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两高”发文加强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 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5-14
  • 黑土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饭碗田”,被称为“耕地中的大熊猫”。为加强黑土地资源保护,中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6日对外发布破坏黑土地资源犯罪司法解释。

    关于办理破坏黑土地资源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共14条,主要包括规定破坏黑土地构成非法占用农用地罪的认定及入罪标准,规定非法开采属于矿产资源的黑土行为的处理,规定严重污染黑土地行为的处理等内容。

    中国最高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庭长吴兆祥在6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此次主要围绕调研发现的破坏黑土地犯罪案件司法中的突出问题与实践难题,如罪名适用问题、定罪量刑标准问题、事实认定难问题等作了解释,为执法办案提供裁判依据。

    例如,针对实践中对“掏洞深挖”式和“蚂蚁搬家”式盗挖、滥挖黑土行为如何定罪量刑问题,司法解释明确可以将采挖黑土的体积(立方米)数量作为非法占用农用地罪的一种入罪标准,切实严密刑事法网。

    吴兆祥说,司法解释还充分体现了严厉打击破坏黑土地资源犯罪、加强黑土地保护的决心和鲜明司法导向,比如在以往司法解释关于非法占用农用地罪和污染环境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基础上,适当降低入罪和升档量刑的标准。

    中国最高人民检察院普通犯罪检察厅副厅长罗庆东在会上说,“两高”联合制发司法解释,对于依法惩治危害黑土地刑事犯罪、保护黑土地资源将发挥重要作用。

    罗庆东还说,检察机关将充分运用提前介入、会商研判、协调联动等工作机制,有效形成打击预防破坏黑土地资源违法犯罪的合力。

  • 原文来源:http://www.chinanews.com/gn/2025/05-06/10411134.shtml
相关报告
  • 《黑土粮仓“三江模式” 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有良方》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4-10-10
    • 图为北大荒集团友谊农场。中国网 王振红摄 图为北大荒集团友谊农场秋收现场。中国网 王振红摄 图为北大荒集团友谊农场秋收现场。中国网 王振红摄 图为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刘焕军展示黑土地天空地立体监测技术与平台APP。中国网 王振红摄 图为科研人员测量数据。中国网 王振红摄 图为曙光农场耕地土壤—白浆土。中国网 王振红摄 图为北大荒集团友谊农场秋收现场。中国网 王振红摄 图为北大荒集团友谊农场秋收现场。中国网 王振红摄 图为科研人员测量数据。中国网 王振红摄 图为科研人员测量数据。中国网 王振红摄 图为秸秆长期定位实验—条耕。中国网 王振红摄 图为水田变量施肥技术体系。中国网 王振红摄 图为曙光农场变量施肥。中国网 王振红摄 图为曙光农场耕地。中国网 王振红摄 坐落在三江平原的北大荒集团友谊农场,从莽莽荒原到如今的“天下第一场”,幅员辽阔达1888平方公里。从传统的农耕走向集群机械化生产,从机械化到低能耗,再到数字化、信息化,友谊农场探索着精准化、现代化农业之路。 金色九月,友谊农场万亩高标准农业示范田到处是丰收的色彩,一台台机车正在宛如金色锦缎的田间穿梭收获水稻,智能装备、无人驾驶、精密播种、变量施肥、即时测产、远程监控……每一项技术的创新和应用,都展示着中国现代化农业发展进程。 黑土地粮食作物吃上“科技餐” 今年北大荒集团友谊农场,全面应用了天空地立体监测术,对研究区域黑土农田的土壤、利用、产能、生态、退化、决策等要素进行米级高精度定量监测,利用多维数据、指标阈值对地块进行画像,结合土壤的肥力情况生成施肥处方图,农机根据处方图进行变量施肥,为黑土地生长的粮食作物吃上“科技餐”。而这些高科技、智能化的精准运用正是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三江示范区近四年取得的重要阶段性成果,建成适于三江平原的黑土地智能化保护利用模式(简称“三江模式”),在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大熊猫”的同时,为中国饭碗里装满了优质粮食。 “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始于2021年3月,中国科学院先后与吉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签订框架协议,共同推进实施。“目前,科技会战建立了七个万亩示范区,示范区面积达17.13万亩;创制培育水稻、大豆、苜蓿、麦草、甘草、大麦等新品种36个;研发了黑土地力快速提升的生物技术和大马力清洁能源智能装备,各项技术推广面积累计超3.26亿亩。”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刘焕军表示,“科技会战成果有效支撑了国家黑土地保护及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等重大任务。” “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三江模式” 谈及三江平原黑土地保护,刘焕军介绍说,三江平原耕地是集中连片的,但是由于土壤障碍、水土流失严重、低洼内涝耕地面积大、低温冷凉,限制地力与产能提升;农业时空基础数据匮乏,限制了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大规模水田开发导致了地下水季节性下降、水土资源时空不匹配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因地制宜探索“三江模式”。设置了水稻土和白浆土质量与产能提升三江示范区项目,项目由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牵头实施,组织28家单位144位科研人员,基于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在友谊农场选择青年庄小流域为案例,综合考虑耕地(白浆土障碍、不同退化程度坡耕地、低洼内涝耕地)、林地、湿地、水库等不同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类型的匹配与协调发展,创建黑土地坡耕地水蚀智能防控与地力提升协同发展技术体系,为黑土地保护提供“系统认知、监测诊断、技术处方、精准手术”的系统解决方案,建立黑土地坡耕地水蚀系统防治与保护利用示范样板。 