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天文台发现引力波能触发脉冲星磁层的能量释放》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 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03-30
  • 近期,国际天体物理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李惠泉和王建成的研究成果:脉冲星的磁层在引力波穿过时,可能会释放大量能量。当引力波源非常靠近脉冲星时(例如0.01秒差距),磁层的能量释放率可达到脉冲星的射电光度,并在比较极端的条件下,能达到快速射电暴的光度。这项研究首次探讨引力波对致密天体磁层的影响,为寻找引力波的观测效应提供新途径。

      致密天体的磁层是天体周围充盈着等离子体的磁场结构,基本上满足无力条件,即电场和磁场垂直,表现出丰富的物理现象。例如,它能提取致密天体的旋转能量,用于加速高能粒子,产生辐射。研究人员详细分析了磁层被引力波形变时的几何结构变化,发现磁层背景时空扰动时,导致无力条件被打破,迫使磁层调整磁结构,出现平行于磁场方向的电场,带电粒子将被加速。在此过程中,存储于磁层中的能量通过粒子加速和辐射等被释放出来,磁层的能量释放依赖于引力波的强度。

      由于磁层结构和能量释放过程的复杂性,研究人员正在对其展开深入的研究,以期获得新发现。

      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天体结构与演化重点实验室等的资助。

相关报告
  • 《云南天文台发现第2例孪生日冕物质抛射现象》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01-10
    • 过去,通常认为一次太阳色球喷流往往最多只能发现一个日冕物质抛射(CME)与之相对应。但最近,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日冕观测和选址技术组苗玉虎在研究一个太阳爆裂喷流(blowout jet)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不合常规”的现象——“喷流-双CME”事件。该发现将发表在近期出版的国际天文学杂志《天体物理学杂志》上。   在苗玉虎观测到的这个爆裂喷流爆发的过程中,除了在它的前端观测到了一个明显的极紫外波动现象(EUV wave),还从空间卫星的日冕立体观测中发现该爆裂喷流同时伴随着一对孪生日冕物质抛射(CME):一个喷射状日冕物质抛射(jet-like CME)成分和一个泡状日冕物质抛射(bubble-like CME)成分。   本次发现的“喷流-双CME”事件是该研究团队发现的第2例此类型事件,已引起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审稿人认为“该事件被很好地观测,而且很有趣,将有助于改进喷流的爆发模型”。   此前该团队成员申远灯曾首次报道了喷流-双CME事件的存在(Shen et.al. 2012,ApJ,745,164),并给出了一种合理的爆发机制以及爆发模型。云南天文台发现的这两个喷流-双CME事件将为全面理解太阳喷流与日冕磁场重构关系、完善喷流模型提供新的思路和线索。
  • 《云南天文台伽玛暴偏振研究获进展》

    • 来源专题:空间引力波探测领域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20-12-02
    • 近期,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博士研究生程康法和副研究员赵晓红等人的一项研究成果。该项研究给出了大尺度衰减磁场环境下伽玛暴同步辐射的偏振特性,并发现在大尺度的环形磁场模型下,偏轴观测的伽玛暴理论上都会在单脉冲内发生偏振面旋转九十度的现象。伽玛暴辐射区的磁场结构和伽玛暴的辐射机制目前仍然不清楚。偏振可以作为伽玛暴辐射机制和辐射区磁场结构的重要探针,不同的偏振特性(包括偏振度,以及偏振度和偏振角的演化特征)往往预示着不同的辐射机制及不同的磁场结构。目前,伽玛暴辐射区的磁场通常认为有两种可能的结构,一种是小尺度随机磁场,这种磁场通常认为是由等离子体中的一些不稳定性将激波面内的种子磁场放大后产生;另一种是大尺度的衰减磁场,这种磁场一般认为起源于伽玛暴的中心天体,随着喷流物质被抛射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