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黄岩谊团队发表ECC高精度测序技术》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7-12-07
  • 自2003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后,测序技术发展迅猛。2005年,首款二代测序仪诞生,自此,测序技术的发展势如破竹、高歌猛进!测序读长不断加长,从当初的几十个碱基长度到几百碱基,除此之外,测序通量不断提升、时间不断缩短,测序成本急剧下降,伴随而来的是群体测序时代,以及精准医学时代的开启。

    在测序技术发展初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各种新技术陆续诞生。对于二代测序而言,主要有两类测序方法,即连接法测序和合成法测序。

    连接法测序,英文简称SBL测序,利用1-2个已知碱基标记的探针与目标DNA序列杂交,然后再与下一个标记的探针连接,检测标记探针的信号,从而知道目标DNA的序列信息。SOLiD测序技术便是连接法测序的代表。

    合成法测序,英文简称SBS测序,是一种依赖DNA聚合酶来测序的方法;该方法又可以分为循环可逆终止法(cyclic reversible termination,CRT)和单碱基添加(single-nucleotide addition,SNA)法。其中, Illumina测序仪采用的是CRT方法, Roche/454等测序仪采用的是SNA方法。

    对于SNA方法,其依赖单个信号来标记每个测序的碱基。因为不能终止反应,所以每次只能允许进一种碱基以防止继续延长,否则如果遇到单碱基重复也会继续读取,增加错误率。

    对于CRT方法,拿Illumina测序技术来说,四种dNTP被不同的荧光基团标记,每个循环可结合一个互补的碱基,通过四次拍照和比对,便可以推测出与模板莲所结合的碱基。由于加入的dNTP 3’端羟基进行了封闭性化学修饰,所以每轮反应结束之后,荧光基团需要被切除,以便进行下一个反应。

