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秒脉冲星J0437–4715的视差距离高精度测量研究获得极优参考点》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 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8-07-30
  •         遥远的星系中央的致密射电辐射,不仅可以示踪超大质量黑洞的存在,也可以用来作为天空平面稳定参考点,测量其附近脉冲星的距离。利用这种相对位置测量方法,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射电望远镜组成的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简称VLBI)网观测可以精确测量银河系之内脉冲星位置的周期性变化,即周年视差,进而解算出视差距离。

      近期,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射电天文研究组博士生李志玄、瑞典Onsala天文台研究员杨军和上海天文台研究员安涛等人在距毫秒脉冲星J0437–4715的一个角分之内的天区中发现了两颗银河系之外的致密射电源,可用作极优的参考点精确测量此脉冲星距离,该工作发表于英国《皇家天文学报》。

      此发现不仅极其幸运(约千分之一的概率),而且有助于团队后续VLBI观测中成倍提高其距离测量精确度,达到误差约1光年(约为其距离的0.2%)的极高测量水平。同时,由于此毫秒脉冲星是已知计时观测最稳定的脉冲星之一,通过VLBI视差距离和到达时间观测测量得到的动力学距离比较,还可探讨牛顿引力常数G的时间稳定性对脉冲星双星系统的微弱影响,给出G的变化率的更高精度的上限。

      这项研究也是云南天文台40米射电望远镜首次与澳大利亚VLBI网(简称LBA)联合天文VLBI观测的结果。在此项研究中,云南天文台射电望远镜独一无二地提供了大量基线长度在6000千米以上的高灵敏度数据,扮演了关键角色。

      文末附图中的左右两侧的小图分别展示了这两颗射电源R1和R2的VLBI观测图像。在天空平面上,二者距脉冲星J0437–4715为13角秒和45角秒。由于两者VLBI结构致密,多频观测的射电流量密度差别较小,为光学厚的射电谱,并且流量长期稳定,因此二者只能是河外星系中央的致密射电核。鉴于这三颗射电源彼此极其接近,可用一套VLBI观测系统,在较高的观测频率上,对三颗源开展同时观测。在后续的数据处理中,通过作差法,以最亮的脉冲星作为校准源可极其干净地剔除数据中各种系统误差,精确测量相对位置。在不久的将来,若利用观测带宽(大于等于4GHz)的VLBI观测,相对位置测量精度有望突破当前约十万分之一角秒的观测极限。

相关报告
  • 《云南天文台发现引力波能触发脉冲星磁层的能量释放》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03-30
    • 近期,国际天体物理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李惠泉和王建成的研究成果:脉冲星的磁层在引力波穿过时,可能会释放大量能量。当引力波源非常靠近脉冲星时(例如0.01秒差距),磁层的能量释放率可达到脉冲星的射电光度,并在比较极端的条件下,能达到快速射电暴的光度。这项研究首次探讨引力波对致密天体磁层的影响,为寻找引力波的观测效应提供新途径。   致密天体的磁层是天体周围充盈着等离子体的磁场结构,基本上满足无力条件,即电场和磁场垂直,表现出丰富的物理现象。例如,它能提取致密天体的旋转能量,用于加速高能粒子,产生辐射。研究人员详细分析了磁层被引力波形变时的几何结构变化,发现磁层背景时空扰动时,导致无力条件被打破,迫使磁层调整磁结构,出现平行于磁场方向的电场,带电粒子将被加速。在此过程中,存储于磁层中的能量通过粒子加速和辐射等被释放出来,磁层的能量释放依赖于引力波的强度。   由于磁层结构和能量释放过程的复杂性,研究人员正在对其展开深入的研究,以期获得新发现。   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天体结构与演化重点实验室等的资助。
  • 《中国科学院(CAS)阿秒X射线脉冲产生机制研究获进展》

    • 编译者:张宇
    • 发布时间:2025-06-24
    • 阿秒光源作为研究量子系统亚飞秒尺度电子动力学的关键工具,面临实现高强度孤立X射线脉冲的挑战。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XFEL)能够产生超短超强的激光脉冲,是基于电子直线加速器的先进光源。增强型自放大自发辐射是FEL中产生超短脉冲的主流方法,该方法通过增强电子束的局部峰值流强来产生阿秒量级的超快X射线。为实现阿秒X射线与外部泵浦激光精确同步,理想方案是采用超快激光对电子束进行调制,但这一方案的主要问题是调制激光会在主峰旁边产生多个小峰,严重降低阿秒脉冲的信噪比。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冯超团队联合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副研究员黄志远团队,提出利用气压梯度空芯光纤良好的宽谱传输能力与可调控的色散/非线性特性,将多周期中红外激光压缩至亚周期尺度,并利用该亚周期激光调制电子束来获得孤立的电流尖峰,且在波荡器中实现高信噪比孤立阿秒FEL脉冲的产生。同时,该亚周期激光与阿秒FEL自然同步,为阿秒泵浦-探测提供理想的工具。 研究发现,气压梯度空芯光纤核心优势在于通过精确选择气体介质与优化气压梯度,可实现非线性与色散特性的灵活调控。基于孤子自压缩效应,激光脉冲在波导反常色散与自相位调制的协同作用下可实现高效压缩。模拟结果表明,采用气压梯度空芯光纤可将中心波长4μm、脉冲能量640μJ、脉冲长度40fs的输入脉冲压缩至5.7fs(约0.4个光周期)。 同时,研究显示,气压梯度空芯光纤产生的亚周期激光与FEL中电子束发生相互作用,使电子束产生近乎单周期的能量调制,进而产生单尖峰的电流调制。进一步,该电子束被传输到FEL放大器中,最终辐射输出高强度、高信噪比的孤立X射线脉冲,其中心波长为1nm,脉宽约580as,峰值功率达30GW。这种高强度超短脉冲可为价电子动力学探测、光电发射延迟测量以及量子隧穿时间表征等前沿科学研究提供新工具。 该研究实现了空芯光纤产生的超强亚周期脉冲与阿秒FEL脉冲自然的时间同步性,可基于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大科学装置构建高精度红外激光泵浦-阿秒X射线探测实验平台,并有望应用于超快科学领域。 近期,相关研究成果以Isolated attosecond free-electron laser based on a sub-cycle driver from hollow capillary fibers为题,发表在《超快科学》(Ultrafast Science)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的支持。(DOI:10.34133/ultrafastscience.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