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启动储气库技术标准体系建设》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9-12-12
  • 12月10日,储气库技术标准委员会在重庆成立,负责我国储气库选址、建设、运营等领域的行业标准研究、制定、管理工作,计划用5年时间,建成适合我国实际的储气库技术标准体系。

    我国启动储气库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消化和吸收国内外储气库建设和运营的研究成果、实践经验,规范、指导各企业高质量建设储气库,正当其时。

    去年9月,中国石油组织完成了“储气库项目设计、建设与管理技术标准汇编”,填补了国内储气库建设和管理规范的空白,奠定了我国储气库技术标准体系的基础。之后,中国石油立项研究“储气库技术标准体系”,基本确定了储气库技术标准体系的编制原则、思路和关键内容,又征求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及相关单位的意见,形成了储气库技术标准体系的顶层设计,组建了储气库技术标准委员会,明确了近期的重要工作事项。

    从顶层设计看,储气库技术标准体系包括选址与方案论证、工程设计、建设施工、生产运营、废弃处置5个专业方向,目前设计了53个标准。2020年将先开始储气库术语、储气库选址评价推荐做法、气藏型储气库容参数设计方法、盐穴型储气库地面工程设计规范等15个标准的研究工作。

    储气库技术标准委员会成立是储气库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储气库技术标准委员会主任委员汤林表示,当前要尽快建立成员单位之间的协调联络、交流研讨等工作机制,进一步优化完善顶层设计,并落实相应的责任单位、责任人,推进储气库技术标准体系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

