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粮仓“三江模式” 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有良方》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 张毅
  • 发布时间:2024-10-10
  • 图为北大荒集团友谊农场。中国网 王振红摄

    图为北大荒集团友谊农场秋收现场。中国网 王振红摄

    图为北大荒集团友谊农场秋收现场。中国网 王振红摄

    图为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刘焕军展示黑土地天空地立体监测技术与平台APP。中国网 王振红摄

    图为科研人员测量数据。中国网 王振红摄

    图为曙光农场耕地土壤—白浆土。中国网 王振红摄

    图为北大荒集团友谊农场秋收现场。中国网 王振红摄

    图为北大荒集团友谊农场秋收现场。中国网 王振红摄

    图为科研人员测量数据。中国网 王振红摄

    图为科研人员测量数据。中国网 王振红摄

    图为秸秆长期定位实验—条耕。中国网 王振红摄

    图为水田变量施肥技术体系。中国网 王振红摄

    图为曙光农场变量施肥。中国网 王振红摄

    图为曙光农场耕地。中国网 王振红摄

    坐落在三江平原的北大荒集团友谊农场,从莽莽荒原到如今的“天下第一场”,幅员辽阔达1888平方公里。从传统的农耕走向集群机械化生产,从机械化到低能耗,再到数字化、信息化,友谊农场探索着精准化、现代化农业之路。

    金色九月,友谊农场万亩高标准农业示范田到处是丰收的色彩,一台台机车正在宛如金色锦缎的田间穿梭收获水稻,智能装备、无人驾驶、精密播种、变量施肥、即时测产、远程监控……每一项技术的创新和应用,都展示着中国现代化农业发展进程。

    黑土地粮食作物吃上“科技餐”

    今年北大荒集团友谊农场,全面应用了天空地立体监测术,对研究区域黑土农田的土壤、利用、产能、生态、退化、决策等要素进行米级高精度定量监测,利用多维数据、指标阈值对地块进行画像,结合土壤的肥力情况生成施肥处方图,农机根据处方图进行变量施肥,为黑土地生长的粮食作物吃上“科技餐”。而这些高科技、智能化的精准运用正是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三江示范区近四年取得的重要阶段性成果,建成适于三江平原的黑土地智能化保护利用模式(简称“三江模式”),在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大熊猫”的同时,为中国饭碗里装满了优质粮食。

    “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始于2021年3月,中国科学院先后与吉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签订框架协议,共同推进实施。“目前,科技会战建立了七个万亩示范区,示范区面积达17.13万亩;创制培育水稻、大豆、苜蓿、麦草、甘草、大麦等新品种36个;研发了黑土地力快速提升的生物技术和大马力清洁能源智能装备,各项技术推广面积累计超3.26亿亩。”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刘焕军表示,“科技会战成果有效支撑了国家黑土地保护及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等重大任务。”

    “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三江模式”

    谈及三江平原黑土地保护,刘焕军介绍说,三江平原耕地是集中连片的,但是由于土壤障碍、水土流失严重、低洼内涝耕地面积大、低温冷凉,限制地力与产能提升;农业时空基础数据匮乏,限制了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大规模水田开发导致了地下水季节性下降、水土资源时空不匹配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因地制宜探索“三江模式”。设置了水稻土和白浆土质量与产能提升三江示范区项目,项目由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牵头实施,组织28家单位144位科研人员,基于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在友谊农场选择青年庄小流域为案例,综合考虑耕地(白浆土障碍、不同退化程度坡耕地、低洼内涝耕地)、林地、湿地、水库等不同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类型的匹配与协调发展,创建黑土地坡耕地水蚀智能防控与地力提升协同发展技术体系,为黑土地保护提供“系统认知、监测诊断、技术处方、精准手术”的系统解决方案,建立黑土地坡耕地水蚀系统防治与保护利用示范样板。

    在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坡耕地,科技会战团队给出了解决方案,对“跑水、跑肥、跑土”的地块,有针对性地研发了等高宽埂、等高环播等保护性耕作措施,建成“涝能排、旱能蓄”“固土保肥”的黑土地海绵农田样板,将“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实现小流域尺度水蚀退化阻控、低洼内涝消减、综合地力与产能提升。

