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LED新突破!江风益院士团队大幅提升橙-红光LED发光性能》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0-11-25
  • InGaN薄膜因其宽带隙可调的优点,在可见光领域内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用于micro-LED全彩显示是其中最有潜力的应用之一,未来的智能手机、手表、虚拟现实眼镜等小尺寸显示屏都将受益于micro-LED技术。


    目前micro-LED技术正面临两大挑战,首先是大家熟知的实现巨量转移技术非常困难,另一个就是缺乏高效可靠的红光micro-LED芯片。目前的红光LED是由AlGaInP材料制成,在正常芯片尺寸下,其效率高达60%以上。然而,当芯片尺寸缩小到微米量级时,其效率会急剧降低到1%以下。此外,AlGaInP材料较差的力学性能给巨量转移增加了新的困难,因为巨量转移要求材料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以避免在芯片抓取和放置过程中出现开裂。


    InGaN材料在具有较好机械稳定性和较短空穴扩散长度的同时,又与InGaN基绿光、蓝光micro-LED兼容,是红光micro-LED的较佳选择。然而,InGaN基红光量子阱存在严重的铟偏析问题,这将导致红光量子阱中的非辐射复合增加,从而引起效率降低。在过去20年的研究中,InGaN基红光LED功率转换效率不足2.5%。铟偏析问题严重阻碍了InGaN基红光LED的发展。因此,如何解决铟偏析问题是获得高效InGaN基红光LED的关键。


    近日,南昌大学的江风益院士课题组在Photonics Research  2020年第8卷第11期上展示了他们最新研制的高光效InGaN基橙-红光LED结果。

    (a) 高光效橙光LED外延材料结构示意图 与 (b) 其断面TEM测试结果


    此项工作基于硅衬底氮化镓技术,引入了铟镓氮红光量子阱与黄光量子阱交替生长方法,并结合V形坑技术,从而大幅缓解了红光量子阱中高In组分偏析问题。再依据V形p-n结和量子阱带隙工程大幅提升了红光量子阱中的辐射复合速率。


    使用该技术成功制备了一系列高效的InGaN基橙-红光LED。当发光波长分别为594、608和621 nm时,其功率转换效率分别为30.1% 、24.0%以及 16.8%,光效相较于以往报道的相同波段InGaN基LED结果整体提高了约十倍。


