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拟出台机器人产业集群行动计划》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前沿技术
  • 编译者: icad
  • 发布时间:2020-07-08
  •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了其研究起草的《广东省培育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征求意见稿)(简称“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提出促进广东省智能机器人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2025年实现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超过10万台,组织实施500个以上智能制造示范项目等。

    广东是国内智能机器人产业的主要聚集区之一,有广阔的应用市场、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和活跃的资本市场。广东已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智能机器人产业链,民用无人机技术国际领先,工业机器人企业专利申请量占全国比重28%,居全国首位。

      广东的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广东省智能机器人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低端水平,减速器、伺服电机和系统、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和部分系统集成技术多依赖进口,对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支撑保障能力有待提升。

      为加快培育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征求意见稿提出了五大重点任务和八大重点工程,并明确了2021—2025年该产业集群的发展目标:

      到2025年广东智能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超过12%,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超过10万台,年均增长约15%;

      产业技术显著提升,智能机器人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超过10%,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超过6%。

      值得注意的是,征求意见稿强调要建立各具特色的区域错位发展格局,明确了各主要地市的发展重点:

      支持广州、深圳发挥高端资源汇集优势,开展机器人研发创新;支持佛山、东莞、珠海等地发挥生产制造优势,建设机器人生产基地;支持其他各地市做好产业配套。

      广州应加快省机器人创新中心建设,加大机器人核心技术研发力度,推动以面向汽车、船舶、航空等高端制造业为主的集成应用;

      深圳应重点发展服务机器人和无人机产业,推动以面向3C产业为主的集成应用;

      佛山重点推进工业机器人在家电、陶瓷、纺织、家具等重点行业的集成应用;

      东莞重点培育核心零部件企业和机器人系统集成商;