    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有良方

    黑土地坡耕地水蚀智能防控与综合地力提升技术体系现已推广至北大荒农垦集团友谊农场、曙光农场、北兴农场、鹤山农场及尖山农场等9个农场。实现了水分利用效率提高30%,粮食增产5%-22%,水土流失减少70%的综合效益,减少土壤养分流失60%以上,降低地块内作物长势异质性30%。

    记者走访时了解到曙光农场耕地土壤是典型白浆土,黑土层下是 20—25cm厚的障碍白浆层。白浆层硬、板、瘦,造成土壤透水性差,根系下扎难,严重制约作物产量提升。如今曙光农场的白浆土也成了优质田。刘焕军介绍说,科技会战团队采取白浆土旱田障碍消减与地力提升、粪肥还田、等高种植等10余项农艺农技措施,通过物理+化学方法融合,改良白浆土,促进地力与产量双提升,形成一整套可推广、可复制的黑土地保护新模式。通过“黑土粮仓”科技会战联合攻关,预期使低产白浆土有效耕层扩容到 30 厘米,作物产量提高10%,化肥和杀虫剂用量减少10%,形成白浆土改良与高效利用技术标准,实现白浆土旱田作物增效、地力与产能双提升。刘焕军列举数据道,“一个玉米大豆轮作周期内,化肥总投入每亩减少11.7元;低产类型土壤—白浆土旱田作物玉米和大豆产量按照保守方式计算,平均增加10%,经济收益每亩增加265.4元。”

    坡耕地水蚀系统防治样板将为东北黑土区坡耕地水蚀防治、低洼内涝耕地地力与产能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方案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范例,为保障粮食安全,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做出重要贡献。

