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拟出台机器人产业集群行动计划》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前沿技术
  • 编译者: icad
  • 发布时间:2020-07-08
  •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了其研究起草的《广东省培育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征求意见稿)(简称“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提出促进广东省智能机器人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2025年实现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超过10万台,组织实施500个以上智能制造示范项目等。

    广东是国内智能机器人产业的主要聚集区之一,有广阔的应用市场、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和活跃的资本市场。广东已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智能机器人产业链,民用无人机技术国际领先,工业机器人企业专利申请量占全国比重28%,居全国首位。

      广东的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广东省智能机器人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低端水平,减速器、伺服电机和系统、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和部分系统集成技术多依赖进口,对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支撑保障能力有待提升。

      为加快培育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征求意见稿提出了五大重点任务和八大重点工程,并明确了2021—2025年该产业集群的发展目标:

      到2025年广东智能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超过12%,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超过10万台,年均增长约15%;

      产业技术显著提升,智能机器人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超过10%,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超过6%。

      值得注意的是,征求意见稿强调要建立各具特色的区域错位发展格局,明确了各主要地市的发展重点:

      支持广州、深圳发挥高端资源汇集优势,开展机器人研发创新;支持佛山、东莞、珠海等地发挥生产制造优势,建设机器人生产基地;支持其他各地市做好产业配套。

      广州应加快省机器人创新中心建设,加大机器人核心技术研发力度,推动以面向汽车、船舶、航空等高端制造业为主的集成应用;

      深圳应重点发展服务机器人和无人机产业,推动以面向3C产业为主的集成应用;

      佛山重点推进工业机器人在家电、陶瓷、纺织、家具等重点行业的集成应用;

      东莞重点培育核心零部件企业和机器人系统集成商;