相关报告
  • 《我国首个储气库交易产品上线启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10-17
    •  中国能源报-中国能源网 | 10月14日,国内首个上线交易的储气库产品——港华金坛储气库调峰气上线仪式在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启动。预计11月上旬正式开展线上交易。   国家能源局华东监管局副局长郑逸萌在启动仪式上表示,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与港华国贸(香港中华煤气旗下港华国际能源贸易有限公司——编者注)以金坛储气库调峰气上线交易为突破口,推动储气设施调峰气市场化改革,属于储气设施市场化推进的“破冰之旅”。港华金坛储气库的上线交易有助于丰富市场供应主体,加快形成“X+1+X”的格局,也是对国家天然气市场化改革的积极响应,具有鲜明的探索和示范意义。   “冬供”来临“储气调峰”将再受考验   近两年,虽然在国家有关部门大力号召下,国内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在加快推进,但天然气产业快速发展仍面临基础设施能力不足、互联互通不够、资源对外依存度过高及储气设施能力不足等问题。特别储气调峰能力建设滞后成明显制约短板。   目前,国内储气库主要由国有大型石油石化企业建设、经营和运行,储气库经营主体比较单一,且长期以来储气库调峰气一直与管道气捆绑销售,未能单独定价,一直缺乏相应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导致储气库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储气库的投资和建设进度。   根据国际普遍经验,当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达到30%时,储气库的工作气量即需要达到消费量的12%以上,才能保证安全平稳供气。   相关数据显示,国内储气库工作气量仅占整个天然气消费量不到5%,与之相对应,2018年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已超过45%。   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储气库建设仍然处于初级阶段。随着一年一度冬季保供的临近,我国天然气区域储气调峰能力将再受考验。   首个下游储气库项目保障能力正显   港华金坛储气库项目于2018年10月底正式投产,由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与中盐金坛盐化有限责任公司合作投资和建设。   作为我国首个由城市燃气企业运营的大型地下盐穴储气库及商业储气项目,以及我国第26座建成投产的大型地下储气库,该储气库项目进一步丰富了国内天然气上游供应主体,对于提高区域储气调峰能力,稳定市场供应、保障民生用气均将发挥重要作用。   相关资料显示,该储气库项目一期计划共建设10口井,2023年全部建成达产,建成后总储气量将达到4.6亿立方米,其中有效工作气量约2.6亿立方米,最大供气能力为500万立方米/日。   截至目前,项目一期已有4口井建成投产。今年冬供期间,该项目将预计具备储气能力1.6亿立方米,对外供气能力可达到6000万-7000万立方米。项目二期前期工作也在同步推进中,计划将再增加约15口井,于2023-2026年分期投入运营,达产后总储量将形成11亿立方米储气能力、工作气量达到6.6亿立方米。   据介绍,在2018年的冬季保供中,港华金坛储气库通过内部互联互通,向金坛港华、宜兴港华、常州港华等公司供气,有效缓解了周边城市冬季供气紧张的局面。   “除了内部互联互通外,港华燃气还正加紧研究区域性管网互联互通,与苏州、无锡、常州等长三角地区形成联动,并依托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探索多种经营模式,开展进口LNG等业务,更好地运作港华金坛储气库,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港华集团高级副总裁朱健颖表示。   据中石油西气东输管道公司副总经理李锴介绍,作为国家能源局安排的年度天然气管道互联互通重点工程之一,港华储气库与中石油西气东输管道公司金坛分输站互联互通改造工程即将在年内投产,将进一步加强港华储气库与主干管网联通,提高西气东输管网冬季保供能力。   启动上线交易破解储气困局   “自2009年起,港华燃气着手深入探讨长三角地区冬季调峰的解决方案。多元化的能源商品通过平台交易是公平市场营运大势所趋,港华储气库调峰气产品在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平台上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行政总裁、港华燃气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陈永坚表示。   “港华储气库调峰气上线交易是一次大胆的探索和创新,可为其他储气库经营单位尤其是国有大型石油石化企业提供有效借鉴。” 中石油天然气销售东部公司副总经理王多宏在仪式上亦表示。   据介绍,在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平台,港华储气库产品初期将面向江苏省内用户,通过挂牌、竞价和招标这三种模式进行交易,未来逐步延伸至全国。其主要交易产品包括储气库调峰气和储气库库容两种,今年将首先推出储气库调峰气产品。   未来,通过两种产品的灵活组合,可设计出多样化的产品,并结合港华储气库拟将推出的库容租赁服务等探索多元化发展路线,一方面可有助于提高储气库利用效率,为各市场主体履行储气责任提供更好的储气服务;另一方面将助力国家油气体制改革,以及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破解国内储气困局。
  • 《我国储气库建设实现原创技术突破》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3-15
    • 3月15日,随着一座座储气库供气阀门陆续关闭,今年的供暖季平稳度过。 这当中,我国天然气储气库建设的技术突破功不可没。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首席专家郑得文介绍,地下储气库是天然气上、中、下游产业产供储销体系中的关键一环,其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国计民生的“饭碗”作用至关重要。 2017年,我国北方部分地区一度出现天然气供应紧张的局面,暴露出我国在天然气生产、供应、储备、销售等环节存在一些不足。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加强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的重要指示。随后,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储气设施建设和完善储气调峰辅助服务市场机制的意见》,要求供气企业有不低于合同年销售量10%的储气能力。 “天然气大发展势头强劲,储气能力不足仍是制约我国天然气业务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郑得文说。 同时,复杂的地质条件让我国储气库建设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国外储气库经过百余年发展,类型多样、体系完备,为国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郑得文说,但国外以浅层简单构造、中高渗储层为主的储气库建设与运行技术,难以解决中国复杂深层储气库建库的关键难题。 由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马新华教授领衔的团队,向这一难题发起攻关。面对中国复杂断块、中低渗近枯竭气藏建库的世界级难题,经过近30年科技攻关,该团队形成了四大特色建库配套综合技术。一是创新形成了复杂断块气藏储气库动态密封、高速注采渗流等建库关键理论与方法,创造了埋藏最深、运行压力最高、井底压差最大等建库世界纪录。二是枯竭气藏储气库超低压地层钻井堵漏、交变载荷防裂隙固井、交变工况注采管柱设计等技术基本成熟,支撑了国内气藏储气库的大规模建设。三是研制高压大排量往复式注气压缩机组,打破进口垄断。四是建立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控体系,研制井下泄漏检测、注采管柱氦气密封检测等安全检测装备,性能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 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一批技术、装备、产品与软件,支撑建成了中国石油24座储气库。 郑得文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国确定了加快地下储库建设的总体规划,根据需求中石油新建储气库调峰能力逾百亿方,也就是说,要用5年时间完成前20年新建调峰能力总和,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中国石油地下储气库技术攻关向新的建库需求与“卡脖子”技术开展新一轮攻关,针对一系列科学、技术、工程等问题,设置了“复杂储气库地质密封性评价与库容高效利用技术研究”等6项共性研究课题和“复杂断块高质量储气建设”等5项示范工程,勠力实现储气库建设技术攻关新突破。 中国石油地下储气库技术攻关团队牵头申报“国家能源地下储气库研发中心”的工作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据介绍,国家能源地下储气库研发中心批准成立后,将着力打造我国储气库原创技术研发策源地,在保障国内天然气安全平稳供应、以科技支撑快速推进公司储气能力建设、解决公司复杂储气库重大生产难题以及实现资源整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并将为实现国家‘2025年全国集约储气能力达550—600亿方,2030年达到600—700亿方,2035年达到700—800亿方’的目标作出重要贡献。”郑得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