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首次制备得到聚合物三角形纳米环—新闻—科学网》

  • 来源专题:江苏服务站产业信息服务
  • 编译者: 于改红
  • 发布时间:2025-10-15
  •  华东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林嘉平、蔡春华团队,首次制备得到形貌均匀的聚合物三角形纳米环,并提出内应力驱动纳米环拓扑形貌转变的新机理,丰富了聚合物纳米环的形貌调控方法,为复杂纳米结构的构建提供了新策略。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 纳米环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具有独特的几何结构,可作为纳米反应器、功能结构模板等。自然界中存在的纳米环往往为非圆形结构,聚合物自组装是制备纳米环的有效方法,但其拓扑形貌大多为圆形,非圆形(尤其是多边形)纳米环的制备及形成机制研究仍是一个挑战。 研究团队通过聚肽均聚物聚γ-苄基-L-谷氨酸酯(PBLG)溶液自组装方法,制备得到了均匀形貌的近等边三角形纳米环。该纳米环并非平面结构,具有右手手性特征,且其手性与PBLG聚合物的手性特性有关。在类似实验条件下,PBDG(PBLG的对映体,具有相反手性)可以形成相似形貌的左手性三角形纳米环。 形成过程观测表明,三角形纳米环是通过向PBLG均聚物的二氧六环/N,N-二甲基甲酰胺溶液中加水实现。具体而言,包括三个步骤:在低加水量下,PBLG均聚物组装成纳米纤维;随着水量增加,纳米纤维缠绕形成圆形纳米环;水量进一步增加时,圆形纳米环发生弯曲、折叠,依次形成马鞍状纳米环、V形纳米环,最终形成三角形纳米环。值得一提的是,该三角形纳米环在溶液中能稳定存在,且其形成过程可逆,可通过调节有机溶剂和水的比例实现圆形纳米环与三角形纳米环之间的可逆转变。 机理研究表明,向溶液中加水时,疏水PBLG界面上升,组装形成纳米纤维;进一步提高水量后,聚合物分子链收缩产生内部应力,驱动纳米纤维卷曲形成圆形纳米环;继续提高水量后,聚合物链趋向于更紧密堆积,内部应力促使圆形环变形折叠最终形成三角形结构。同时,在更高的水量下,三角形拓扑结构保持不变。 三角形纳米环的制备方法及其结构特点。图片由研究团队提供   ?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02/anie.202508525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 原文来源: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5/10/553113.shtm
相关报告
  • 《科学家首次构筑手性环状纳米多级结构》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8-14
    • 林嘉平课题组供图 本报讯(记者黄辛)华东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林嘉平团队在手性环状纳米结构的制备上取得了新发现。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 手性结构在自然界中随处可见,大到宇宙星云,小到蜗牛、牵牛花藤都有其特定手性。长期以来,化学家一直利用手性现象在不同尺度下构筑手性结构,并赋予其独特的生物、催化等性能。在分子层次,存在同时具有环和手性两个特征的结构,例如具有手性碳的环烷烃结构,其呈现出船型或椅型的构象特征;在拓扑学中,具有奇特性能的莫比乌斯环也是一种同时具有环和手性特征的结构。然而,此前,在纳米尺度,同时具有环和手性两个特征的多级结构未见报道。 研究人员发现,聚(γ—苄基—L—谷氨酸酯)(PBLG)均聚物与聚(γ—苄基—L—谷氨酸酯)-嵌段—聚乙二醇(PBLG-b-PEG)嵌段共聚物二元体系在溶液中自组装形成尺寸均匀、手性可控的螺旋环状多级纳米结构。通过调控嵌段共聚物与均聚物的共混比例,研究人员发现环状结构由均聚物组装形成。进一步研究表明,该手性环的形成是一个连续的两步自组装过程:首先聚肽均聚物自组装形成均匀的环状结构,然后嵌段共聚物在均聚物环上自组装形成具有手性螺旋的表面纳米结构。值得注意的是,PBLG-b-PEG/PBLG体系自组装形成的手性环表面的螺旋都是右旋手性的。使用具有相反手性聚肽嵌段的聚(γ—苄基—D—谷氨酸酯)—嵌段—聚乙二醇(PBDG-b-PEG)进行自组装,也可以得到手性环,但是表面螺纹都是左旋手性的;而如果将PBDG-b-PEG和PBLG-b-PEG两种嵌段共聚物与PBLG均聚物共混自组装则可以得到无手性的、具有算珠状表面的环状组装体。 据悉,该研究工作首次报道了在纳米尺度构筑具有手性的环状多级结构,进一步加深了对曲面受限自组装,以及曲面手性调控规律的认识,并为构筑各类复杂多级纳米结构提供参考。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02/anie.202004102
  • 《科学家成功制备大尺寸DNA纳米管》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9-12-16
    • DNA自身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因此DNA纳米管在药物运载、生物反应器等方面有着可观的应用前景。自从20世纪80年代DNA纳米技术的概念提出以来,利用DNA模块、DNA折纸及环状DNA等多种方法都可实现DNA纳米管的自组装,但其尺寸均受到了严重限制,目前报道的DNA纳米管直径大多小于100nm。制备大尺寸DNA纳米管一直是科学家们面临的重大挑战,因此,发展一种兼备系统性和通用性的DNA纳米管构建策略尤为重要。 聚焦此问题,西安交大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团队对于大尺寸DNA纳米管自组装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发现,通过对DNA结构重复单元的刚性和曲率进行调节,可以构建不同直径的纳米管,范围可从50nm 调节至550nm。实验结果表明,刚性大、曲率小的DNA结构重复单元有利于大直径纳米管的生成。同时DNA双链扭转密度的调节实现了纳米管手性的控制,为纳米材料构建手性支架平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关成果以《基于DNA模块的大尺寸手性纳米管自组装》(Large Chiral Nanotubes Self-Assembled by DNA Bricks)为题在线发表在生物化学材料等相关领域的国际顶级综合性期刊《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影响因子14.69)。孙莎博士为该研究成果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西安交通大学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唯一单位。 该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的资助。医学部基础医学院李冬民教授及南京大学化学系朱进教授对该工作提供了重要帮助,临床医学本科生杨宇轩同学协助完成了部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