      珠海则应发展工业机器人本体制造、发展无人船和无人机产业。

相关报告
  • 《广东攻坚机器人“全产业链”制造》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战略政策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8-09-20
    • 作为制造业大省的广东,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不断推进,逐渐成为国内最大的工业机器人 生产基地。 一份来自广东省经信委的数据表明,广东2018年上半年工业机器人产量达13621台(套),同比增长54.9%,占全国产量22.67%。 “而这一优势,将会继续扩大。”在接受采访时,智能制造产业联盟秘书长曾玉波如是判断。 近日,广东部分城市在机器人产业上的“大动作”进一步证实了这一判断。 9月8日,佛山市顺德区政府宣布与碧桂园集团合力打造机器人全产业链高地,计划5年内投入至少800亿元、引进1万名机器人专家及研究人员。而就在两日前,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项目也正式开建,东莞宣布将在2年时间内将其打造成世界级机器人产业园区,容纳和孵化超过100家机器人产业创业团队。 在曾玉波看来,佛山、东莞的“大动作”背后,既反映出广东仍将“力推”机器人产业发展作为发展新兴产业的思路,又表明广东找到了一条补短板的捷径。“广东将在人才培养、核心技术突破、产业应用等全产业链上攻坚。” 产业政策力推突破 2014年被誉为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元年。而中国机器人产业在寥寥4年间,从“后起之秀”逐渐发展成世界第一大机器人消费国。 曾玉波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市场需求和政策推动是最根本的原因,这在广东尤为突出。 “春江水暖鸭先知。作为制造业大省,广东最早受到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因素影响。”他在对广东制造业调研后发现,面对劳动力短缺和用工成本上涨构成的挑战,广东是最早一批通过大举推进“机器换人”寻找制造业转型出路的省份之一。 “机器换人”的替代效果明显。一份2016年广东省人社厅的数据显示,彼时每台机器人设备平均可代替工人6.5名,可节约人工成本10%~30%。 “相比市场因素而言,政策推动才是广东一跃成为机器人消费和生产大省的关键。”曾玉波说,为了促进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深圳、广州、东莞、佛山等地自2014年起相继出台了多项机器人产业相关的鼓励政策。 深圳自2014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5亿元,设立市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佛山对认定为国内、省内首台(套)装备产品的生产企业,分别一次性最高给予100万元和50万元奖励,并设立方便企业采购机器人的“机器人超市”;东莞则提出设立专项资金,对销售本土机械产品的贸易公司奖励,最高达60万元。 如上措施,确实造成了广东机器人产业的“井喷”,从机器人企业数量就可见一斑:2014年,广东仅有300家机器人企业,如今相关企业已超过500家,机器人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如今,产业政策继续成为广东“力推”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思路。 以佛山为例,佛山在日前发布的《佛山市推动机器人应用及产业发展扶持方案(2018-2020年)》中提出,佛山计划到2020年底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产值突破12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从今年至2020年,市级财政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每年安排1.3亿元,用于推动机器人应用及产业发展。 而作为东莞发展机器人产业的基地,松山湖也在近期出台了最新的扶持政策。按照《松山湖促进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发展暂行办法》,松山湖计划到2020年发展100家以上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高新技术企业。 全产业链攻坚 尽管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但广东省机器人协会会长苏汉明仍难掩对于广东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担忧。 “我国机器人在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方面一直比较欠缺,这在社会各界已经形成了共识。”苏汉明说。 曾玉波以减速器 举例称,作为精确控制机器人动作的关键零部件,减速器技术一直被日本哈默纳科和纳博特斯克两家企业占有,甚至控制了全球超过70%的精密减速器市场。 “工业机器人的三大核心零部件实际上占到了机器人成本的七成以上,而中国基本依靠进口。”曾玉波说,核心技术缺失已成为长期制约广东乃至全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关键。 而在广东省经信委技术创新与质量处调研员李新星看来,广东机器人产业的短板除核心技术缺乏、关键零部件对外依存度大外,还主要表现在高端技术人才难以满足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产业链不完善、上下游配合不紧密等方面。 苏汉明对此建议,广东未来要通过加强政企学研的深入合作交流,继续在技术与核心零部件上取得突破。 碧桂园集团旗下博智林机器人智能技术研究总院常务副院长梁衍学也认为,对国产机器人进行技术联合攻关,产业链协同创新,将会加速实现突破。 但在曾玉波看来,不能简单地认为核心零部件取得突破,国产机器人产业就一定会得到快速发展。“推动机器人技术和产业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在人才培养、核心技术突破、产业应用等全产业链上攻坚。”他说。 松山湖国际机器人研究院高级顾问邓国军也持同样的观点。“很多参观松山湖基地的人问我,松山湖如何在短时间内孵化出数家优秀机器人项目,资本、人才、技术、平台等形成的全产业链生态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据了解,目前松山湖机器人基地已初步形成了从关键零部件到整机和应用,从研发、设计到检测的完整的机器人产业链。.
  • 《机器人产业:政策红包下防止“虚火”》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前沿技术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6-07-22
