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头江豚惊现长江青山江段, 水生所专家: 这个消息令人振奋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10-23
  • 今日(21日)下午2时许,十多头江豚出现在武汉市二七长江大桥附近江面,并在此逗留长达一小时之久后向上游游走,其中包含一对母子江豚。据悉,这是近10年来江豚群首次被观察到出现在长江武汉中心城区江段,专家称这个消息令人振奋。 目击者看到多头东豚跃出江面 今日下午3时许,市民李先生向本报反映,他在二七长江大桥下游约300米的长江边看到十多头江豚在该区域江段出没,已经在附近逗留了近一个小时。 今日下午3时30分,楚天都市报记者赶到现场时,江豚群体已不见踪影。 正在现场钓鱼的刘先生告诉记者,江豚之前确实在附近江面出现,刚刚在10分钟前离开此地。“我看到了三头江豚,最近的时候离江边只有50米远,都不太大,大的体长一米左右,应该不到一百斤,像牛背一样。后来江豚群往长江二桥方向游走了。10多年前我经常在这里看到,最近这10年就没有再看到了。” 记者随后一路沿着长江边向长江二桥方向步行,搜寻长江江面,试图寻找江豚群身影。可惜的是,一直到月亮湾附近江段,记者都未能看到江豚。 爆料人李先生拍摄的一段视频显示:在靠近青山江边数十米的江面上,先后有6头江豚跃出水面后潜入水中,其中有一只大江豚和一只小江豚动作几乎同步。另外一段视频则显示长江中间江面上有一头体型较大的江豚出没。 小时常见的江豚近年成为稀客 爆料人李先生介绍,55岁的他从小在长江边长大,热爱钓鱼。“我对江豚非常熟悉,我们都叫它江猪,小时候经常在长江里看到它们,距离江豚最近的时候只有二三十米远。十多年前,在武汉中心城区江段基本上每年也都能看到它们,但最近10多年来就再也没有见过了,最近的一次相遇是前年我在长江新洲刘集江段钓鱼的时候。每次我钓鱼时看到江豚,都会停下来观察江豚,感受这些水中精灵的风采。” 李先生称,今日下午1时许,他到青山江边钓鱼。钓了半小时后下起了雨,他到岸边找地方避雨。2时许,他突然看到远处江面上有黑影时隐时现,细看之下他马上认出了这是一群江豚。随后他观察到更多令人兴奋的细节,“当时江面上有两群江豚,一群在江中间,有五、六头,块头都比较大,向江北方向游过去。另外一群朝青山江边游过来,估计也有五、六头,其中还有两头江豚一大一下,大的带着小的同时浮出水面,同时潜入水中,极有可能是一对母子。其他几头在距离这对母子五、六米的地方出没。” “这个区域以前是一个船厂,叫长海船厂,水下有很多石头,鱼很多,江豚群估计在这里捕食,不然不会逗留这么久。”李先生猜测。 水生所专家表示“这个消息令人振奋” “这么多的江豚出现在武汉的中心城区江段,近十多年来属于首次,十分罕见,这个消息令人振奋!”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郝玉江博士在看过李先生拍摄的视频后表示。郝玉江介绍,视频拍摄到的动物确实是长江江豚,而且数量还不少,从视频看其中至少还有一对母子豚。 郝玉江表示,中国农村农业部委托中国科学院水生所先后在2006年、2012年和2017年对长江江豚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系统调查,2006年江豚的数量是1800头,2012年下降到1045头,2017年是1012头。从调查结果来看,长江江豚的数量在逐年减少,特别是2006年至2012年其种群年下降速率超过13.7%,不过从2012年到2017年江豚种群的下降速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 具体谈到武汉江段,郝玉江介绍,2006年、2012年和2017年的三次调查都没有在武汉江段发现过江豚,最近10多年来也很少在武汉江段发现江豚的记录或报道,尤其是在中心城区江段。2014年1月的枯水季节,曾有两对母子江豚被困在天兴洲北汊副航道水域,救援人员将它们救出后送往了石首的天鹅洲江豚迁地保护区。这次江豚在武汉中心城区江段的出现可能说明武汉中心城区江段的生态环境、渔业资源逐渐得到恢复和改善。江豚作为长江生态系统的顶级物种,它对环境非常敏感,它的出现或数量的多少主要反映了环境质量的好坏。在长江中下游江段能经常看到江豚的大中城市并不多,南京就是其中一个,南京江段有一个较约20至30头的江豚群体,而且种群似乎在稳定增长,南京市在中国科学院水生所的帮助下建立了江豚自然保护区。所以南京市民非常幸福,可以经常在长江边看到江豚。 “如果武汉市民能够像以前一样,当每天在江边散步或坐轮渡的时候都能看到江豚,那将是武汉人民的幸福。”郝玉江表示。.

