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Nature Materials》发表可拓展光量子技术综述论文》

  • 来源专题:计量基标准与精密测量
  • 编译者: 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5-08-26
  •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陆朝阳、王辉教授,联合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Ralph教授和荷兰特温特大学Renema教授,受邀在《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10.1038/s41563-025-02306-7)发表题为“可拓展光量子信息技术”(Scalable photonic quantum technologies)的综述文章。该论文系统性阐述了光量子态的产生、操纵以及探测的原理和技术,梳理了量子计算及量子模拟、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测量的国际进展,并对未来进一步如何发展大规模光量子计算、构建覆盖全球的量子网络和量子精密测量应用做了展望。

    光子是量子信息处理中的核心载体之一。在量子通信方面,光子是量子通信中不可替代的信息载体。未来,可凭借太空中的量子星座及地面的光纤组网的结合,向全世界实时输送无条件安全的量子密钥。在量子计算方面,光量子是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重要历程碑的物理体系之一。由于飞行比特、操纵精度高、不与环境相互作用等优点,未来非常有希望在室温大气环境下直接实现通用量子计算。在量子精密测量方面,利用光量子压缩态、纠缠态等,已实现众多超越标准量子极限的精密测量,在生物医学、更高精度的国际单位定义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潘建伟团队在光量子信息领域做出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成果,例如在量子通信方面,基于“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国际上率先完成星地量子科学实验,结合基于纠缠的量子中继,构建了空地一体化量子信息网络;在光量子计算方面,在多光子纠缠与度量、实用性单光子源、量子计算优越性等多个方面长期保持国际领先,“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多次刷新量子计算优越性纪录。

    相关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安徽省、上海市和新基石科学基金会等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3-025-02306-7

  • 原文来源:https://www.quantumcas.ac.cn/2025/0823/c20525a696223/page.htm
相关报告
  • 《科学家发表环形RNA综述论文》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8-25
    • 7月26日,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陈玲玲研究组与中国科学院-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杨力研究组受邀在Molecular Cell发表了题为The biogenesis, functions and challenges of circular RNAs 的综述论文,系统总结了外显子反向剪接环形RNA的生成加工及其潜在生物学功能的最新进展,并深入讨论了环形RNA研究技术上存在的局限和挑战。 外显子反向剪接来源的环形RNA是一类不具有5'末端帽子和3'末端poly(A)尾巴、却以共价键形成闭环结构的RNA新分子,主要由RNA聚合酶II转录产生的前体RNA通过反向剪接产生。近年来,随着转录组测序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及相应计算生物学分析流程的不断优化,科学家在真核生物中发现了多达几十万条的外显子反向剪接环形RNA。陈玲玲研究组最新发表在Molecular Cell上的这一环形RNA相关特邀综述论文,对环形RNA的生成加工、功能机制等进行了系统总结和梳理。外显子反向剪接环形RNA的生成加工受到严格的调控,并发生在多个水平,包括转录速度、多顺反子基因位点的转录通读、剪接复合体的构成、顺式作用元件、和/或反式作用因子调控等。 更为重要的是,尽管大部分环形RNA的功能不详,越来越多的研究揭示了一些环形RNA可以通过不同的分子机制参与到细胞或个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中,包括miRNA和蛋白质的分子海绵、影响RNA转录、干扰RNA前体的正常剪接,甚至可以通过翻译产生多肽等。但是,由于线性mRNA几乎完全涵盖了同基因来源的环形RNA的碱基序列,因此想要在不影响线性mRNA表达的情况下,特定地研究环形RNA的表达及其功能是十分困难的。克服环形RNA研究技术上存在的瓶颈和挑战,发展新的工具用于特定靶向环形RNA,将更好地促进环形RNA生成和功能调控的研究。 陈玲玲研究组博士研究生李响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陈玲玲和杨力为共同通讯作者。相关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HHMI国际项目等的经费支持。
  • 《微生物所张杰研究组在MOLECULAR PLANT合作发表植物免疫机制综述论文》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09-14
    • 植物时刻面临多种微生物的侵染威胁,在与微生物长期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了多层次的防御机制。一些病原微生物通过多种策略克服植物多层次的免疫机制,引发病害。由农作物病虫害导致的全球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损失约为17%至30%,严重威胁粮食安全。为减少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大量化学农药的施用给环境带来巨大负担,威胁人类健康。深入理解植物免疫机制是发展绿色、高效农作物病害防控技术的重要基础。   2020年9月8日,美国科学院院士、杜克大学董欣年教授,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周俭民研究员,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Gitta Coaker教授,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张杰研究员合作在MOLECULAR PLANT在线发表题为“Plant Immune Mechanisms: from Reductionistic to Holistic Points of View”的展望综述论文。论文系统总结了植物多层次的免疫和防御机制研究进展,包括植物细胞外免疫,如气孔免疫、根际免疫和胞间免疫;植物细胞表面免疫受体和胞内免疫受体介导的免疫识别和信号传递、不同类型免疫受体之间的交叉调控;非典型抗性基因介导的防御反应、维管束免疫反应、植物组织和细胞免疫反应异质性;植物免疫的翻译调控、生物钟与植物免疫调控等。   论文还展望了植物免疫机制研究中尚未解决的前沿科学问题,以及植物免疫基础研究在农作物抗病性扩展和改良中的潜在价值。对植物免疫机制的全面理解和深度解析可以指导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增长。高效利用广谱抗性机制和不同的植物抗性基因,对作物抗病性改良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通过植物免疫基础研究,了解植物如何自然地调节免疫反应,解析免疫和抗病基因激活机制和信号调控网络,将为防控一些极具破坏性的植物病害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