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试基地发挥风云四号在强对流预报中作用》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发布时间:2017-11-06
  • 近日,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中试基地工程师何静牵头的项目“基于FY-4卫星闪电仪观测资料研究其在华北地区与地基雷达反射率的对应关系及其数值模式同化应用”入选“2017年度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启动支持计划创新支持子项目”。

      该项目是对“风云四号”气象卫星闪电仪观测数据和地基雷达观测数据定量关系进行研究,并将研究结果与数值模式开展同化分析,使“风云四号”闪电成像仪观测数据在提高北京强对流预报性能和应对突发灾害事件能力中效益最大化。

      2015年6月到2016年6月,何静在美国环境预报中心(NCEP)进行访问交流时,开展了闪电观测和雷达反射率的比较研究。“研究发现,利用闪电和雷达反射率关系,在雷达观测缺失区域将闪电观测转化为雷达反射率,结合雷达观测可得区域反射率观测,全面监测对流天气系统发生发展。此外,以同化雷达反射率的方式进行闪电的数值模式同化,改善数值模式在雷达观测缺失区域对流系统预报,可以有效提高强对流预报性能。”何静说。

      回国后,何静在前期研究成果基础上,开展“风云四号”闪电仪观测资料在华北地区与地基雷达反射率对应关系研究。目前,已对“风云四号”闪电仪观测资料做了基本数据质量检测工作。下一步将收集至少3个月的“风云四号”闪电仪观测数据,对数据做基本质量控制,初步建立“风云四号”闪电仪观测资料与雷达反射率在华北地区的经验关系,基于北京气象局业务数值模式系统RMAPS-STv1.0开始相关个例同化分析工作。

相关报告
  • 《风云四号监测到印度地表高温有所减弱_中国气象局》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APC
    • 发布时间:2019-06-17
    • 风云四号监测到印度地表高温有所减弱.来源: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发布时间:2019年06月15日17:56 分享到:   据相关媒体报道,近日印度遭遇极端高温天气,多地气温创下历史新高,导致多人死亡。   利用FY-4A/AGRI数据持续监测印度地表高温情况。根据2019年6月11日15:00(北京时)地表高温监测结果显示(图1),印度中部出现大范围地表高温区域,局部地表温度超过65℃。   2019年6月15日15:00(北京时)地表高温监测结果显示(图2),受阿拉伯海气旋风暴“瓦尤”外围云系带来的风雨影响,印度西部地表高温有所减弱,印度中部仍存在一定范围地表高温。   我们将进一步关注印度高温情况。 FY-4A/AGRI气象卫星印度地表高温监测图 2019年6月11日15: 00 (
  •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成功 中国科学院发挥重要作用》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ie
    • 发布时间:2020-07-27
    • 7月23日12时41分,搭载着“天问一号”探测器的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火箭飞行约2167秒后,探测器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按计划,“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升空后,将进入地火转移轨道,开始为期近7个月的奔火之旅。 在“天问一号”任务中,中国科学院继续牵头论证提出了任务科学目标与有效载荷配置方案,继续承担了地面应用系统、有效载荷分系统、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测轨分系统和多项工程关键重要产品的研制任务,后续还将与国家航天局联合组织开展科学数据应用研究。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上海天文台、云南天文台、新疆天文台、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光电技术研究所、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等13家单位,作为主要研制单位参与了“天问一号”相关任务研制,突破了地火远距离大数据量数传,高精度、低时延、多目标干涉测量及定轨预报,关键有效载荷研制和数据处理技术,特种航天材料研制等多项关键技术,为“天问一号”发射任务圆满成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任务)于2016年经国务院批复实施。该任务是我国首次自主实施火星探测,将向火星轨道发射一颗由环绕器和着陆巡视器组成的探测器,着陆巡视器由进入舱和巡视器(火星车)组成,开展环绕和巡视探测。共配置13台有效载荷和2台载荷数据处理器。 环绕探测着眼于开展火星全球性、整体性和综合性的详查探测,建立火星总体性和全局性的科学认知。配置7台有效载荷,包括中分辨率相机、高分辨率相机、环绕器次表层探测雷达、火星矿物光谱分析仪、火星磁强计、火星离子与中性粒子分析仪、火星能量粒子分析仪。巡视探测专注于火星表面重点地区的高精度、高分辨的精细探测和就位分析。火星车上配置6台有效载荷,包括多光谱相机、地形相机、火星车次表层探测雷达、火星表面成分探测仪、火星表面磁场探测仪、火星气象测量仪。通过环绕器与巡视器的独立探测和天地协同探测,实现对火星的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质成分、水冰、大气电离层、磁场等的科学探测,并开展相关研究。 通过探月工程嫦娥一号、二号、三号、四号任务的成功实施,中国科学院已在月球与深空探测数据接收处理、VLBI、轻小型化科学载荷研制、关键航天材料等领域培养和组建了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经验丰富、适应国际月球与深空探测发展趋势的工程管理、技术开发人才队伍。同时,在国内迅速崛起的行星科学等新兴研究领域,中国科学院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中青年科学家,有望在火星生命信息、火星内部局部构造、火星磁场及其形成与演化、火星地质特征和演化历史等研究领域取得一系列原创科学成果。 来源:中国科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