    研究人员认为,该项技术在未来还有较大的进步空间,同时该团队的实验结果也证明了InGaN材料在制作显示应用的红光像素芯片上将有巨大潜力和美好前景。

相关报告
  • 《LED领域重大突破!Nature发表黄维院士、王建浦团队成果》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0-18
    • 由来自西北工业大学柔性电子研究院(IFE)、柔性电子材料与器件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的黄维院士与来自南京工业大学海外人才缓冲基地(先进材料研究院IAM)的王建浦教授,带领团队在钙钛矿发光二极管(LED)领域再次取得重大突破。 他们在世界上首次通过自发形成的具有亚微米尺度的离散型钙钛矿,使LED的光提取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在低成本、高亮度、大面积LED领域展现出独特的应用潜力,相关成果于10月11日首先在线发表在国际顶尖学术刊物——Nature(《自然》)上。 LED能够将电能转成光能,被称为第四代照明光源或绿色光源,在显示与照明领域应用广泛,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以及巨大的市场价值。但是,目前平面结构的LED、尤其是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发光效率还比较低,原因在于除了约20%-30%的光子能通过折射离开器件外,其他光子都被限制在器件中,因此科学家们通常采用光提取技术来提高LED的出光效率,然而该方法需要增加图案化光栅等特殊结构,并且成本高、制备工艺复杂,往往还会造成LED发光光谱和出光方向的改变,从而影响发光效率。 针对这一世界性的重大科学难题,黄维院士以及王建浦教授所带领的团队,通过一种低温溶液方法,实现了由一层非连续、不规则分布的钙钛矿晶粒和嵌入在钙钛矿晶粒之间的低折射率有机绝缘层组成的发光层,进而大幅度地提高了LED的光提取效率。据南京工业大学(简称南工)IAM团队学术带头人、该研究主要负责人、南工先进材料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建浦教授介绍,使用该方法制备的LED器件外量子效率达到20.7%,在100 mA cm-2的电流密度下能量转化效率达到12%。此外,通过与浙江大学田鹤教授、戴道锌教授团队之间的合作,他们发现该方法形成的非周期性结构可以将LED光提取效率提高10个百分点。 黄维院士指出,IFE与IAM团队作为国际上钙钛矿发光领域的开拓者之一,致力于解决钙钛矿发光器件中存在的效率和稳定性问题,继开展“钙钛矿维度调控实现高效发光”研究以来,此项研究成果再次实现了钙钛矿LED发光领域的重大突破,与目前市场上的OLED相比,所获得的器件效率大体一致,甚至在高亮度条件下的能量转化效率优于OLED,从而展现出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关研究工作以“Perovskite light-emitting diodes based on spontaneously formed submicrometre-scale structures”为题于Nature杂志在线发表。 黄维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以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相关人才计划项目等资助。 据悉,2014年以来,黄维院士领衔的创新团队已相继在《自然》(Nature)《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自然·纳米技术》(Nature Nanotechnology)《自然·光子学》(Nature Photonics)和《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一系列重要学术成果。
  • 《木林森与中国科学院江风益院士团队就“硅基黄光 LED ”技术产业化达成全面战略合作》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20-06-18
    • 2020年06月09日下午,作为照明行业的着名专业媒体,中国之光网应邀参加木林森股份木林森股份和南昌硅基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这次合作签约意味着木林森与中国科学院江风益院士团队就共同推进“硅基黄光 LED ”技术产业化达成全面战略合作。 据悉,硅基氮化镓 LED技术 具有众多优势,比如可大幅降低制造成本,提高散热表现等,可广泛应用于户外功能性照明、景光灯亮化、健康照明和汽车转向灯等细分领域,市场规模高达千亿元。中国科学院江风益院士在硅基氮化镓LED方向取得了开拓性、系统性、创造性成就,带领团队在国际上率先研制成功高光效硅基蓝光、绿光和黄光LED材料与芯片,并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木林森股份在2019年实现营收189.73亿元,通过收购全球通用照明品牌“朗德万斯”,一跃成为国内 LED封装 和照明灯具企业的“双打冠军”。木林森股份董事长孙清焕表示,2020年是木林森从规模化走向科技化转型的科技创新年,硅基黄光LED技术是中国人自己的发明,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将与江院士一起致力于硅基黄光LED技术的全球产业化推广。 事实上,早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昌大学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时就强调,我国发展必须依靠创新,掌握核心技术的过程很艰难,但这条道路必须走。为此,江风益院士团队不懈努力,2019年成功将硅基黄光LED光功率效率提高到26.7%,远高于国外公开研究记录的最高水平(9.63%)。 蓝光LED发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村修二先生多次公开评价:由江风益院士团队研发的硅基黄光LED,经过双方比对测试,数据一致,已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江风益院士表示,南昌硅基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是由南昌大学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双方此次签约,将快速让硅基黄光LED技术推向市场,创新引领国际照明行业的发展。 中国照明学会半专委主任唐国庆认为,通过与江院士团队产学研合作,有助于木林森形成完善的创新体系和完整的研发制造产业链,进一步抢占国际市场的话语权,也是中国LED上游核心材料创新应用的重大突破。 签约结束,中国之光网华南区负责人刘畅专访了木林森董事长孙清焕并合影留念。 木林森因成功并购朗德万斯做到中国第一全球第三,南昌大学因江风益院士多项技术而全球领先,这次合作可谓是科学大咖与企业巨无霸的强强合作,天作之合,比翼双飞。 今年以来,木林森致力于推动企业从规模化走向科技化的转型,4月木林森与至善半导体签署《深紫外半导体智能化杀菌项目合作协议》,在深紫外半导体杀菌消毒行业领域展开全方位的战略合作。6月1日,全球首个Mini-LED商用显示屏团体标准正式发布,木林森全程参加该标准的编制过程,其他参编单位还包括奥拓、 艾比森 、洲明、利亚德等LED行业龙头企业,以及华星、海信、康佳、创维等家电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