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报道可调谐多色X射线闪烁有机-无机杂化稀土卤化物玻璃》

  • 来源专题:关键原材料知识服务平台
  • 编译者: 费鹏飞
  • 发布时间:2025-05-23
  • 4月1日,中山大学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发表题为“Organic-inorganic hybrid rare earth halide glasses for tunable multicolor X-ray scintillation”的论文,报道了可调多色X射线闪烁有机-无机杂化稀土卤化物玻璃的研究。 

    稀土基全无机玻璃陶瓷在光电子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可在低温下制备的有机-无机杂化稀土卤化物玻璃的研究仍处于空白阶段。研究人员首次报道了一种新型非晶态有机-无机杂化稀土基卤化物发光玻璃 Bzmim3LnCl6(Bzmim

    = 1-苄基-3-甲基咪唑;Ln3+ = Tb3+、Eu3+),并实现了可调谐多色光致发光发射。通过调控Bzmim3LnCl6 玻璃中 Tb3+/Eu3+ 的比例,成功诱导出 X 射线照射下从绿色到红色的可控辐射发光特性。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非晶态有机-无机杂化稀土玻璃对 X 射线剂量变化表现出显著敏感性,表明其在 被动彩色可视化辐射探测 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此外,Bzmim3LnCl6 玻璃在 480-800 nm 波长范围内展现出优异的光透射率(>85%),从而实现了X 射线成像的卓越空间分辨率(>25 lp mm–1)。这些发现不仅为杂化稀土基卤化物玻璃的设计与开发提供了范例,还在检测、传感、照明和显示技术中展现出巨大潜力。

  • 原文来源: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504658
相关报告
  • 《欧阳晓平院士等:用于X射线探测的金属卤化物钙钛矿闪烁体研究进展》

    • 来源专题:关键矿产与绿色冶金
    • 编译者:欧冬智
    • 发布时间:2025-07-04
    • X射线检测技术在医疗影像和工业无损检测中至关重要。传统闪烁体材料如CsI:Tl和GOS存在吸湿性、响应慢、成本高等瓶颈。金属卤化物钙钛矿(MHPs)因其高原子序数和近100%的发光效率,成为新一代高性能闪烁体的研究焦点。然而,提升其光产额、响应速度及稳定性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钙钛矿材料在X射线中的应用始于2002年,通过混合有机-无机钙钛矿(C?H??NH?)?PbI?的推出,并在2016年发现了一种光产率高达120,000Ph -MeV?1的MHP材料,为基于闪烁的辐射检测效率设定了新基准。此后,研究人员通过成分调整和结构工程优化MHP特性,提高了各种模态的检测性能。这些材料在医学成像、安全系统和工业检测方面的实际应用变得更加可行。本文亮点包括:提高MHP闪烁体光产率的策略,如优化结晶度、构建约束效应以减少非辐射重组途径、利用自捕获激子(STE)发射抑制自吸收、用发射中心掺杂以及构建能量转移(ET)通道。阐明了响应时间调制在闪烁体中的关键作用及其对响应动力学和探测系统整体有效性的影响,并详细说明了如何调整衰减时间调制以满足各种应用的需求。介绍了高分辨X射线探测的创新工程技术发展,如堆叠成像的构建、波导效应、手性圆偏振发光(CPL)和透明度的提高。探讨了MHP闪烁体面临的挑战,并为其未来发展和应用提供了有洞察力的观点。MHP闪烁体的机理包括三个关键过程:X射线通过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散射等机制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大量次级电子-空穴对;电荷载流子在纳米至皮秒时间尺度内迁移,可能被晶格缺陷捕获或自陷于畸变晶格中,导致非辐射损失;最终,存储能量通过激子复合、STE发射、TADF发射和长余辉发光四种机制释放。这些机制共同决定了闪烁体的光产额、响应速度及余辉特性,为高分辨率X射线成像与辐射探测提供了材料设计理论基础。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报道基于稀土分子的三重态激子介导闪烁体》

    • 来源专题:关键原材料知识服务平台
    • 编译者:费鹏飞
    • 发布时间:2025-06-23
    • 6月4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Matter》上发表题为“Triplet exciton-mediated rare-earth-based molecular scintillators”的论文,报道了基于稀土分子的三重态激子介导闪烁体。 开发高性能闪烁体长期受限于X射线吸收率低、三重态激子利用效率不足等难题。刘等研究团队在《自然-光子学》提出的镧系元素辅助三重态激子循环策略,为设计高效稀土有机闪烁体提供了新思路,并推动了该材料在高分辨放射成像与X射线介导光动力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