在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坡耕地,科技会战团队给出了解决方案,对“跑水、跑肥、跑土”的地块,有针对性地研发了等高宽埂、等高环播等保护性耕作措施,建成“涝能排、旱能蓄”“固土保肥”的黑土地海绵农田样板,将“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实现小流域尺度水蚀退化阻控、低洼内涝消减、综合地力与产能提升。 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有良方 黑土地坡耕地水蚀智能防控与综合地力提升技术体系现已推广至北大荒农垦集团友谊农场、曙光农场、北兴农场、鹤山农场及尖山农场等9个农场。实现了水分利用效率提高30%,粮食增产5%-22%,水土流失减少70%的综合效益,减少土壤养分流失60%以上,降低地块内作物长势异质性30%。 记者走访时了解到曙光农场耕地土壤是典型白浆土,黑土层下是 20—25cm厚的障碍白浆层。白浆层硬、板、瘦,造成土壤透水性差,根系下扎难,严重制约作物产量提升。如今曙光农场的白浆土也成了优质田。刘焕军介绍说,科技会战团队采取白浆土旱田障碍消减与地力提升、粪肥还田、等高种植等10余项农艺农技措施,通过物理+化学方法融合,改良白浆土,促进地力与产量双提升,形成一整套可推广、可复制的黑土地保护新模式。通过“黑土粮仓”科技会战联合攻关,预期使低产白浆土有效耕层扩容到 30 厘米,作物产量提高10%,化肥和杀虫剂用量减少10%,形成白浆土改良与高效利用技术标准,实现白浆土旱田作物增效、地力与产能双提升。刘焕军列举数据道,“一个玉米大豆轮作周期内,化肥总投入每亩减少11.7元;低产类型土壤—白浆土旱田作物玉米和大豆产量按照保守方式计算,平均增加10%,经济收益每亩增加265.4元。” 坡耕地水蚀系统防治样板将为东北黑土区坡耕地水蚀防治、低洼内涝耕地地力与产能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方案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范例,为保障粮食安全,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做出重要贡献。
  • 《“水中大熊猫”生存环境堪忧 督察发现安庆江豚保护区缩水近1/3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11-14
    •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人参与 评论 . 原标题: “水中大熊猫”生存环境堪忧 督察发现安庆江豚保护区缩水近1/3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环境保 原标题: “水中大熊猫”生存环境堪忧 督察发现安庆江豚保护区缩水近1/3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环境保护为经济发展让路仍在不断上演,地方政府不仅不断违规缩减江豚自然保护区面积,还在保护区内建设大量违规项目、设置排污口等。 11月13日,生态环境部发布通报,安庆市江豚自然保护区不断瘦身,“水中大熊猫”生境堪忧。 环境部介绍,11月4日至8日,中央第三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对安庆市江豚自然保护区进行了现场检查。通过对保护区历次调整情况进行分析,并经现场核实发现,安庆市政府随意调整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划,导致保护区生态功能日益衰退,严重威胁江豚生境。 据了解,江豚被称为“水中大熊猫”,是长江生态系统的指示性物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极危物种,属于极度濒危物种。2007年,安庆市成立市级江豚自然保护区,覆盖安庆市域长江干流,全长243公里,总面积806平方公里。 2014年、2016年原农业部多次发文要求加强长江江豚的保护,2018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实施以中华鲟、长江鲟、长江江豚为代表的珍稀濒危水生生物抢救性保护行动”,“加强长江江豚栖息地保护”。 然而,督察发现,对照国家江豚保护要求和安徽省整改方案内容,安庆市江豚保护工作问题突出。主要问题包括:频繁违规调整自然保护区;保护功能不断“瘦身降级”;现有保护区内仍有大量违规项目。 督察指出,2015年11月,2016年12月和2017年6月,安庆市政府在短短一年半时间里,三次发文调整安庆市江豚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划,且均未正式经上级部门批准。其中,2015年的调整,将保护区总面积从806平方公里调减为552平方公里,干流长度从243公里调减为152公里。 督察发现,安庆市通过分步调整、不断蚕食的方式侵占江豚栖息地。根据科考调查,皖河口和沙漠洲区域是江豚觅食活动场所,该区域在2016年由缓冲区调整为实验区,2017年还被调出保护区。现场检查发现,皖河口至沙漠洲短短两公里长江岸线,已建成包括安庆石化危化品码头在内的大小10余座码头泊位。皖河农场区域的清节洲洲头和漳湖闸为江豚重要栖息地,该区域2015年从缓冲区调整为实验区,其中大部分在2017年又被调出保护区,用于安庆港中心港区建设。 同时,督察发现,调整后的保护区内仅安庆岸线就有25个生产码头泊位、2个水上加油站以及3个锚地。其中,海口码头、江海砂石码头和杨家套水上加油站位于保护区缓冲区,3个锚地均位于江豚活动频繁的水域,对江豚生存造成直接威胁。另外,保护区还设置有18个直排长江干流的排污口,其中4个未经审批。 针对安庆市江豚自然保护区出现的上述问题,督察组认为,安徽省有关部门和安庆市政府对长江生态系统保护重视不够,责任缺失。 其中,安徽省农委长期以来对江豚保护工作没有统筹协调,对国家相关江豚保护文件一转了之,对地方江豚保护工作缺乏有力的监督和支持。安庆市政府未按安庆港中心港区规划环评审查意见要求避让江豚自然保护区,反而以调整保护区来为港区开发让路。安庆市农委提供的保护区功能区划数据前后矛盾,对保护区内存在的违法违规项目不敢动真碰硬,甚至将保护区违规调整的责任推给评审专家。 对此,督察组表示,将进一步调查核实情况,对存在失职失责的,将坚持要求地方查处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