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攻坚机器人“全产业链”制造》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战略政策
  • 编译者: 杨芳
  • 发布时间:2018-09-20
  • 作为制造业大省的广东,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不断推进,逐渐成为国内最大的工业机器人 生产基地。
    一份来自广东省经信委的数据表明,广东2018年上半年工业机器人产量达13621台(套),同比增长54.9%,占全国产量22.67%。
    “而这一优势,将会继续扩大。”在接受采访时,智能制造产业联盟秘书长曾玉波如是判断。
    近日,广东部分城市在机器人产业上的“大动作”进一步证实了这一判断。
    9月8日,佛山市顺德区政府宣布与碧桂园集团合力打造机器人全产业链高地,计划5年内投入至少800亿元、引进1万名机器人专家及研究人员。而就在两日前,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项目也正式开建,东莞宣布将在2年时间内将其打造成世界级机器人产业园区,容纳和孵化超过100家机器人产业创业团队。
    在曾玉波看来,佛山、东莞的“大动作”背后,既反映出广东仍将“力推”机器人产业发展作为发展新兴产业的思路,又表明广东找到了一条补短板的捷径。“广东将在人才培养、核心技术突破、产业应用等全产业链上攻坚。”
    产业政策力推突破
    2014年被誉为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元年。而中国机器人产业在寥寥4年间,从“后起之秀”逐渐发展成世界第一大机器人消费国。
    曾玉波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市场需求和政策推动是最根本的原因,这在广东尤为突出。
    “春江水暖鸭先知。作为制造业大省,广东最早受到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因素影响。”他在对广东制造业调研后发现,面对劳动力短缺和用工成本上涨构成的挑战,广东是最早一批通过大举推进“机器换人”寻找制造业转型出路的省份之一。
    “机器换人”的替代效果明显。一份2016年广东省人社厅的数据显示,彼时每台机器人设备平均可代替工人6.5名,可节约人工成本10%~30%。
    “相比市场因素而言,政策推动才是广东一跃成为机器人消费和生产大省的关键。”曾玉波说,为了促进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深圳、广州、东莞、佛山等地自2014年起相继出台了多项机器人产业相关的鼓励政策。
    深圳自2014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5亿元,设立市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佛山对认定为国内、省内首台(套)装备产品的生产企业,分别一次性最高给予100万元和50万元奖励,并设立方便企业采购机器人的“机器人超市”;东莞则提出设立专项资金,对销售本土机械产品的贸易公司奖励,最高达60万元。
    如上措施,确实造成了广东机器人产业的“井喷”,从机器人企业数量就可见一斑:2014年,广东仅有300家机器人企业,如今相关企业已超过500家,机器人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如今,产业政策继续成为广东“力推”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思路。
    以佛山为例,佛山在日前发布的《佛山市推动机器人应用及产业发展扶持方案(2018-2020年)》中提出,佛山计划到2020年底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产值突破12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从今年至2020年,市级财政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每年安排1.3亿元,用于推动机器人应用及产业发展。
    而作为东莞发展机器人产业的基地,松山湖也在近期出台了最新的扶持政策。按照《松山湖促进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发展暂行办法》,松山湖计划到2020年发展100家以上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高新技术企业。
    全产业链攻坚
    尽管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但广东省机器人协会会长苏汉明仍难掩对于广东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担忧。
    “我国机器人在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方面一直比较欠缺,这在社会各界已经形成了共识。”苏汉明说。
    曾玉波以减速器 举例称,作为精确控制机器人动作的关键零部件,减速器技术一直被日本哈默纳科和纳博特斯克两家企业占有,甚至控制了全球超过70%的精密减速器市场。
    “工业机器人的三大核心零部件实际上占到了机器人成本的七成以上,而中国基本依靠进口。”曾玉波说,核心技术缺失已成为长期制约广东乃至全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关键。
    而在广东省经信委技术创新与质量处调研员李新星看来,广东机器人产业的短板除核心技术缺乏、关键零部件对外依存度大外,还主要表现在高端技术人才难以满足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产业链不完善、上下游配合不紧密等方面。
    苏汉明对此建议,广东未来要通过加强政企学研的深入合作交流,继续在技术与核心零部件上取得突破。
    碧桂园集团旗下博智林机器人智能技术研究总院常务副院长梁衍学也认为,对国产机器人进行技术联合攻关,产业链协同创新,将会加速实现突破。
    但在曾玉波看来,不能简单地认为核心零部件取得突破,国产机器人产业就一定会得到快速发展。“推动机器人技术和产业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在人才培养、核心技术突破、产业应用等全产业链上攻坚。”他说。
    松山湖国际机器人研究院高级顾问邓国军也持同样的观点。“很多参观松山湖基地的人问我,松山湖如何在短时间内孵化出数家优秀机器人项目,资本、人才、技术、平台等形成的全产业链生态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据了解,目前松山湖机器人基地已初步形成了从关键零部件到整机和应用,从研发、设计到检测的完整的机器人产业链。.

