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江豚现有1012头 鄂州至安庆江段分布密度最高》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7-27
  • 湖北日报讯(记者胡琼瑶、通讯员魏英)从省水产局获悉,根据国家农业农村部7月24日发布的考察数据,长江江豚数量目前约为1012头,江豚种群数量大幅下降的趋势得到遏制,但其极度濒危的状况没有改变。

    由农业农村部组织实施的“2017年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为期52天,考察范围覆盖了我省宜昌至上海1669公里的长江干流及洞庭湖和鄱阳湖水域。

    据介绍,1012头长江江豚,分布在长江干流的约有445头,种群趋于向受人为扰动较少的江段集中,鄂州至安徽安庆江段分布密度最高,宜昌至鄂州江段分布密度居中,安徽安庆至上海江段江豚分布密度最低。鄱阳湖是野外江豚分布密度最高的湖泊区域,洞庭湖次之,两湖是长江江豚最重要的栖息地。

    长江江豚面临的主要生存威胁是水域污染、工程建设、航运发展、过度捕捞等人类活动,自2016年长江大保护政策实施以来,长江水生态环境大有改观,人类活动和江豚自然栖息地保护得到有效监管,这也是江豚种群数量维持稳定的重要原因。

    从考察情况看,社会对长江江豚的保护意识在增强。我省及湖南、江苏等地江豚保护民间组织发展迅速,长江中下游区域活跃着近20个左右江豚保护相关的民间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江豚项目负责人张新桥表示,通过开展各类公益活动,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把大家对江豚的爱护,转化为共同的保护行动。