相关报告
  • 《春风又绿长江岸, 宜昌江段现十余只江豚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5-02
    • 快看!那是我们的老朋友江豚。 4月24日,记者在宜昌江段观测到十余只江豚在宜昌葛洲坝至西坝庙嘴段一公里长的江段嬉戏追逐。记者 刘曙松 摄 高扬绿色发展的旗帜 ——宜昌推进全域生态修复行动纪实 春风又绿长江岸,一面云山一面城。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要指示精神,宜昌下足“绣花”功夫,围绕“关、改、搬、转、治、绿”,全域推进生态修复,建设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城市,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生产向生态的嬗变 芬芳四月,兴发集团宜昌新材料产业园所在的长江岸线分外美丽:白玉兰迎春绽放,紫玉兰争奇斗艳,还有相互交错的香樟、桂花、银杏…… 经过整治后的长江岸线猇亭段,处处一片春意盎然。(裴潇 摄) 完成一期复绿工程后,兴发又立即启动了二期、三期工程,准备栽植1400棵树,复绿总面积将达到56000平方米。 国家一级植物珙桐,在宜昌盛开出美丽的“鸽子花”。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香溪化工所在的生产岸线也在向生态岸线嬗变。去年8月,香溪化工启动拆除工程,打响了宜都化工企业关闭清理的“第一枪”。 香溪化工拆除。 “所有拆除、地平工作将在6月底完成。”现场负责人童海告诉记者,之后将运土种草,完成复绿。 破解“化工围江”,宜昌痛下决心、壮士断臂,首批关停25家企业。“这次复绿的江段,不少工业企业想在此布局,全部予以回绝。”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与此同时,宜昌还强力推进非法码头整治,取缔长江干线及支流非法码头151家,让出更多生态空间。 曾经“砂堆成线”的点军区,依法取缔了12家码头,并完成绿化美化,让36.9公里的岸线焕然一新;“依港兴城”的宜都市,对保留的26个码头,按照绿化面积不低于15%等规定进行规范、提升,维护岸线生态……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腹锦鸡飞翔在长江清江岸边。 集约节约利用岸线资源,精心编织长江“绿丝带”,目前,长江宜昌段岸线复绿已达66公里。 坚持“四季挖窝、三季种树”,推进长江生态环境修复常态化,今年,宜昌还将在长江主要支流、交通沿线、农村荒山、临时占地等处继续开展复绿工作。 流域到全域的辐射 4月24日,葛洲坝至至喜长江大桥江段,10余头江豚在碧江细浪中探出憨厚的笑脸,构成蜿蜒长江中的亮丽风景。 宜昌设立了中华鲟自然保护区,联合中华鲟研究所持续向长江放流人工繁育的中华鲟。 探索水生态治理,宜昌以长江宜昌段一级支流、宜昌母亲河——黄柏河为突破口,出台了《宜昌市黄柏河流域保护条例》,探索了黄柏河流域综合执法机制,建立了黄柏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全面落实了河湖长制……多措并举,黄柏河总体水质持续趋好,达到和超过Ⅱ类占比88.26%,比上年同期增加4.93%。 治理后的玛瑙河白鹭又回来了。 科学治理水污染,宜昌还实施截污工程,推进全市134家化工企业“关、改、搬”,高标准建设枝江、宜都化工园;实施治污工程,取缔湖库网箱养殖3510亩;实施控污工程,全面排查、登记、管控长江宜昌段排污口;实施减污工程,开展总磷专项治理…… 立体修复长江生态,构建绿色生态网络,宜昌还同步推进大气、土壤等污染治理。 通过综合治理,全域生态环境正在持续好转。截至3月底,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增加13.1个百分点,PM10平均浓度下降13%,PM2.5平均浓度下降13.4%,纳入国家和省考核的9个地表水断面全部达到考核要求,水质达标率和优良率均为100%。 绿色对绿享的回馈 4月18日,总投资60亿元的宜昌长江三峡游轮中心项目启动建设。该项目定位为大三峡区域游船母港基地,以游船管理服务与娱乐休闲为核心发展方向,着力构建新一代复合式游船母港休闲综合体,以促进湖北省长江旅游的转型升级。 长江三峡游轮中心项目俯瞰图。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宜昌偏重的结构正在调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正在调高,集约节约发展正在调密。去年,精细化工占化工产业比重提高11.6个百分点,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7.14%、地耗下降5.32%、水耗下降13.7%。 把绿色融入城市,宜昌在城区规划建设“六大水系、八大公园”,实施城区山体修复保护106公顷,建成城市绿道108公里,建设海绵城市7.2平方公里;实施规划控绿,宜昌新区规划面积220平方公里,生态用地115平方公里,占比超过50%;巩固提升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果,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5% 以上,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超过14平方米。 12座山体进行修复 加强引导,更多绿色正朝着生活的点点滴滴深入、渗透。 “希望大家不要购买、使用含磷的生活用品和含磷的化肥农药,共同守护绿水青山。”4月20日 ,500余名远安市民在“无磷消费·从我做起”宣传横幅上签名表态。 宜昌还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在农村居民集中点建设微动力处理设施;倡导绿色出行,在全省率先建成BRT快速公交系统;鼓励社会参与,“三峡蚁工”环保志愿者每天在长江边捡半小时垃圾;普及生态教育,推出全国首套生态公民教育校本教材,设立全国首个“生态市民日”…… 让长江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让更多市民享受绿色福利,宜昌仍在努力! 来源|宜昌发布、三峡日报 记者|杨婧 编辑|婷婷 编审|水仙 关键字 : 宜昌长江江段