    对于以上这些方法来说,短板也很明显,由于对化学反应本身的错误没有有效的检查和矫正机制,导致了其准确性往往被限制在聚合酶的保真度、信号与序列的线性度、信号检测的灵敏度这几个因素上。2017年11月6日,Nature Biotechnology期刊发表了一篇重磅论文,介绍了由北京大学黄岩谊教授团队开发的一项被称为ECC( Error-Correction Code)测序的新的测序技术,该技术是基于信息理论来修正错误的高准确度荧光DNA测序方法,将使高通量测序仪的精准度进一步大幅提升。通过实验室样机的测试,测序读长可以达到250bp,其中前200个碱基的准确率100%!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bt.3982
相关报告
  • 《荷兰团队研发出用于高精度材料测量的片上技术》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3-03-29
    • 近日,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DELFT) 团队开发出了一种芯片上技术,以高精度测量材料中的距离,例如水下或医学成像。该技术依赖于声音振动,适用于不透明材料的高精度位置测量,相关仪器或将带来监测地球气候和人类健康的新技术。 研究人员结合了光学捕获和频率梳两项技术来构建他们的微芯片,该芯片主要由一块形状像蹦床的薄陶瓷片组成。这种薄片上有专门的孔,从而能够增强其与激光的相互作用,其厚度约比人类头发直径要细1000倍。 当与激光束接触时,这种薄陶瓷片的表面会剧烈振动。通过测量振动表面反射的激光,研究人员发现并观察到了梳子形状的振动模式,这是他们以前从未见过的。该研究小组得出结论称,这种梳子状的特征可以作为精确测量距离的“尺子”。 频率梳操作的主要挑战是对驱动频率和功率的要求都很严格。而研究人员展示了一种机制,以创建由单个特征频率的机械泛音组成的频率梳——这是通过将悬浮介质膜与反传播光学阱整体集成来实现的。 这项技术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需要精密的硬件,而且很容易生产。这种方法只使用毫瓦的连续波激光束。代尔夫特理工大学(DELFT) 助理教授Richard Norte表示:“我们不需要复杂的反馈循环,也不需要调整某些参数来让我们的技术正常运行。这使得它成为一种非常简单和低功耗的技术,更容易在微芯片上小型化。考虑到这些微芯片传感器的体积很小,未来我们或许可以把它们放在任何地方。” 光学频率梳获得了2005年的诺贝尔奖,在世界各地的实验室中被用于非常精确的时间测量和距离测量。而上述研究中科学家们制造了一种声波频率梳,它是由膜中的声音振动而不是光制成的。这种基于声波的易于使用的微芯片技术未来将应用在更广泛的场景之中。
  • 《与Sanger测序齐名的另一种测序技术为何消失?》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ngyi8606
    • 发布时间:2018-07-13
    • 当DNA测序技术在20世纪70年代闪亮登场时,有两种技术引起了广泛关注。不过,若干年后,大家只熟悉Sanger测序。那么,另一种技术究竟发生了什么? 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两种直接测序DNA的技术被开发出来,其中一种是广为人知且沿用至今的Sanger双脱氧链终止方法,另一种是现在几乎被人遗忘的化学测序方法,Maxam–Gilbert测序。 这种测序方法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Walter Gilbert和他的学生Allan Maxam开发的。1980年,Frederik Sanger和Walter Gilbert因“在测定核酸碱基序列上的突出贡献”而分享了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事实上,Maxam–Gilbert方法一开始比Sanger测序更为流行,因为它可以测序双链DNA,而Sanger技术需要克隆后产生单链DNA。不过,随着新技术的出现,Maxam–Gilbert方法逐渐消失。 如何诞生 Gilbert曾经是一名物理学家,当他遇见James Watson后,开始对分子生物学感兴趣。Gilbert知道DNA序列携带了生命的密码,是从父母传递给后代,但在当时,人们根本不知道DNA序列是什么。 在60年代,Gilbert和他的同事完成了分离lac阻遏物的研究,这种蛋白质与DNA的特定区域结合。然后,他们尝试分离这段DNA区域。当蛋白与特定区域结合时,他们利用DNase酶来消化DNA的其他部分。lac阻遏物的结合保护了这一区域,使得他们成功分离。 不过,他们发现DNA测序方法的开发既困难,又费力。他们试图将DNA片段复制到RNA中,并设法通过酶分解以及电泳分离来测定RNA序列。这种方法似乎有效,不过极其慢,花了两年才确定24个DNA碱基,大约每个月一个碱基。 之后,一名俄罗斯人拜访了Gilbert,尝试说服他做一项实验:通过化学试剂来修饰与lac阻遏物结合的DNA。如果他们能够将DNA上的鸟嘌呤(G)甲基化,那么就有可能区分每个碱基。Gilbert认为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前景渺茫。不过,半年后俄罗斯人又来了。 他们尝试用限制性内切酶来切割DNA,获得长度大约在100 bp的片段,然后在DNA片段的一端加上放射性标记。G的甲基化会影响它,使得DNA在这个点断裂。 “这无疑是一种测序方法。唯一的问题是你是否能够通过观察A和G来测序DNA?”Gilbert评论道。于是,他们又开始寻找化学试剂,来选择性地处理C或T。 Maxam–Gilbert方法最终于1975/76年诞生,那篇详细介绍它的文章于1977年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Gilbert的学生最终成功测序了长达5000 bp的质粒。 如何测序 Maxam–Gilbert测序方法的第一步是将选定的DNA片段变性成为单链,然后用放射性的磷32标记,通常在5’端。第二步是切割DNA链,利用哌啶和硫酸二甲酯来选择性攻击嘌呤碱基,利用联氨(肼)来选择性攻击嘧啶碱基。 通过使用不同的试剂组合,你可以选择性地切割DNA,让它在指定的地方断裂,比如C;C+G;G或G+A。将DNA样品上样到带有不同试剂的试管中,将产生不同的DNA片段。之后将这些片段上样到聚丙烯酰胺凝胶中,通过电泳区分DNA片段的大小。 在读取序列时,你需要从凝胶底部的小片段开始,然后依次推进。如果条带出现在G反应和G+A反应的泳道,那么这个碱基就是G。类似地,如果条带仅仅出现在G+A的泳道,那么它就是A。这个过程也同样适用于C和C+G泳道。 如何消失 尽管Maxam–Gilbert方法一度成为最流行的测序方法,但最终还是消失了,这其中有几个原因。首先,它相当耗时。整个过程涉及到多个步骤,它们本身都很耗时。其次,步骤越多意味着犯错的机会越大。如果出现错误,结果无法重复,那么错误排查也是一个大问题,需要花不少时间。 这种方法需要花几天的时间才能确认200-300个碱基,因此在规模放大时也遇到困难。考虑到人类基因组包含30亿对碱基,Maxam–Gilbert方法的消失也就不难理解了。就健康和安全而言,它也不是最佳的选择。需要用到大量的放射性物质,以及联氨这种已知的神经毒素。 相对而言,Sanger测序要简单一些。同时,其他技术也在快速发展。这一切使得Maxam–Gilbert化学测序方法最终失去了吸引力。到了20世纪80年代,Sanger测序成为人们的新宠。 Gilbert在开发测序方法时并没有预料到DNA测序终有一天将被用于全基因组的测序,直到1985年他应邀参加一个会议。 “我参加了那次会议,认为这是我听到的最愚蠢的事情。这比我们现在测序的东西要大得多。不过在会议上,考虑到技术所处的位置,我意识到还是有可能测序基因组的,然后我成了基因组测序理念的倡导者,”Gilbert说。 “在我开始测序时,每个月测一个碱基,如今是一个下午测数十亿个碱基。作为整个过程的参与者,我也觉得这不可思议。” 正如科学研究的各个分支一样,理论和技术的进化都是不可避免的。现在流行的技术,也许十年后已无人提及。不过,对于这种经典方法的消失,大家难免还是有一些失落和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