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长江段估计有50头左右江豚》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10-30
  •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400多种鱼类,这其中可爱的水生精灵长江江豚总是牵动着我们的心,南京段长江江豚生活得还好吗?它们能不能很好地在这里繁衍生息下去?10月24日,国际淡水豚日暨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科普活动在长江边启动。

    活动上,南京江豚保护协会首次公开了南京长江江豚野外科考情况,在一年半的科考过程中,累计发现334群次、1170头次江豚,初步估算南京长江江豚总体数量在50头上下。本次活动还为“江豚保护绿色驿站”揭牌,设立江上垃圾中转站,鼓励来往船只绿色航行。

    南京江段已有稳定江豚群体

    活动中,南京江豚保护协会会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杨光介绍,目前南京江段发现了334群次、1170头次长江江豚,种群大小在1-16头之间,平均大小为3.67头。

    据了解,南京江豚保护协会在南京市农委的指导下,从2017年4月开始调查南京长江江豚的生存情况,考察区域覆盖了南京江段的近100平方公里的水域,特别是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截至目前,考察队员已考察170天左右,总航次超过1万公里。“初步数据分析的结果是,南京江豚估计在50头上下,最多不超过70头。并且存在着季节的变化,干季比湿季江豚明显更多一点。”杨光表示。从分布模式来看,在南京江段,长江江豚存在着一种聚集分布情况。比较密集分布和波动的区域是子汇洲与子母洲交汇,三桥水文码头以及潜洲附近,南京长江江豚波动的个体辖域超过80平方公里。从野外的行为来看,南京长江江豚以捕食、旅行的行为为主,休息的行为比较少。有船只的情况下,迷失行为增加。

    总体上来看,南京栖息着一个稳定的长江江豚的群体。从1984年—2010年,南京的自然岸线的江豚在减少,而人工的岸线出现了显著的增加。“这说明我们的保护是有效的,在长江江豚种群总体衰退的大环境下,南京还能有一群稳定的江豚生长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杨光表示,野外科考还将继续,预计在2018年年底结束科考数据分析,最终数据最快将于年底公布。

    首家长江垃圾中转站成立

    随着近年来长江流域不断建立江豚保护区,长江江豚的生存环境正逐步得到改善,但由于黄金水道交通繁忙,水上垃圾增多,仍然能在新闻上看到江豚吃垃圾的照片,让人十分痛心。为了保护南京江段的可爱精灵们,长江首家江豚保护驿站也在本次活动中正式成立。

    现代快报记者来到长江汇服务区看到,一个个垃圾桶有序的摆放在大厅,不少往来船只的船员正将自己带来的垃圾倒进垃圾桶。工作人员介绍,长江江豚保护驿站内包括了一个长江垃圾中转站,往来船舶可以提前预约停靠服务区,将分类存放的垃圾放置在绿色驿站,再由驿站整理统一交给专业垃圾回收机构。“我们还会给出一些激励措施,给予提供垃圾的船民一定现金和优惠券奖励,目的就是鼓励过往船只养成良好的垃圾处理习惯,引导船员将垃圾送到转运站。”另外,江豚保护驿站还将通过互联网技术优化船舶航行线、采购补给,减少船舶多余污染排放,驿站将积极推广绿色环保,为船民提供环保用品,比如:分类垃圾桶,公告牌,封尘网等。

    除了驿站成立,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科普活动活动本身也十分有趣。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科普活动将走进红山、梅园新村等街道社区,走进南京师范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开展长江江豚及水生植物的讲演和展览,体验水生动物科学放生等。

    链接

    长江江豚目前仅存1012头,极度濒危状况未改变

    2018年7月,国家农业部曾发布过一次长江江豚的最新数据,目前长江江豚仅存1012头,极度濒危状况仍未改变。据了解,这份数据是由农业农村部组织实施的“2017年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调查得出,考察范围覆盖了江西省及宜昌至上海1669公里的长江干流及洞庭湖和鄱阳湖水域。这1012头长江江豚,分布在长江干流的约有445头,种群趋于向受人为扰动较少的江段集中,鄂州至安徽安庆江段分布密度最高,宜昌至鄂州江段分布密度居中,安徽安庆至上海江段江豚分布密度最低。鄱阳湖是野外江豚分布密度最高的湖泊区域,洞庭湖次之,两湖是长江江豚最重要的栖息地。