  • 原文来源:http://www.cas.cn/cm/202410/t20241001_5034734.shtml
相关报告
  • 《长江江豚濒危程度比大熊猫更严重》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02-19
    • 核心提示:作为长江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中华鲟、长江江豚、长江鲟是论坛关注的焦点。然而,这些长江精灵的保护形势十分严峻——白鱀豚、白鲟等长江水生野生动物已多年未见,中华鲟、长江鲟、长江江豚等珍稀物种濒临灭绝。   “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衡量长江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就是长江生物的生存状况。   2018年11月3日~4日,由农业农村部和湖北省政府主办的长江生物资源保护论坛在武汉举行。作为此次论坛的四个分论坛之一,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论坛2018年11月4日召开,来自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政府主管部门、非政府组织及企业代表200余人,共同把脉“长江精灵”的未来。   作为长江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中华鲟、长江江豚、长江鲟是论坛关注的焦点。然而,这些长江精灵的保护形势十分严峻——白鱀豚、白鲟等长江水生野生动物已多年未见,中华鲟、长江鲟、长江江豚等珍稀物种濒临灭绝。   旗舰物种就像一把伞,保护好旗舰物种,就保护了伞下的生物和环境。保护好中华鲟、长江江豚、长江鲟等珍稀动物,就是保护长江母亲之河。   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出台的《关于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意见》强调,实施以中华鲟、长江鲟、长江江豚为代表的珍稀濒危水生生物抢救性保护行动。   这些“长江精灵”目前的生存状态如何?还需要采取哪些保护措施?这些都成为论坛交流的热点。   白鲟,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由于其吻形长如象鼻也叫“象鱼”,重可达千斤,历史上分布在长江和钱塘江,已有15年未被发现。   分布于西部的四川、陕西以及东北部的黑龙江等省区,体形修长,最大者体长可达2米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鲟,又称达氏鲟,已连续18年未监测到自然繁殖。   长 江 江 豚   从濒危升到极度濒危江豚保护形势比大熊猫更严峻   在白鱀豚被宣布“功能性灭绝”后,长江江豚成为长江唯一的哺乳动物。长江江豚的保护形势到底有多严峻?   2018年11月4日,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会长李彦亮用一组数据,将大熊猫与江豚的保护相比较、相借鉴,指出长江江豚极度濒危的现实。   2016年9月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宣布:中国“国宝”大熊猫将不再被列为濒危物种,其受威胁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而长江江豚,自2013年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极危”物种以来,一直处于极度濒危的状态。   从种群数量来看,国家林业局去年8月1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野生大熊猫为1864只,比上世纪80年代增加67%,圈养大熊猫为518只。农业农村部去年最新公布数据显示,长江江豚为1012头,比上世纪90年代下降76%,比2012年下降32%,虽然大幅下降趋势得到有效控制,但处于极度濒危的现状没有改变。“二者的保护力度,也存在很大差距。”李彦亮说,保护大熊猫的各级保护区多达67处,面积达258万公顷,占大熊猫栖息地面积的66.8%。而江豚的各级保护区仅9处。   科研方面,江豚的研究力量与研究成果严重不足。“我国建立的大熊猫研究专家库的人数过百,而江豚科研队伍仅数十人,专家更是以个位数来计。”李彦亮说,科研力量的不足,导致了江豚研究的诸多空白。目前,江豚人工繁育存活率较低,相关技术还有待进一步突破。“还有一个差距,是科普的欠缺。”李彦亮说,大熊猫目前已输出至17个国家的22个动物园,全世界公众认识大熊猫,进而关注或参与到大熊猫的保护,而大多数人还只是从视频、从照片中认识长江江豚,“我们有必要让更多的人看到江豚,认识它,了解它,进而关爱它,保护它。”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在有条件的科研单位和水族馆建设长江珍稀濒危物种人工驯养繁育和科普教育基地。   中 华 鲟   长江里最后一种江海洄游的大型鱼类洄游产卵场的中华鲟仅剩 20 余尾   “白鲟已不见踪影,中华鲟作为长江里最后一种江海洄游的大型鱼类,是长江的纵向连通性的重要指征。”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危起伟说,白鲟、中华鲟和长江鲟——长江顶级生态位物种,其群体数量最能直观反映长江生态环境的变化。   和恐龙同时代的中华鲟,是现存最古老的鱼类。早在西周时期,就有利用鲟鱼的记载——《周礼·天宫·兽人》“春现王鲔”,鲔就是鲟鱼。春秋战国时期,即有“鱼子酱”的记载。《诗卫风·硕人》“鳣大者千余斤,可蒸为臛,又可作鲊,鱼子可为酱”,鳣即鲟鱼。   目前,白鲟已在长江中难觅踪迹,长江鲟也无自然繁殖的观察记录。   1981年葛洲坝截流以来,长江中华鲟繁殖群体数量快速下降,2009年列入IUCN红色目录CR级(极度濒危),2013、2015、2017年自然繁殖活动发生间断,物种延续岌岌可危。危起伟透露,根据2017年冬天的监测,洄游到葛洲坝产卵场的中华鲟亲本仅剩20余尾。“湿地围垦、河岸硬化、岸线开发、航道疏浚、采石挖砂、涉水工程等使得栖息地丧失、退化;重金属污染、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则影响了中华鲟的繁殖能力。”