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能源所提出不对称拆分聚合制备手性聚合物新策略》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0-04-06
  • 手性科学与生命科学、人类健康、材料技术和国民经济密切相关。源于生物大分子(DNA、蛋白质等)的启发,科学家们发现手性现象也是高分子材料的基本特征之一。手性聚合物是一类特殊的高分子材料,具有区别于传统高分子材料的特殊性质,比如空间排布、材料强度、介电性能以及可塑性等方面。而这些特殊的性质赋予了手性聚合物独特的功能和应用,如手性分离材料、手性液晶材料、手性传感材料和手性电磁材料等(图1)。因此,手性聚合物材料的合成和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市场价值。

      图1. 手性材料的应用领域及合成策略

      到目前为止,手性聚合物材料研究往往局限于天然手性高分子材料和极少数人工合成手性高分子材料,其设计合成与应用研究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手性聚合物材料领域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其中“合成难” “表征难”是其核心瓶颈问题之一,这也直接制约手性催化聚合机理、聚合物材料构效关系和功能应用等领域的发展。

      青岛能源所王庆刚研究组提出了手性聚合物设计合成的“不对称拆分聚合”新策略,为手性聚合物材料的高效合成与直接表征提供了新方法,为手性催化聚合反应机理的研究提供了新途径(图2)。“不对称拆分聚合”策略是将不对称拆分反应与高分子材料合成相结合,利用手性催化剂对外消旋单体的识别反应速率差,实现手性聚合物材料的高效合成;利用聚合反应的转化率和剩余单体的对映体过量值对手性聚合物的整体光学性质进行表征;同时利用不对称聚合过程中拆分常数的变化规律研究手性聚合过程中可能的手性放大或者手性缩小等反应机理。

      

      图2. 不对称拆分聚合反应(AKRP)

      该策略近期以“Asymmetric Kinetic Resolution Polymerization (AKRP)”为题目发表在化学领域重要综述期刊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 (2020, 414, 213296)上。该论文全面总结了过渡金属催化、有机小分子催化和酶催化领域的不对称拆分聚合研究成果,论述了该领域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以及今后可能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为手性功能材料领域的研究发展提供方法途径和理论指导。该论文也展示了催化聚合与工程研究组在手性聚酯拆分聚合制备方面的系列成果,以及其它手性聚合物设计合成的研究探索(New J. Chem., 2020, 44, 1648; Polym. Chem., 2019, 10, 1832; Mater. Today Commun,. 2020, 22, 100747)。研究人员将通过优化设计新型聚合单体和发展不对称催化聚合体系,探究手性催化聚合的反应机理和调控机制,实现不同外消旋单体的催化拆分聚合,创制新型手性聚合物材料,期望在概念、方法上有所创新和突破。

      该研究组徐广强副研究员为该论文第一作者,王庆刚研究员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该工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人才工程基金、青岛能源所“一三五”重点培育基金和两所融合基金等项目的支持。(文/图 杨茹琳 徐广强)

相关报告
  • 《科学家们提出了一种新的AKRP手性聚合物合成策略》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pengh
    • 发布时间:2020-04-09
    • 手性科学与生命科学,人类健康,物质技术和国民经济有关。受生物大分子(DNA,蛋白质等)的启发,科学家发现手性也是聚合物材料的基本特征之一。 到目前为止,手性聚合物的研究仅限于天然手性聚合物材料。手性聚合物的通用合成和表征困难,限制了它们在立体控制机理,结构-功能关系和材料应用方面的发展。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生物工艺技术研究所(QIBEBT)的一个研究小组提出了“不对称动力学拆分聚合(AKRP)”策略,并将其用于手性聚合物的合成和表征。该研究发表在《配位化学评论》上。 在AKRP工艺中,一种对映异构体的反应速度比另一种对映异构体快,并迅速成为增长的聚合物链的一部分,而动力学上反应性较低的对映异构体保持无反应性,可以通过简单的纯化进行分离。 在聚合过程中,起始单体的转化率和对映体过量(ee)可用于表征所产生的手性聚合物的手性诱导程度和总体手性。 AKRP不仅提供了合成方法,还提供了手性聚合物的对映选择性表征方法。另外,以选择性因子为探针,为研究不对称聚合的立体控制机理提供了可能。 该小组中的研究人员目前正在研究新型的聚合单体和不对称催化聚合体系,以及机理研究。 这项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泰山学者计划,CAS-QIBEBT主任创新基金会“ 135”项目基金以及DICP&QIBEBT联合基金会的支持。
  • 《科学家首次制备得到聚合物三角形纳米环—新闻—科学网》

    • 来源专题:江苏服务站产业信息服务
    • 编译者:于改红
    • 发布时间:2025-10-15
    •  华东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林嘉平、蔡春华团队,首次制备得到形貌均匀的聚合物三角形纳米环,并提出内应力驱动纳米环拓扑形貌转变的新机理,丰富了聚合物纳米环的形貌调控方法,为复杂纳米结构的构建提供了新策略。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 纳米环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具有独特的几何结构,可作为纳米反应器、功能结构模板等。自然界中存在的纳米环往往为非圆形结构,聚合物自组装是制备纳米环的有效方法,但其拓扑形貌大多为圆形,非圆形(尤其是多边形)纳米环的制备及形成机制研究仍是一个挑战。 研究团队通过聚肽均聚物聚γ-苄基-L-谷氨酸酯(PBLG)溶液自组装方法,制备得到了均匀形貌的近等边三角形纳米环。该纳米环并非平面结构,具有右手手性特征,且其手性与PBLG聚合物的手性特性有关。在类似实验条件下,PBDG(PBLG的对映体,具有相反手性)可以形成相似形貌的左手性三角形纳米环。 形成过程观测表明,三角形纳米环是通过向PBLG均聚物的二氧六环/N,N-二甲基甲酰胺溶液中加水实现。具体而言,包括三个步骤:在低加水量下,PBLG均聚物组装成纳米纤维;随着水量增加,纳米纤维缠绕形成圆形纳米环;水量进一步增加时,圆形纳米环发生弯曲、折叠,依次形成马鞍状纳米环、V形纳米环,最终形成三角形纳米环。值得一提的是,该三角形纳米环在溶液中能稳定存在,且其形成过程可逆,可通过调节有机溶剂和水的比例实现圆形纳米环与三角形纳米环之间的可逆转变。 机理研究表明,向溶液中加水时,疏水PBLG界面上升,组装形成纳米纤维;进一步提高水量后,聚合物分子链收缩产生内部应力,驱动纳米纤维卷曲形成圆形纳米环;继续提高水量后,聚合物链趋向于更紧密堆积,内部应力促使圆形环变形折叠最终形成三角形结构。同时,在更高的水量下,三角形拓扑结构保持不变。 三角形纳米环的制备方法及其结构特点。图片由研究团队提供   ?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02/anie.202508525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