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发布行动计划,推进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

  • 编译者: AI智能小编
  • 发布时间:2025-06-16
  • 2023年6月11日,江苏南京举办了2025智能机器人发展大会,旨在把握机器人产业发展新趋势与新机遇,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高质量发展。会上,南京提出打造“机器人之城”的目标,计划到2027年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00亿元,培育5家以上整机量产企业,力争产业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前列。 多位专家在大会上为南京的发展出谋划策。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器人分会副秘书长陈丹指出,传统机器人设计缺乏深度集成的传感器与嵌入式算力单元,需突破硬件范式,实现软硬件协同设计,以更好地融入AI生态。哈尔滨工业大学赵杰教授强调,国产工业机器人亟需突破软件核心技术及算法,提升稳定性和精确性。 南京在机器人产业已有较好基础,形成了覆盖整机、关键零部件及系统集成应用的完整产业链,集聚了近200家重点企业。南京埃斯顿自动化公司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10.3%。此次大会上,南京揭牌了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园,并成立相关产业联盟,还发布了《南京市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该计划包括打造软硬件产品、构建产业创新体系、推动场景示范应用等具体措施,目标是引导和支持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推动南京成为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的重要基地。
相关报告
  • 《2025具身智能机器人发展十大趋势重磅发布》

    • 编译者:AI智能小编
    • 发布时间:2025-08-15
    • 《2025具身智能机器人发展十大趋势》重磅发布,全面解析了未来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发展方向。报告从以下十个维度进行详细探讨: 1. **具身感认知**:通过物理实践、物理模拟器和世界模型协同驱动,保证训练环境的丰富性和真实性,提升机器人与环境的交互能力。 2. **具身决策**:多层次端到端的具身决策,结合多模态大模型的认知与规划研究,增强机器人在非结构化环境中的泛化性和实用性。 3. **具身智能控制**:融合模型预测、强化学习和生命科学,优化机器人在新环境中的适应性和高性能表现。 4. **具身智能机器人设计**: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实现硬件与控制策略的协同优化,以实现最优的机器人设计。 5. **软硬件一致性**:高度协同与动态适配,确保软硬件的一致性,通过联合仿真验证,让系统更加协调一致。 6. **具身智能机器人“大工厂”**:在仿真环境中综合研发,实现快速设计和高质量具身智能机器人系统的实现。 7. **大规模高质量数据集**:构建基于物理实体采集与仿真合成的大规模高质量数据集,提升机器人的本体构型优化和跨场景策略迁移能力。 8. **多智能体协同机制**:构建具身智能机器人集群,提升其与人类的共情能力和安全性,使其更好地融入人类生活。 9. **开源社区**:跨学科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开源社区,促进多领域顶级科学家和工程人员的协作,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10. **安全评估与伦理建设**:通过行为规范验证、决策可解释性分析和数据安全性研究,确保面向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安全和伦理合规。 这些趋势勾勒了具身智能机器人发展的未来图景,为行业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演进路径和应用场景参考。
  • 《广东拟出台机器人产业集群行动计划》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前沿技术
    • 编译者:icad
    • 发布时间:2020-07-08
    •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了其研究起草的《广东省培育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征求意见稿)(简称“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提出促进广东省智能机器人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2025年实现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超过10万台,组织实施500个以上智能制造示范项目等。 广东是国内智能机器人产业的主要聚集区之一,有广阔的应用市场、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和活跃的资本市场。广东已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智能机器人产业链,民用无人机技术国际领先,工业机器人企业专利申请量占全国比重28%,居全国首位。   广东的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广东省智能机器人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低端水平,减速器、伺服电机和系统、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和部分系统集成技术多依赖进口,对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支撑保障能力有待提升。   为加快培育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征求意见稿提出了五大重点任务和八大重点工程,并明确了2021—2025年该产业集群的发展目标:   到2025年广东智能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超过12%,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超过10万台,年均增长约15%;   产业技术显著提升,智能机器人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超过10%,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超过6%。   值得注意的是,征求意见稿强调要建立各具特色的区域错位发展格局,明确了各主要地市的发展重点:   支持广州、深圳发挥高端资源汇集优势,开展机器人研发创新;支持佛山、东莞、珠海等地发挥生产制造优势,建设机器人生产基地;支持其他各地市做好产业配套。   广州应加快省机器人创新中心建设,加大机器人核心技术研发力度,推动以面向汽车、船舶、航空等高端制造业为主的集成应用;   深圳应重点发展服务机器人和无人机产业,推动以面向3C产业为主的集成应用;   佛山重点推进工业机器人在家电、陶瓷、纺织、家具等重点行业的集成应用;   东莞重点培育核心零部件企业和机器人系统集成商;   珠海则应发展工业机器人本体制造、发展无人船和无人机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