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黄岩谊团队发表ECC高精度测序技术》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7-12-07
  • 自2003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后,测序技术发展迅猛。2005年,首款二代测序仪诞生,自此,测序技术的发展势如破竹、高歌猛进!测序读长不断加长,从当初的几十个碱基长度到几百碱基,除此之外,测序通量不断提升、时间不断缩短,测序成本急剧下降,伴随而来的是群体测序时代,以及精准医学时代的开启。

    在测序技术发展初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各种新技术陆续诞生。对于二代测序而言,主要有两类测序方法,即连接法测序和合成法测序。

    连接法测序,英文简称SBL测序,利用1-2个已知碱基标记的探针与目标DNA序列杂交,然后再与下一个标记的探针连接,检测标记探针的信号,从而知道目标DNA的序列信息。SOLiD测序技术便是连接法测序的代表。

    合成法测序,英文简称SBS测序,是一种依赖DNA聚合酶来测序的方法;该方法又可以分为循环可逆终止法(cyclic reversible termination,CRT)和单碱基添加(single-nucleotide addition,SNA)法。其中, Illumina测序仪采用的是CRT方法, Roche/454等测序仪采用的是SNA方法。

    对于SNA方法,其依赖单个信号来标记每个测序的碱基。因为不能终止反应,所以每次只能允许进一种碱基以防止继续延长,否则如果遇到单碱基重复也会继续读取,增加错误率。

    对于CRT方法,拿Illumina测序技术来说,四种dNTP被不同的荧光基团标记,每个循环可结合一个互补的碱基,通过四次拍照和比对,便可以推测出与模板莲所结合的碱基。由于加入的dNTP 3’端羟基进行了封闭性化学修饰,所以每轮反应结束之后,荧光基团需要被切除,以便进行下一个反应。

    对于以上这些方法来说,短板也很明显,由于对化学反应本身的错误没有有效的检查和矫正机制,导致了其准确性往往被限制在聚合酶的保真度、信号与序列的线性度、信号检测的灵敏度这几个因素上。2017年11月6日,Nature Biotechnology期刊发表了一篇重磅论文,介绍了由北京大学黄岩谊教授团队开发的一项被称为ECC( Error-Correction Code)测序的新的测序技术,该技术是基于信息理论来修正错误的高准确度荧光DNA测序方法,将使高通量测序仪的精准度进一步大幅提升。通过实验室样机的测试,测序读长可以达到250bp,其中前200个碱基的准确率100%!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bt.3982
相关报告
  • 《荷兰团队研发出用于高精度材料测量的片上技术》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3-03-29
    • 近日,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DELFT) 团队开发出了一种芯片上技术,以高精度测量材料中的距离,例如水下或医学成像。该技术依赖于声音振动,适用于不透明材料的高精度位置测量,相关仪器或将带来监测地球气候和人类健康的新技术。 研究人员结合了光学捕获和频率梳两项技术来构建他们的微芯片,该芯片主要由一块形状像蹦床的薄陶瓷片组成。这种薄片上有专门的孔,从而能够增强其与激光的相互作用,其厚度约比人类头发直径要细1000倍。 当与激光束接触时,这种薄陶瓷片的表面会剧烈振动。通过测量振动表面反射的激光,研究人员发现并观察到了梳子形状的振动模式,这是他们以前从未见过的。该研究小组得出结论称,这种梳子状的特征可以作为精确测量距离的“尺子”。 频率梳操作的主要挑战是对驱动频率和功率的要求都很严格。而研究人员展示了一种机制,以创建由单个特征频率的机械泛音组成的频率梳——这是通过将悬浮介质膜与反传播光学阱整体集成来实现的。 这项技术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需要精密的硬件,而且很容易生产。这种方法只使用毫瓦的连续波激光束。代尔夫特理工大学(DELFT) 助理教授Richard Norte表示:“我们不需要复杂的反馈循环,也不需要调整某些参数来让我们的技术正常运行。这使得它成为一种非常简单和低功耗的技术,更容易在微芯片上小型化。考虑到这些微芯片传感器的体积很小,未来我们或许可以把它们放在任何地方。” 光学频率梳获得了2005年的诺贝尔奖,在世界各地的实验室中被用于非常精确的时间测量和距离测量。而上述研究中科学家们制造了一种声波频率梳,它是由膜中的声音振动而不是光制成的。这种基于声波的易于使用的微芯片技术未来将应用在更广泛的场景之中。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Nature Materials》发表可拓展光量子技术综述论文》

    • 来源专题:计量基标准与精密测量
    • 编译者: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5-08-26
    •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陆朝阳、王辉教授,联合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Ralph教授和荷兰特温特大学Renema教授,受邀在《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10.1038/s41563-025-02306-7)发表题为“可拓展光量子信息技术”(Scalable photonic quantum technologies)的综述文章。该论文系统性阐述了光量子态的产生、操纵以及探测的原理和技术,梳理了量子计算及量子模拟、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测量的国际进展,并对未来进一步如何发展大规模光量子计算、构建覆盖全球的量子网络和量子精密测量应用做了展望。 光子是量子信息处理中的核心载体之一。在量子通信方面,光子是量子通信中不可替代的信息载体。未来,可凭借太空中的量子星座及地面的光纤组网的结合,向全世界实时输送无条件安全的量子密钥。在量子计算方面,光量子是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重要历程碑的物理体系之一。由于飞行比特、操纵精度高、不与环境相互作用等优点,未来非常有希望在室温大气环境下直接实现通用量子计算。在量子精密测量方面,利用光量子压缩态、纠缠态等,已实现众多超越标准量子极限的精密测量,在生物医学、更高精度的国际单位定义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潘建伟团队在光量子信息领域做出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成果,例如在量子通信方面,基于“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国际上率先完成星地量子科学实验,结合基于纠缠的量子中继,构建了空地一体化量子信息网络;在光量子计算方面,在多光子纠缠与度量、实用性单光子源、量子计算优越性等多个方面长期保持国际领先,“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多次刷新量子计算优越性纪录。 相关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安徽省、上海市和新基石科学基金会等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3-025-023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