危起伟说,导致中华鲟数量急剧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三:宏观生态格局改变导致栖息地的丧失和功能下降,环境污染导致物种自身生存繁衍能力下降,过度捕捞、非法捕捞导致种群数量减少。   在危起伟看来,旗舰物种种群变化的状况往往反映了一个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中华鲟自然种群的衰退反映了长江生态系统的退化,对中华鲟的保护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够反映长江生态保护的效果。“濒危和灭绝的是长江中的物种,但带来的后果是长江生态系统的衰退和崩塌。”   2015年,农业农村部(原农业部)组织编写的《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开始实施。危起伟介绍,作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入库项目,三峡库区中华鲟“陆-海-陆”接力保种基地已规划完成,将开展中华鲟生活史关键环节生境保护和分段驯养繁育,通过人工技术条件满足中华鲟江海洄游习性需求。目前,项目可行性报告已通过农业农村部评审,作为储备项目计划近年启动。   秦岭细鳞鲑为中国所特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属濒危物种。“长江女神”白鱀豚被宣布“功能性灭绝”11年之后,2018年4月,环保志愿者焦少文在安徽芜湖铜陵板子矶水域拍到疑似白鱀豚,中国科学院水生所专家认定为“高度疑似”。   松江鲈鱼是中国四大淡水名鱼之一,苏轼《后赤壁赋》中就有“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语。原为名贵食用鱼类,现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和恐龙同时代的中华鲟,是现存最古老的鱼类。   在白鱀豚被宣布“功能性灭绝”后,长江江豚成为长江唯一的哺乳动物。   胭脂鱼是我国特有的淡水珍稀鱼种,享有“亚洲美人鱼”的美称。由于人为滥捕导致数量下降,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俗称“鳝王”,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及以南的钱塘江、闽江等江河。   长 江 鲟   已连续18年未监测到自然繁殖长江鲟子三代繁育今年获成功   已18年未监测到自然繁殖发生的长江鲟,似乎离我们有点遥远。2018年11月4日,笔者从论坛获悉,这一长江旗舰物种的繁殖成果令人欣慰——2018年9月,长江鲟子三代繁育首获成功,目前6万余尾长江鲟子三代幼苗生长良好。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鲟,又称达氏鲟。1970年以来,由于过度捕捞和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鲟栖息地被破坏,2000年以后再没有检测到长江鲟自然繁殖发生,野外种群几乎灭绝。   2018年9月2日,“长江鲟子三代苗种繁育技术研究”阶段成果获专家组验收通过。这意味着,这一在地球上生存了1.5亿年的古老物种,可持续人工群体已经建立,离自然种群的修复更进了一步。   目前,长江鲟人工保种群体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不同世代梯队,包括长江原种、成熟子一代、成熟子二代和子三代苗种,为长江鲟的种群恢复和资源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工保种的野生长江鲟只剩21尾,而且它们已经进入高龄阶段,长江鲟物种的延续,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鱼类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文宣说。   2018年5月,农业农村部发布《长江鲟拯救行动计划》,除了在长江上游自然江段实施长江鲟规模化增殖放流外,还将在长江上游的干支流建立若干个驯养繁育基地,并建立人工群体和放流群体的遗传资源库,实现对放流个体的遗传谱系跟踪管理。   拯救濒危物种在行动   2018年10月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意见》强调,实施以中华鲟、长江鲟、长江江豚为代表的珍稀濒危水生生物抢救性保护行动。其中,在三峡库区、长江故道、河口、近海等水域建设一批中华鲟接力保种基地,开展中华鲟生活史关键环节生境保护和分段驯养繁育,通过人工技术条件满足中华鲟江海洄游习性需求。   开展长江鲟亲本放归和幼鱼规模化放流,补充野生资源,推动实现长江鲟野生种群重建和恢复;加强长江江豚栖息地保护,开展长江中下游长江江豚迁地保护行动;在有条件的科研单位和水族馆建设长江珍稀濒危物种人工驯养繁育和科普教育基地;建立中华鲟、长江鲟人工驯养繁育基地以及长江江豚基地;迁地保护场所,加快提升中华鲟、长江江豚等重点保护物种涉及的保护区等级。此外,还将科学确定、适时调整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和保护等级,依法严惩破坏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及其生境的违法行为。 陈凌墨   长江水生生物家底   长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分布有水生生物4000多种,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长江流域有鱼类424种,其中特有鱼类183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濒危鱼类物种已达92种,列入《CITES》附录的物种已近300种。   在1988年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涉及长江流域鱼类9种,分别是一级保护动物白鲟、中华鲟、长江鲟,二级保护动物花鳗鲡、川陕哲罗鲑、胭脂鱼、金钱鲃、松江鲈鱼、秦岭细麟鲑。此外,还有两种水生哺乳动物,白鱀豚和江豚。   长江濒危鱼类已达92种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意见》,这是国家针对单一流域出台的第一个水生生物保护方面的文件。