    考察中发现,长江江豚面临的主要生存威胁是水域污染、工程建设、航运发展、过度捕捞等人类活动。杨光告诉记者,“从国家农业部的数据以及目前正在调查的情况来看,长江江豚的情况确实还很严峻。”想要真正保住长江江豚,必须在船只数量、航线方面进行进一步的规范,保护自然岸线,减少核心区的人为活动,采取针对心的栖息地恢复工作。 来源:现代快报

相关报告
  • 《十多头江豚惊现长江青山江段, 水生所专家: 这个消息令人振奋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10-23
    • 今日(21日)下午2时许,十多头江豚出现在武汉市二七长江大桥附近江面,并在此逗留长达一小时之久后向上游游走,其中包含一对母子江豚。据悉,这是近10年来江豚群首次被观察到出现在长江武汉中心城区江段,专家称这个消息令人振奋。 目击者看到多头东豚跃出江面 今日下午3时许,市民李先生向本报反映,他在二七长江大桥下游约300米的长江边看到十多头江豚在该区域江段出没,已经在附近逗留了近一个小时。 今日下午3时30分,楚天都市报记者赶到现场时,江豚群体已不见踪影。 正在现场钓鱼的刘先生告诉记者,江豚之前确实在附近江面出现,刚刚在10分钟前离开此地。“我看到了三头江豚,最近的时候离江边只有50米远,都不太大,大的体长一米左右,应该不到一百斤,像牛背一样。后来江豚群往长江二桥方向游走了。10多年前我经常在这里看到,最近这10年就没有再看到了。” 记者随后一路沿着长江边向长江二桥方向步行,搜寻长江江面,试图寻找江豚群身影。可惜的是,一直到月亮湾附近江段,记者都未能看到江豚。 爆料人李先生拍摄的一段视频显示:在靠近青山江边数十米的江面上,先后有6头江豚跃出水面后潜入水中,其中有一只大江豚和一只小江豚动作几乎同步。另外一段视频则显示长江中间江面上有一头体型较大的江豚出没。 小时常见的江豚近年成为稀客 爆料人李先生介绍,55岁的他从小在长江边长大,热爱钓鱼。“我对江豚非常熟悉,我们都叫它江猪,小时候经常在长江里看到它们,距离江豚最近的时候只有二三十米远。十多年前,在武汉中心城区江段基本上每年也都能看到它们,但最近10多年来就再也没有见过了,最近的一次相遇是前年我在长江新洲刘集江段钓鱼的时候。每次我钓鱼时看到江豚,都会停下来观察江豚,感受这些水中精灵的风采。” 李先生称,今日下午1时许,他到青山江边钓鱼。钓了半小时后下起了雨,他到岸边找地方避雨。2时许,他突然看到远处江面上有黑影时隐时现,细看之下他马上认出了这是一群江豚。随后他观察到更多令人兴奋的细节,“当时江面上有两群江豚,一群在江中间,有五、六头,块头都比较大,向江北方向游过去。另外一群朝青山江边游过来,估计也有五、六头,其中还有两头江豚一大一下,大的带着小的同时浮出水面,同时潜入水中,极有可能是一对母子。其他几头在距离这对母子五、六米的地方出没。” “这个区域以前是一个船厂,叫长海船厂,水下有很多石头,鱼很多,江豚群估计在这里捕食,不然不会逗留这么久。”李先生猜测。 水生所专家表示“这个消息令人振奋” “这么多的江豚出现在武汉的中心城区江段,近十多年来属于首次,十分罕见,这个消息令人振奋!”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郝玉江博士在看过李先生拍摄的视频后表示。郝玉江介绍,视频拍摄到的动物确实是长江江豚,而且数量还不少,从视频看其中至少还有一对母子豚。 郝玉江表示,中国农村农业部委托中国科学院水生所先后在2006年、2012年和2017年对长江江豚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系统调查,2006年江豚的数量是1800头,2012年下降到1045头,2017年是1012头。从调查结果来看,长江江豚的数量在逐年减少,特别是2006年至2012年其种群年下降速率超过13.7%,不过从2012年到2017年江豚种群的下降速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 具体谈到武汉江段,郝玉江介绍,2006年、2012年和2017年的三次调查都没有在武汉江段发现过江豚,最近10多年来也很少在武汉江段发现江豚的记录或报道,尤其是在中心城区江段。2014年1月的枯水季节,曾有两对母子江豚被困在天兴洲北汊副航道水域,救援人员将它们救出后送往了石首的天鹅洲江豚迁地保护区。这次江豚在武汉中心城区江段的出现可能说明武汉中心城区江段的生态环境、渔业资源逐渐得到恢复和改善。江豚作为长江生态系统的顶级物种,它对环境非常敏感,它的出现或数量的多少主要反映了环境质量的好坏。在长江中下游江段能经常看到江豚的大中城市并不多,南京就是其中一个,南京江段有一个较约20至30头的江豚群体,而且种群似乎在稳定增长,南京市在中国科学院水生所的帮助下建立了江豚自然保护区。所以南京市民非常幸福,可以经常在长江边看到江豚。 “如果武汉市民能够像以前一样,当每天在江边散步或坐轮渡的时候都能看到江豚,那将是武汉人民的幸福。”郝玉江表示。.
