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艾滋病高流行地区病毒感染者中结核病治疗延迟的相关因素》

  • 来源专题:结核病防治
  • 编译者: 张玢
  • 发布时间:2018-04-17
  • 背景

    在全球范围内,大约11%的结核病(TB)病例发生在艾滋病病毒感染者(PLHIV)中,并且这是该人群的主要死因。降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PLHIV)中结核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一个重要步骤是减少症状发作到治疗的时间。因此需要了解与治疗延误相关的因素。

    方法

    利用巴西里约热内卢Oswaldo Cruz基金会在国家传染病研究所诊断为结核病患者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中的数据,我们进行了生存分析,以确定与患者和医疗保健治疗延迟相关的因素。在我们的分析中,包括了合并感染结核病和艾滋病病毒的患者(n = 201)。患者在结核治疗过程中接受了随访,并在基线访问时收集了有关症状持续时间、社会人口统计学和临床??特征的信息。

    结果

    从初始症状发作到结核病治疗处方(总延误)的中位时间为82天。从症状发作到INI诊所首次就诊(患者延误),中位数为51天。从第一次访问到开始治疗(保健延误),中位数为16天。文盲与更大的患者延误相关(危险比= 2.25,95%置信水平1.29-3.94)。曾经发生结核病(危险比 = 0.53,95%置信水平0.37-0.74)和已婚(危险比= 0.71,95%置信水平0.54-0.94)与患者延迟呈负相关。与高病毒载量(危险比= 0.37,95%置信水平0.24-0.54)和体重减轻大于10%(危险比= 0.54,95%置信水平0.37-0.8)相比,文盲与更大的医疗保健延迟(危险比= 2.83,95%置信水平1.25-5.47) 呈负相关。

    结论

    这项研究强调存在导致艾滋病和结核病合并感染患者延误治疗结核风险增加的因素。这些因素可通过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进行评估,这些干预措施可改善治疗结果,并通过减少感染期限降低巴西结核病的发病率。

相关报告
  • 《艾滋病毒感染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都与较低的骨矿物质密度降低有关》

    • 来源专题:重大新药创制—内分泌代谢
    • 编译者:李永洁2
    • 发布时间:2017-06-28
    • 艾滋病毒感染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都与较低的骨矿物质密度(BMD)和骨折风险增加有关。因为ART和未处理的HIV对BMD损失的相对贡献不清楚,因此量化ART对骨骼的影响是重要的。我们比较了早期ART起始(CD4> 500细胞/μL)与延迟ART对开始骨矿物密度子研究中BMD变化的影响,一项随机试验评估了直接ART启动与延迟ART(对CD4 <350细胞)的影响/μL)。通过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XA)在腰椎和髋部每年测量BMD。使用纵向混合模型和线性回归估计治疗分配(意向治疗分析)的BMD百分比变化。基线和随访的DXA扫描可用于399名(195名直接,204名推迟)参与者(中位年龄32岁,80%非白人,26%女性,中位CD4计数642细胞/μL)。 ART(最常见的包括替诺福韦和依法韦仑)分别用于直接和延期的ART组的95%和18%的随访。通过2.2年的平均随访,直接ART导致BMD下降比延迟ART在髋部(-2.5%对-1.0%;差异-1.5%,95%置信区间[CI] -2.2至-0.8,p < 0.001)和脊柱(-1.9%对-0.4%;差异-1.6%,95%CI -2.2至-1.0,p <0.001)。 ART的第一年,BMD下降幅度最大。在立即ART组,脊柱BMD在第1年后稳定,而髋关节BMD在2年内逐渐下降。第1年后,BMD变化在直接和延期组相似。没有临床,艾滋病毒相关或ART特征预测任一组中更大的BMD损失。所有艾滋病毒治疗指南现在都建议艾滋病病毒诊断开始,因为临床结果严重的风险降低。需要更好地了解观察到的BMD减少的长期后果。临床试验注册:NCT00867048。
  • 《奈韦拉平或依法韦仑对结核病与HIV双重感染患者的治疗研究:治疗剂量和病毒学失败之间的关系》

    • 来源专题:结核病防治
    • 编译者:李阳
    • 发布时间:2014-12-17
    • 来自巴西、法国和莫桑比克的研究人员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探讨了奈韦拉平和依法韦仑对结核病患者的治疗剂量、病毒学疗效及患者耐受情况,其相关成果于2014年9月18日发表在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上。 526名受试者被随机分为奈韦拉平和依法韦仑治疗组,其中前者包括的256名患者接受每日两次200毫克奈韦拉平的治疗方案,后者包括的270名患者接受每日一次600毫克依非韦伦的治疗方案,且在两组方案中均加入了两个核苷类似物。分别在抗结核治疗期间及结核治疗停药后的两个时间段内,于奈韦拉平或依法韦伦给药12小时后抽取患者的血液样本。从中挑选出62名患者,在治疗第一个月的每周均要采集其服药12小时后的血样。另外挑选出16名患者进行奈韦拉平的广泛药代动力学研究。此外,还分别比较了两种药物的实际血药浓度和参考浓度范围(奈韦拉平为3000-8000ng/mL,依法韦仑为1000-4000ng/mL)。 试验结果显示接受抗结核治疗与未接受抗结核治疗患者之间第一周末期的奈韦拉平血药浓度没有差异,且之后均有所下降;稳定状态下第12周的奈韦拉平浓度为4111ng/mL,第48周的奈韦拉平浓度为6095ng/mL,且二者差异显著(p<0,0001);奈韦拉平血药浓度<3000ng/ml是造成病毒学失败的一个危险因素。此外,研究还发现接受抗结核治疗患者的依非韦伦血药浓度要显著高于未接受抗结核治疗的患者(分别为2700ng/mL和2450ng/mL,p<0,0001)。 结果表明,在抗结核治疗头两周内未给予奈韦拉平能够防止治疗初期的低浓度问题,但不能预防病毒学失败的风险。 此次试验结果与WHO推荐的在利福平抗结核治疗基础上接受每日一次依法韦仑600毫克治疗方案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