      珠海则应发展工业机器人本体制造、发展无人船和无人机产业。

相关报告
  • 《南京发布行动计划,推进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

    • 编译者:AI智能小编
    • 发布时间:2025-06-16
    • 2023年6月11日,江苏南京举办了2025智能机器人发展大会,旨在把握机器人产业发展新趋势与新机遇,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高质量发展。会上,南京提出打造“机器人之城”的目标,计划到2027年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00亿元,培育5家以上整机量产企业,力争产业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前列。 多位专家在大会上为南京的发展出谋划策。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器人分会副秘书长陈丹指出,传统机器人设计缺乏深度集成的传感器与嵌入式算力单元,需突破硬件范式,实现软硬件协同设计,以更好地融入AI生态。哈尔滨工业大学赵杰教授强调,国产工业机器人亟需突破软件核心技术及算法,提升稳定性和精确性。 南京在机器人产业已有较好基础,形成了覆盖整机、关键零部件及系统集成应用的完整产业链,集聚了近200家重点企业。南京埃斯顿自动化公司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10.3%。此次大会上,南京揭牌了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园,并成立相关产业联盟,还发布了《南京市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该计划包括打造软硬件产品、构建产业创新体系、推动场景示范应用等具体措施,目标是引导和支持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推动南京成为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的重要基地。
  • 《广东攻坚机器人“全产业链”制造》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战略政策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8-09-20
    • 作为制造业大省的广东,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不断推进,逐渐成为国内最大的工业机器人 生产基地。 一份来自广东省经信委的数据表明,广东2018年上半年工业机器人产量达13621台(套),同比增长54.9%,占全国产量22.67%。 “而这一优势,将会继续扩大。”在接受采访时,智能制造产业联盟秘书长曾玉波如是判断。 近日,广东部分城市在机器人产业上的“大动作”进一步证实了这一判断。 9月8日,佛山市顺德区政府宣布与碧桂园集团合力打造机器人全产业链高地,计划5年内投入至少800亿元、引进1万名机器人专家及研究人员。而就在两日前,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项目也正式开建,东莞宣布将在2年时间内将其打造成世界级机器人产业园区,容纳和孵化超过100家机器人产业创业团队。 在曾玉波看来,佛山、东莞的“大动作”背后,既反映出广东仍将“力推”机器人产业发展作为发展新兴产业的思路,又表明广东找到了一条补短板的捷径。“广东将在人才培养、核心技术突破、产业应用等全产业链上攻坚。” 产业政策力推突破 2014年被誉为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元年。而中国机器人产业在寥寥4年间,从“后起之秀”逐渐发展成世界第一大机器人消费国。 曾玉波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市场需求和政策推动是最根本的原因,这在广东尤为突出。 “春江水暖鸭先知。作为制造业大省,广东最早受到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因素影响。”他在对广东制造业调研后发现,面对劳动力短缺和用工成本上涨构成的挑战,广东是最早一批通过大举推进“机器换人”寻找制造业转型出路的省份之一。 “机器换人”的替代效果明显。一份2016年广东省人社厅的数据显示,彼时每台机器人设备平均可代替工人6.5名,可节约人工成本10%~30%。 “相比市场因素而言,政策推动才是广东一跃成为机器人消费和生产大省的关键。”曾玉波说,为了促进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深圳、广州、东莞、佛山等地自2014年起相继出台了多项机器人产业相关的鼓励政策。 深圳自2014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5亿元,设立市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佛山对认定为国内、省内首台(套)装备产品的生产企业,分别一次性最高给予100万元和50万元奖励,并设立方便企业采购机器人的“机器人超市”;东莞则提出设立专项资金,对销售本土机械产品的贸易公司奖励,最高达60万元。 如上措施,确实造成了广东机器人产业的“井喷”,从机器人企业数量就可见一斑:2014年,广东仅有300家机器人企业,如今相关企业已超过500家,机器人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如今,产业政策继续成为广东“力推”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思路。 以佛山为例,佛山在日前发布的《佛山市推动机器人应用及产业发展扶持方案(2018-2020年)》中提出,佛山计划到2020年底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产值突破12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从今年至2020年,市级财政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每年安排1.3亿元,用于推动机器人应用及产业发展。 而作为东莞发展机器人产业的基地,松山湖也在近期出台了最新的扶持政策。按照《松山湖促进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发展暂行办法》,松山湖计划到2020年发展100家以上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高新技术企业。 全产业链攻坚 尽管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但广东省机器人协会会长苏汉明仍难掩对于广东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担忧。 “我国机器人在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方面一直比较欠缺,这在社会各界已经形成了共识。”苏汉明说。 曾玉波以减速器 举例称,作为精确控制机器人动作的关键零部件,减速器技术一直被日本哈默纳科和纳博特斯克两家企业占有,甚至控制了全球超过70%的精密减速器市场。 “工业机器人的三大核心零部件实际上占到了机器人成本的七成以上,而中国基本依靠进口。”曾玉波说,核心技术缺失已成为长期制约广东乃至全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关键。 而在广东省经信委技术创新与质量处调研员李新星看来,广东机器人产业的短板除核心技术缺乏、关键零部件对外依存度大外,还主要表现在高端技术人才难以满足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产业链不完善、上下游配合不紧密等方面。 苏汉明对此建议,广东未来要通过加强政企学研的深入合作交流,继续在技术与核心零部件上取得突破。 碧桂园集团旗下博智林机器人智能技术研究总院常务副院长梁衍学也认为,对国产机器人进行技术联合攻关,产业链协同创新,将会加速实现突破。 但在曾玉波看来,不能简单地认为核心零部件取得突破,国产机器人产业就一定会得到快速发展。“推动机器人技术和产业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在人才培养、核心技术突破、产业应用等全产业链上攻坚。”他说。 松山湖国际机器人研究院高级顾问邓国军也持同样的观点。“很多参观松山湖基地的人问我,松山湖如何在短时间内孵化出数家优秀机器人项目,资本、人才、技术、平台等形成的全产业链生态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据了解,目前松山湖机器人基地已初步形成了从关键零部件到整机和应用,从研发、设计到检测的完整的机器人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