相关报告
  • 《南京长江段估计有50头左右江豚》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10-30
    •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400多种鱼类,这其中可爱的水生精灵长江江豚总是牵动着我们的心,南京段长江江豚生活得还好吗?它们能不能很好地在这里繁衍生息下去?10月24日,国际淡水豚日暨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科普活动在长江边启动。 活动上,南京江豚保护协会首次公开了南京长江江豚野外科考情况,在一年半的科考过程中,累计发现334群次、1170头次江豚,初步估算南京长江江豚总体数量在50头上下。本次活动还为“江豚保护绿色驿站”揭牌,设立江上垃圾中转站,鼓励来往船只绿色航行。 南京江段已有稳定江豚群体 活动中,南京江豚保护协会会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杨光介绍,目前南京江段发现了334群次、1170头次长江江豚,种群大小在1-16头之间,平均大小为3.67头。 据了解,南京江豚保护协会在南京市农委的指导下,从2017年4月开始调查南京长江江豚的生存情况,考察区域覆盖了南京江段的近100平方公里的水域,特别是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截至目前,考察队员已考察170天左右,总航次超过1万公里。“初步数据分析的结果是,南京江豚估计在50头上下,最多不超过70头。并且存在着季节的变化,干季比湿季江豚明显更多一点。”杨光表示。从分布模式来看,在南京江段,长江江豚存在着一种聚集分布情况。比较密集分布和波动的区域是子汇洲与子母洲交汇,三桥水文码头以及潜洲附近,南京长江江豚波动的个体辖域超过80平方公里。从野外的行为来看,南京长江江豚以捕食、旅行的行为为主,休息的行为比较少。有船只的情况下,迷失行为增加。 总体上来看,南京栖息着一个稳定的长江江豚的群体。从1984年—2010年,南京的自然岸线的江豚在减少,而人工的岸线出现了显著的增加。“这说明我们的保护是有效的,在长江江豚种群总体衰退的大环境下,南京还能有一群稳定的江豚生长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杨光表示,野外科考还将继续,预计在2018年年底结束科考数据分析,最终数据最快将于年底公布。 首家长江垃圾中转站成立 随着近年来长江流域不断建立江豚保护区,长江江豚的生存环境正逐步得到改善,但由于黄金水道交通繁忙,水上垃圾增多,仍然能在新闻上看到江豚吃垃圾的照片,让人十分痛心。为了保护南京江段的可爱精灵们,长江首家江豚保护驿站也在本次活动中正式成立。 现代快报记者来到长江汇服务区看到,一个个垃圾桶有序的摆放在大厅,不少往来船只的船员正将自己带来的垃圾倒进垃圾桶。工作人员介绍,长江江豚保护驿站内包括了一个长江垃圾中转站,往来船舶可以提前预约停靠服务区,将分类存放的垃圾放置在绿色驿站,再由驿站整理统一交给专业垃圾回收机构。“我们还会给出一些激励措施,给予提供垃圾的船民一定现金和优惠券奖励,目的就是鼓励过往船只养成良好的垃圾处理习惯,引导船员将垃圾送到转运站。”另外,江豚保护驿站还将通过互联网技术优化船舶航行线、采购补给,减少船舶多余污染排放,驿站将积极推广绿色环保,为船民提供环保用品,比如:分类垃圾桶,公告牌,封尘网等。 除了驿站成立,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科普活动活动本身也十分有趣。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科普活动将走进红山、梅园新村等街道社区,走进南京师范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开展长江江豚及水生植物的讲演和展览,体验水生动物科学放生等。 链接 长江江豚目前仅存1012头,极度濒危状况未改变 2018年7月,国家农业部曾发布过一次长江江豚的最新数据,目前长江江豚仅存1012头,极度濒危状况仍未改变。据了解,这份数据是由农业农村部组织实施的“2017年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调查得出,考察范围覆盖了江西省及宜昌至上海1669公里的长江干流及洞庭湖和鄱阳湖水域。这1012头长江江豚,分布在长江干流的约有445头,种群趋于向受人为扰动较少的江段集中,鄂州至安徽安庆江段分布密度最高,宜昌至鄂州江段分布密度居中,安徽安庆至上海江段江豚分布密度最低。鄱阳湖是野外江豚分布密度最高的湖泊区域,洞庭湖次之,两湖是长江江豚最重要的栖息地。 考察中发现,长江江豚面临的主要生存威胁是水域污染、工程建设、航运发展、过度捕捞等人类活动。杨光告诉记者,“从国家农业部的数据以及目前正在调查的情况来看,长江江豚的情况确实还很严峻。”想要真正保住长江江豚,必须在船只数量、航线方面进行进一步的规范,保护自然岸线,减少核心区的人为活动,采取针对心的栖息地恢复工作。 来源:现代快报
  • 《从长江江豚看长江生态系统的修复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8-22
    •  [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   “我家世代都是渔民,我就出生在湖北黄冈的渔船上,打记事起就在长江上讨生活了。”今年51岁的舒银安捕了40年的鱼,也见证了长江江豚由多变少。   2017年6月,舒银安收起了渔网,报名成为鄱阳湖湖口江豚协助巡护队队员。“在我小时候,长江上哪都能看到江豚,现在不仅很难发现江豚,就连鲥鱼、河鲀这些鱼种都快绝迹了。”   1990年,3600头;2006年,1800头;2012年,1045头;2018年,1012头……近30年来,正如舒银安感受的那样,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正在不断衰减。在这背后发酵的更大问题,是长江生态系统正面临着的沉重压力。   “长江江豚种群极度濒危是多种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江湖阻隔和酷渔滥捕导致鱼类数量大幅衰减、江豚食物缺乏,快速发展的航运业干扰江豚的声呐通讯,水域污染降低其繁殖力,渔具和船只误伤江豚等。”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徐旭东说,“长江江豚是处于长江生态系统食物链顶端的哺乳动物,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它们数量的多寡,是反映长江生态系统健康程度的一面镜子。”   在许多水生生物专家看来,“没得吃”是制约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的首要原因。   长江流域是许多淡水鱼类的天然产卵场,渔业资源曾经极为丰富。但在今天,长江渔业资源已经全面衰退:鲥鱼从1974年的年产1570吨到现在已基本绝迹,刀鲚从20世纪年产4000吨至近年来已无法形成鱼汛,“四大家鱼”种苗发生量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下降了90%以上,产卵量曾经从最高300亿尾降至最低1亿尾……以鱼类为食的江豚也受到了“粮食危机”的冲击。   “长江中的许多鱼类都是江湖洄游的,不洄游就不能完成它的生活史。”徐旭东向记者举例,人们熟知的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会在食物丰富的湖泊中肥育,待性成熟后从湖泊洄游到长江。当水温达到18度以上、江水暴涨,它们才能在刺激下发情并繁殖,随后在长江中孵出的鱼苗又会游回湖泊。   但20世纪50年代以来,长江中下游的绝大部分通江湖泊被人为阻断,多种鱼类随着洄游路线的消失而衰退甚至消亡,导致长江江豚失去了重要的食物来源。“由于渔业资源衰减,很多渔民为了维持生计大量使用电捕鱼、大围网、迷魂阵、滚钩等非法捕鱼手段,这一方面进一步造成渔业资源的严重衰退,同时也造成很多江豚被误捕而伤亡。”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郝玉江介绍。   据最新数据,生活在鄱阳湖中的长江江豚约为457头,约占长江江豚现有种群数量的一半,而且在长江干流的鄂州至安庆段,即鄱阳湖湖口上下游的水域,也正是长江江豚在干流中分布密度最高的水域。   “鄱阳湖是长江中下游流域仅存的3处通江湖泊之一,自然的水文变化和畅通的洄游通道,孕育了相对丰富的渔业资源,这也成为长江江豚赖以生存的绝佳生境。”郝玉江说。在他看来,要想恢复长江渔业资源,一是应从国家层面根本解决渔民问题,帮助渔民转产就业,让长江鱼类资源得到2到3个世代的休养生息,以促进渔业资源的快速恢复;二是积极推动长江自然生态保护,恢复长江自然岸线和沙洲植被,在有条件的地方恢复江湖连通,营造适合水生生物繁衍的自然生境,使长江恢复其自然的生命特征。   “渔业资源是典型的开放性公共资源,极易造成过度使用的‘公地悲剧’。”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主任马毅介绍,长江每年的捕捞量已不足10万吨,仅占全国淡水捕捞产量的0.15%,已基本丧失渔业生产价值。当前的长江禁渔期制度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并未从根本上改变长江渔业资源急剧衰退的大趋势。“为了保护长江江豚,保护长江的生物多样性,加快推进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全面禁捕是当务之急。”马毅说。   数量比大熊猫都要稀少的长江江豚,自1989年被定为二级保护动物后,保护等级尚未作出调整,法律地位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限制长江江豚保护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马毅告诉记者,2014年,原农业部就要求各地按照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标准,对长江江豚实施最严格的保护和管理措施,但想要更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长江江豚正式确定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涉及主管野生动物保护的多个部门的协调统一,农业农村部目前正在积极推进。   “保护长江江豚,就是要恢复长江的渔业资源,守护长江的生态系统。‘1012头’长江江豚的最新考察结果,说明长江生态系统的恶化趋势得到了遏制。”对于长江江豚的未来,长江的未来,郝玉江认为“很有希望”。(本报记者 周梦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