文件共8个部分、22条具体政策措施,基本涵盖了有关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全过程和各环节,从国家政策顶层设计的高度确立了相关制度框架和措施体系。《意见》的贯彻实施,将有力推动恢复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减缓重点物种濒危程度、改善生态功能、优化生态环境,让长江母亲河早日实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好愿景。   长江作为世界第三、亚洲第一大河,水域生态类型多样,水生生物资源丰富,是地球上极其宝贵的淡水生物宝库,对于维系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据统计,长江流域分布的水生生物多达4300多种,其中鱼类400多种,拥有中华鲟、长江鲟、长江江豚等等这些国家重点保护的水生生物11种。还有长江特有的鱼类170多种,所以保护的责任尤其重大。   当前,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中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濒危鱼类物种达到了92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的物种已经接近300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女神”白鱀豚已经多年没有见到,是功能性灭绝;长江江豚数量急剧下降,现在的数量只有大熊猫数量的一半;“淡水鱼之王”白鲟,从2003年以来已经连续15年没有见到踪迹;国宝中华鲟,野生群体的数量也在急剧减少,难以稳定自然繁殖;作为淡水养殖产业支柱的“四大家鱼”的鱼苗发生量,即每年新生的鱼苗幼育的数量,持续下降,现在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下降了90%以上。总体上,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持续衰退,生物多样性指数持续下降,鱼类资源趋于小型化、低龄化,珍稀水生动物的濒危程度在加剧,甚至部分珍稀特有物种正在灭绝或者濒临灭绝。   目前,农业农村部正就辽河、海河、松花江等流域禁渔期制度公开征求意见,争取早日实现七大流域能够全部实行禁渔休渔管理。 日期:2019-02-18
  • 《科学网 — —"留"住江中"大熊猫"》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07-25
    • 作者:黄辛 蔡霞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7-24 近日,上海海洋大学发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在长江口崇明西部东风西沙水域常年可发现江豚的踪影,根据江豚的生活习性,推测该水域活动的江豚属于长江亚种。这是崇明岛西部水域近年来新发现的江豚种群。 长江口发现江豚新种群 上海海洋大学鱼类研究室主任唐文乔教授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他们在前期调查发现,江豚中的长江亚种本只栖息在长江中下游及其大型通江湖泊,而它的近亲——俗称的海江豚(东亚亚种)则生活在我国的东海、黄海和渤海。以前认为长江口出现的都是海江豚,但科研团队连续5年考察,发现海江豚一般不会到上海长江大桥西侧的淡水水域活动,长江亚种也不会越过大桥的东侧水域栖息。 “由于春末到夏季是长江口的渔汛期,江豚的饵料鱼类丰富,能容纳较多的江豚种群。因而在春末夏季,我们经常可以在长江口外侧看到海江豚的出现。”唐文乔说。 据了解,长江亚种是江豚属中最濒危的一个地理种群,随着白暨豚在2007年8月8日被宣布功能性灭绝,江豚已成为长江目前唯一能见的鲸类物种,并且全部种群的数量,加起来已不足1000头。“令人欣喜的是,我们最近在崇明岛西侧水域发现了一个长江亚种群体,个体数量约有30头,这对处于极度濒危中的江豚保护是一个好消息。”唐文乔兴奋地说。 应建重点保护区域 长江江豚喜欢生活在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湖泊以及有弯道、分汊和江心洲滩分布的河段,栖息地水质要求较高。但长江口航运繁忙,水体较深的地方大多被辟为航道。在长江口南岸一带,码头林立,常年装卸作业繁忙,江豚已很难适应,其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上海海洋大学在长江口水域的江豚种群调查报告表明,崇明岛周边环境良好,生态环境正在改善,在东风西沙水域更为僻静,人为干扰较少,不仅常年可见江豚出没,种群数量也较为稳定,是长江江豚活动的聚集点水域。 “我们的资料补充了长江口江豚种群的分布信息,发现崇明东风西沙水域是长江江豚活动的一个热点水域。”唐文乔表示。 为了保护濒危江豚,他已向相关部门提出建议,希望能将这片水域作为巡视执法的重点区域,全年禁止渔业捕捞;采取一系列措施,并指派或聘请专人监护该水域的江豚活动状况,定期监测该水域江豚种群数量的变动状况,进一步考察该水域的生态环境和饵料生物状况。 加大宣传保护力度 江豚的吻部短圆,看起来像一直在微笑和大熊猫一样憨态可掬。为了增加市民对江豚保护知识的了解,提高沿江渔民的江豚救护技能,形成江豚救助的立体网络体系,上海海洋大学鱼类研究室从2012年就开始在长江河口区开展了广泛的江豚保护宣讲活动。 研究人员在上海科技馆、上海河口科技馆、上海市育民中学等地进行科普宣讲;通过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并面对面向渔民和生活在长江沿岸群众传授江豚救护技巧等,使受伤或被困江豚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的救助。 据悉,几年的宣讲,已构筑起一支由专业渔民、岸线保洁员、沿江村民和广大市民等组成的一线信息网络,共同关注着长江口江豚的动态。 对于唐文乔等人提出的保护建议,渔政监督管理部门表示,上海海洋大学的研究为江豚的保护提供了基础数据,对江豚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他们将会同相关部门对该水域加以注意,加大监测和管理力度,并适时进行专题座谈研讨,推进相关管理制度措施的完善。 《中国科学报》 (2017-07-24 第4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