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400多种鱼类,这其中可爱的水生精灵长江江豚总是牵动着我们的心,南京段长江江豚生活得还好吗?它们能不能很好地在这里繁衍生息下去?10月24日,国际淡水豚日暨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科普活动在长江边启动。
活动上,南京江豚保护协会首次公开了南京长江江豚野外科考情况,在一年半的科考过程中,累计发现334群次、1170头次江豚,初步估算南京长江江豚总体数量在50头上下。本次活动还为“江豚保护绿色驿站”揭牌,设立江上垃圾中转站,鼓励来往船只绿色航行。
南京江段已有稳定江豚群体
活动中,南京江豚保护协会会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杨光介绍,目前南京江段发现了334群次、1170头次长江江豚,种群大小在1-16头之间,平均大小为3.67头。
据了解,南京江豚保护协会在南京市农委的指导下,从2017年4月开始调查南京长江江豚的生存情况,考察区域覆盖了南京江段的近100平方公里的水域,特别是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截至目前,考察队员已考察170天左右,总航次超过1万公里。“初步数据分析的结果是,南京江豚估计在50头上下,最多不超过70头。并且存在着季节的变化,干季比湿季江豚明显更多一点。”杨光表示。从分布模式来看,在南京江段,长江江豚存在着一种聚集分布情况。比较密集分布和波动的区域是子汇洲与子母洲交汇,三桥水文码头以及潜洲附近,南京长江江豚波动的个体辖域超过80平方公里。从野外的行为来看,南京长江江豚以捕食、旅行的行为为主,休息的行为比较少。有船只的情况下,迷失行为增加。
总体上来看,南京栖息着一个稳定的长江江豚的群体。从1984年—2010年,南京的自然岸线的江豚在减少,而人工的岸线出现了显著的增加。“这说明我们的保护是有效的,在长江江豚种群总体衰退的大环境下,南京还能有一群稳定的江豚生长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杨光表示,野外科考还将继续,预计在2018年年底结束科考数据分析,最终数据最快将于年底公布。
首家长江垃圾中转站成立
随着近年来长江流域不断建立江豚保护区,长江江豚的生存环境正逐步得到改善,但由于黄金水道交通繁忙,水上垃圾增多,仍然能在新闻上看到江豚吃垃圾的照片,让人十分痛心。为了保护南京江段的可爱精灵们,长江首家江豚保护驿站也在本次活动中正式成立。
现代快报记者来到长江汇服务区看到,一个个垃圾桶有序的摆放在大厅,不少往来船只的船员正将自己带来的垃圾倒进垃圾桶。工作人员介绍,长江江豚保护驿站内包括了一个长江垃圾中转站,往来船舶可以提前预约停靠服务区,将分类存放的垃圾放置在绿色驿站,再由驿站整理统一交给专业垃圾回收机构。“我们还会给出一些激励措施,给予提供垃圾的船民一定现金和优惠券奖励,目的就是鼓励过往船只养成良好的垃圾处理习惯,引导船员将垃圾送到转运站。”另外,江豚保护驿站还将通过互联网技术优化船舶航行线、采购补给,减少船舶多余污染排放,驿站将积极推广绿色环保,为船民提供环保用品,比如:分类垃圾桶,公告牌,封尘网等。
除了驿站成立,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科普活动活动本身也十分有趣。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科普活动将走进红山、梅园新村等街道社区,走进南京师范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开展长江江豚及水生植物的讲演和展览,体验水生动物科学放生等。
链接
长江江豚目前仅存1012头,极度濒危状况未改变
2018年7月,国家农业部曾发布过一次长江江豚的最新数据,目前长江江豚仅存1012头,极度濒危状况仍未改变。据了解,这份数据是由农业农村部组织实施的“2017年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调查得出,考察范围覆盖了江西省及宜昌至上海1669公里的长江干流及洞庭湖和鄱阳湖水域。这1012头长江江豚,分布在长江干流的约有445头,种群趋于向受人为扰动较少的江段集中,鄂州至安徽安庆江段分布密度最高,宜昌至鄂州江段分布密度居中,安徽安庆至上海江段江豚分布密度最低。鄱阳湖是野外江豚分布密度最高的湖泊区域,洞庭湖次之,两湖是长江江豚最重要的栖息地。
考察中发现,长江江豚面临的主要生存威胁是水域污染、工程建设、航运发展、过度捕捞等人类活动。杨光告诉记者,“从国家农业部的数据以及目前正在调查的情况来看,长江江豚的情况确实还很严峻。”想要真正保住长江江豚,必须在船只数量、航线方面进行进一步的规范,保护自然岸线,减少核心区的人为活动,采取针对心的栖息地恢复工作。 来源:现代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