    •   近年机器人产业增长迅猛,推动“机器换人”也不能单靠政府补贴设备,而是要着力建造机器人产业链,“把机器人用起来,维护好”。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近日联合印发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为未来5年机器人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业内人士表示,在三部委共同吹响的机器人发展集结号中,国内机器人产业将迎来爆发式发展机遇期。   面对日趋火热的机器人产业发展,有关专家建言,火爆背后需冷静,要通过规范发展,防止产生新一轮产业过剩。   机器人产业政策红包密集发布   近年来,我国机器人产业在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老龄化加剧、制造业转型升级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得到快速发展,自2013年起,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2009年—2014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以年均59.5%的速度增长。   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CRIA)最新统计,2015年国产工业机器人销量达22257台,比上年增长31.3%。预计到2020年,我国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年产量将达到10万台,服务机器人年销售收入有望超过300亿元。   据了解,多年来国家一直重视机器人产业发展。在科技部、工信部制定的“十二五”规划中,都规定了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中长期目标。2012年4月,科技部出台《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和《服务机器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培育发展工业和服务机器人新兴产业。2012年8月,财政部公示2012年智能制造装备项目拟支持单位名单,共有64个项目入围。2013年4月21日,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在京成立,大力推动我国机器人的产、学、研、用,加速机器人技术与产品在各行业中的普及应用。2013年4月28日,重庆市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发展联盟正式成立,向外界昭示了重庆打造“全球机器人之都”的宏大构想。国家及地方支持政策的逐步加码,推动机器人市场从示范性推广到全面运用。   随着《机器人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与“中国制造2025”等政策红包的密集发布,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路线图更加清晰:到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年销量将达到15万台,保有量达到80万台,较“十二五”末新增40万台;到2025年,工业机器人年销量将达到26万台,保有量达到180万台,较“十二五”末增加140万台。多个权威机构预测,到“十三五”末,我国机器人产业集群年产值预计将突破1000亿元。   各地抢占机器人产业发展市场   机器人革命轰轰烈烈,“机器换人”已经是大势所趋。面对新形势,我国各地纷纷作出战略部署,抢占机器人产业发展制高点。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有北京、上海、深圳、浙江、重庆、黑龙江、洛阳、广州、东莞、佛山、顺德等地方政府出台机器人相关扶持政策。各地政策支持主要包括机器人产业链、机器人用户两个方面;支持措施主要是利用资金、税收、土地以及人才等优惠政策,促进机器人的制造及应用。   上海市对企业以自主研制的机器人、数字化生产车间以及自动化生产线应用改造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项目,通过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等方式给予重点支持。重庆市设立机器人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机器人产品的示范应用及产业化。深圳市每年投入5亿元发展智能装备产业,对行业细分龙头给予500万元资助。青岛市建设专业孵化器,提供孵化空间、创业投融资、创业辅导与培训和技术转移等服务。广州市对工业机器人产业龙头企业采用资本金注入、股权投资等方式予以重点支持,在战略性主导产业发展资金等专项资金中安排资金,采用无偿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连续5年重点支持工业机器人相关项目建设。广东省东莞市财政扶持资金向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项目倾斜,大力支持银行信贷、融资租赁、信用担保等金融机构创新融资方式,为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企业和实施“机器换人”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南京市政府产业和科技专项资金每年扶持一批机器人产业发展项目,建立机器人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推广应用机制,构建南京机器人产业投融资平台、重大装备租赁机制和“首购首用”风险补偿机制等。   机器人产业应理性发展   受到利好政策助推,机器人产业园目前已从珠三角、长三角一直蔓延到内陆县城。随着全国各地机器人产业“热潮”的涌动,一些地方出现了机器人企业一窝蜂而上的局面。   中航工业信息技术中心首席专家宁振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整体上看,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落后于美、日等发达国家,我国有关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规划制定还远远落后于产业发展。在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上不能蛮干,要理性发展。最近几年,光机器人产业园就有接近40家,和当年光伏等产业一样出现了过剩的现象。同时,在发展过程中要提高技术发展水平,在工业机器人和3D打印机等市场中我国自主的高端产品还比较少,但是一些没有技术含量的低端产品到处可以看见,这种现状一定要改变。   全球知名机器人制造企业abb集团中国总裁顾纯元博士表示,中国无疑已经是世界工业机器人最大的市场,近年机器人产业增长迅猛。他认为,目前“机器换人”的经济性还存在问题,推动“机器换人”也不能单靠政府补贴设备,而是要着力建造机器人产业链,“把机器人用起来,维护好”。   近日,一份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提议的《工业机器人产业规范条件(讨论稿)》浮出水面。这份文件旨在规范日趋火热的机器人产业,防止产生“虚火”。文件提出了对机器人整机企业、关键零部件企业、集成企业多方面的要求,包括生产设施、设备、检测和校准、技术创新、产品以及人员方面的规范。   专家表示,行业新规的酝酿出炉,有望从产业准入着手,规范产业竞争,消除骗补现象,遏制机器人产业的“虚火”。同时,鼓励企业做大做强,通过并购重组形成优势企业,引领机器人产业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