  • 《长江江豚保护进展国际研讨会在水生所召开》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12-03
    • 11月24至26日,“长江江豚保护进展及启示国际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召开。会议得到了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简称长江办)以及国家自然资源部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简称保护地司)的大力支持。来自美国、英国、新西兰、荷兰、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的多位鲸类专家,行业主管部门,长江江豚保护区、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以及部分非政府组织的共80位代表参会。长江办副主任赵依民、保护地司专员武明录、水生所副所长(主持工作)殷战等出席会议并致辞。   赵依民副主任表示,长江里已经消失的水生生物有很多,我们不能再失去长江江豚。我们今天做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让长江江豚不再重蹈白鱀豚的覆辙。武明录专员表示,长江需要休养生息,全国人大正在制定《长江保护法》,长江马上也要实施10年的禁渔期。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将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加大对江豚保护区的建设力度。统一规划长江江豚保护区,合理划定保护区的功能区,加强硬件建设,提高管理能力,扩大保护成果,尽快使江豚摆脱濒危状态。   在三天的研讨中,与会代表听取了我国长江江豚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以及人工饲养繁殖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报告,深入分析了长江江豚保护仍然面临的问题与威胁,为长江江豚的进一步有效保护提供了新的建议。特别是就如何确定长江江豚迁地保护种群的数量及种群规模,如何有效开展迁地保护种群的遗传管理,降低传染性疾病风险,如何有效量化排序自然保护种群的风险和威胁等进行了深入研讨。会议还对迁地保护种群的自然放归策略、步骤和技术进行了讨论,并通过模型预测和讨论,对长江江豚的近期、中期以及长期保护目标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同时尝试以长江江豚保护行动计划为范例,为世界其他受威胁小型鲸类动物的保护提供指导和建议。   会议期间,还举办了小型媒体发布会。美国海洋与大气管理局的Barbara Taylor博士和水生所王丁研究员作为本次会议的主席和副主席,就本次会议的进展、意义和主要内容向与会记者作了介绍。   王丁研究员表示,中国在长江江豚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以及人工饲养繁殖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使长江江豚种群数量迅速下降的趋势得到了遏制。但是,长江江豚极度濒危的现状没有改变,保护依然任重道远。此次会议为进一步优化长江江豚的保护策略提供了重要帮助。   Barbara Taylor博士表示,中国在长江江豚保护方面取得的成绩令人振奋,中国构建了全方位的长江江豚保护策略,形成了政府行业部门主导、科研单位支持、全民参与的完整保护体系,为其他濒危小型鲸类动物的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参考和模板。   会前,与会国外专家到湖北石首天鹅洲故道、湖北监利何王庙/湖南集成故道以及洪湖新螺段三个长江江豚保护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参观了水生所白鱀豚馆,对中国长江江豚的迁地保护工作和人工饲养繁殖研究有了更加直观全面的了解。   本次会议是2018年11月继在德国召开的“鲸类动物迁地保护方案研讨会”(Ex Situ Options for Cetacean Conservation (ESOCC))的延伸,由水生所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共同发起,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美国海洋哺乳动物基金会(NMMF)以及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WBCF)等为此次会议提供了大力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