  • 《长江江豚仅剩约1012头 上半年发现20余头死亡》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7-27
    • 新京报讯 (记者李玉坤 实习生王雨晴)昨日,农业农村部就长江江豚科学考察及长江珍稀物种拯救行动实施情况举行发布会,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介绍,本次科学考察估算长江江豚数量约为1012头,其中,干流约为445头,洞庭湖约为110头,鄱阳湖约为457头。   鄂州至安庆江段分布密度最高   于康震说,“2017年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于2017年11月10日至12月31日实施,历时52天,覆盖了宜昌至上海1669公里的长江干流及洞庭湖和鄱阳湖。本次科学考察估算长江江豚数量约为1012头,其中,干流约为445头,种群趋于向受人为扰动较少的江段集中,过半数水域种群持续下降或没有发现,种群分布呈碎片化特征。洞庭湖约为110头,鄱阳湖约为457头,两湖中丰水期分布较为广泛,枯水期主要分布在河槽和大型沙坑中。   于康震介绍,考察还发现,长江江豚在长江干流内以湖北鄂州至安徽安庆江段分布密度最高,湖北宜昌至鄂州江段分布密度居中,安徽安庆至上海江段江豚分布密度最低。   “2006年考察的时候,估算长江干流有1225头,到了2012年降到了505头,可以说是急剧下降。到2017年,种群数量大概是445头。鄱阳湖和洞庭湖的情况稍微乐观一些。2012年,鄱阳湖是450头,洞庭湖大约是90头,去年调查发现了鄱阳湖现在457头,持平略增,洞庭湖是110头,略微增加。” 于康震说。   正报国务院升级为一级保护动物   近年来,有许多人呼吁将长江江豚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农业农村部长江办主任马毅介绍,我国于1988年颁布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在1989年经国务院批准,农业部与原国家林业局联合发布了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名录,把长江江豚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根据江豚的濒危程度和保护工作的需要以及社会各界的呼声,2014年农业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长江江豚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按照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标准实施最严格的保护和管理措施。   “去年5月,长江办在上海组织了专家对江豚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进行了专题认证。目前,农业农村部正在会签国家林草局,报请国务院将长江江豚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马毅说。   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豚类研究专家杨光认为,“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后,将对江豚保护有很大帮助。“因为无论从法律上、制度上和经费保障上都会大大增强,可以加强保护区的建设、栖息地的保护,对于人类活动也会限制更严格。”杨光说。   此前由杨光牵头的一项研究发现,长江江豚已经与海江豚产生生殖隔离,认定为独立物种。   [焦点1]   上半年发现20余头江豚死亡   蒋忆是公益组织江豚保护行动网络联合发起人,经常会去江豚的栖息地。7月6日,她就在长江八里江江段拍到两头江豚。八里江位于鄱阳湖长江交汇处,一直是江豚、白鱀豚分布的核心区域,被称为江豚最后的栖息乐园。但就是在那里,蒋忆看到的场景让她十分担忧。   “干流穿行的航运船非常多,沿江的水工业污染非常严重,对面就是化工厂地,浓烟滚滚的样子。”蒋忆说,“我们在长江和鄱阳湖经常看到滚钩和大型的拉网,这很容易对江豚造成误伤。采砂行为也是屡禁不止,对江豚栖息环境破坏很大。”   杨光还提到了长期过度捕捞导致渔业资源衰退,江豚的食物资源匮乏。“长期以来工业农业污水排放,造成环境污染,对长江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而江豚作为食物链的顶端,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杨光说。   这得到了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的印证。他认为,人类活动的干扰,如水域污染、工程建设、航运发展、过度捕捞,还有非法采砂等等,都会直接或者间接的伤害长江江豚,压缩江豚的栖息地,造成栖息地质量下降,种群分布碎片化严重,干扰江豚的通讯交流,最终导致长江江豚意外死亡的现象频发,仅今年上半年就发现20余头长江江豚死亡。   在于康震看来,长江江豚极度濒危的状况没有得到改变,特别是长江干流。对于鄱阳湖和洞庭湖江豚数量的恢复,杨光认为,“两湖”作为相对隔离水体,避免了长江当中巨大人为活动产生的影响。   [焦点2]   江豚保护区将提升保护等级   杨光看来,近五年长江干流种群衰退的趋势得到有效缓解,“两湖”江豚数量有所恢复,野外就地保护还是有希望的,但某些区域迁地保护还是有必要的。   “从这次调查结果来看,从2012年到现在,长江干流江豚从500多头,降到450头左右,减少10%,而2012年江豚数量对比前一年就减少10%。这说明在国家当前长江大保护战略形势下,加强野外栖息地保护还是有希望的。”当然,杨光认为,“虽然种群衰退趋势得到缓解,但整体数量减少的趋势没有得到扭转,当前种群数量还是比较低的,灭绝风险还是很高,在一些区域进行迁地保护还是有必要的。”   马毅介绍,目前长江已经建立一些江豚保护区,下一步将推进提升对这些保护区的保护等级。同时,对于没有建立保护区的江豚分布密集区域,将采取限制开发、降低影响等针对性强的栖息地保护措施。   此外,马毅还提到,对一些破坏比较严重的曾经又是长江江豚重点分布的区域将清理非法码头、撤并小码头,并严厉打击非法采砂和破坏岸坡等行为,严控涉水工程建设和水体污染,加快推进禁渔工作和严格渔政执法。   ■ 追问   “长江女神”白鱀豚是否存在?   曾在芜湖水域拍到疑似白鱀豚,目前仍未发现存在有力证据   白鱀豚有“长江女神”的称誉,2007年白鱀豚被宣布为功能性灭绝,但是11年来,政府和社会有关方面一直没有放弃对白鱀豚的追寻。于康震说,2017年长江江豚科学考察中,就明确将搜寻白鱀豚列为考察的主要内容之一。   今年4月,中国绿发会下属组织在芜湖市板子矶水域拍摄到了疑似白鱀豚的照片,再度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记者昨天采访了中国绿发会秘书长周晋峰,他认为,照片中已经显露出白鱀豚的特征——长长的吻部,“这是江豚不具有的,在长江中只能是白鱀豚” 。   周晋峰说,这不是第一次在该水域出现白鱀豚目击事件,过去三年,在这个地方都有目击记录,去年他们也曾拍到过,但是特征不明显。   此次目击事件还是有很多积极意义。据新华社报道,这次目击再一次使得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推迟宣布中国白鱀豚野外灭绝。“如果白鱀豚宣布野外灭绝,将是50年来灭绝的第一种大型脊椎动物,也是世界上第一种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灭绝的鲸豚类动物。”周晋峰解释。此外,这一信息还被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平台收录。   目击事件发生后,于康震介绍,农业农村部立即组织淡水豚类研究专家进行了辨识,虽然因清晰度不够,无法得出明确的结论,但立即组织有关专家和管理机构,并邀请志愿者代表一同前往该水域对白鱀豚进行了应急考察。但是,这次考察也并没有发现白鱀豚存在的有力证据。   “目前我们已经制定了工作方案,一旦确认白鱀豚的存在,将按照《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的要求,立即启动白鱀豚应急保护计划,通过实施专项救护活动,严格划定保护区,实施特别保护等,尽可能挽救这一珍贵的物种。”于康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