.2023.22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