相关报告
  • 《佛山设3亿智造产业基金 打造机器人全产业链》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前沿技术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8-03-19
    •  日前,《佛山市顺德区促进机器人产业发展实施办法》(公平竞争审查公示稿)(下称《办法》)正式发布,今后顺德将引导成立总规模3亿元的顺德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投向顺德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企业相关项目,争取到2020年,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打造面向国际的、全产业链及完整产业生态的机器人智造基地,集聚顺德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相关企业超过100家。   根据《办法》,对经认定的顺德机器人生产骨干企业,每年按照其机器人本体销售收入(含税)的10%给予补助,每家企业累计最多享受不超过三年的补助。当企业年度销售的机器人少于500台(含500台)时,每个企业最高补助不超过300万元;年度销售机器人为500—1000台(含1000台)时,每个企业最高补助不超过600万元;年度销售机器人为1000—2000台(含2000台)时,每个企业最高补助不超过1000万元;年度销售机器人超过2000台时,每个企业最高补助不超过2000万元。   引导成立总规模3亿元的顺德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投向顺德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企业相关项目,加速顺德企业开展智能制造示范项目、数字化车间和数字化工厂建设。2016年以来,美的集团并购德国机器人巨头库卡集团被视为顺德发力机器人产业的标杆性事件。本次出台的《办法》也明确,鼓励顺德区企业并购国内外机器人相关企业实现快速发展,对并购金额在3000万元(含)以上的并购重组项目,给予并购重组时实际发生的评估、审计、法律等中介费用的50%补助,每个企业最高补助金额不超过100万元。   此外,《办法》也明确了对佛山机器人学院建设的扶持,对入驻企业(机构)在机器人学院内长期展示其产品及服务,积极参加机器人学院的业务推广活动,给予入驻机器人学院企业(机构)场地租金和会员年费第一年100%补助,第二、第三年各50%的补助;对在顺德登记注册的企业在机器人学院发布机器人应用或智能制造项目采购需求,由入驻企业(机构)承担实施的,按照项目销售额的15%给予顺德采购企业补助,每年每个采购企业最高补助金额不超过50万元。   通过《办法》的引导和推动,争取到2020年,顺德引进全球领先和国内领先的机器人龙头企业各不少于一家,将顺德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打造面向国际的、全产业链及完整产业生态的机器人智造基地,集聚顺德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相关企业超过100家,规模以上企业不少于50家,超亿元企业不少于10家,超10亿元企业不少于1家。创建广东省智能制造创新示范园,新增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从业人员不少于5000人,引入高端人才不少于500人。
  • 《推进机器人产业抢占智能制造制高点》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前沿技术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6-07-22
    •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4 年两院院士大会讲话中指出,“机器人革命”有望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一个切入点和重要增长点,将影响全球制造业格局。近年来,世界主要经济体都把发展机器人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并以此作为保持和重获制造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中国制造 2025 》提出,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作为制造业智能转型的关键支撑装备,工业机器人在我国正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然而,我国工业机器人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仍未实现根本性改变,国产工业机器人产品多集中在中低端应用领域,机器人产业还没有形成研制、生产、制造、销售、集成、服务等有序、细化的产业链,工业机器人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产业化程度较低,整体竞争力不强,各地机器人产业发展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隐患。这篇报告较详细地调研了国内工业机器人产业的现状和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建议,对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未来,中国机器人产业要实现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首先要科学谋划下一代机器人技术发展蓝图、产业统一发展规划,确保我国机器人产业按正确的方向持续发展。近期,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已联合印发《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 2016-2020 年)》。规划的落实,将为我国机器人产业提供更好的发展机遇。其次,要充分考虑中国制造业特色,选择重点领域,以示范应用为突破口,推进国产工业机器人规模化应用和产业化,实现关键部件国产化,打通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再次,要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突破新型材料、新型感知、智能控制等前沿技术和关键技术,加快新一代工业机器人的技术研发和样机生产,抢占新一代工业机器人国际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