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成功 中国科学院发挥重要作用》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zhoujie
  • 发布时间:2020-07-27
  • 7月23日12时41分,搭载着“天问一号”探测器的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火箭飞行约2167秒后,探测器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按计划,“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升空后,将进入地火转移轨道,开始为期近7个月的奔火之旅。

    在“天问一号”任务中,中国科学院继续牵头论证提出了任务科学目标与有效载荷配置方案,继续承担了地面应用系统、有效载荷分系统、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测轨分系统和多项工程关键重要产品的研制任务,后续还将与国家航天局联合组织开展科学数据应用研究。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上海天文台、云南天文台、新疆天文台、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光电技术研究所、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等13家单位,作为主要研制单位参与了“天问一号”相关任务研制,突破了地火远距离大数据量数传,高精度、低时延、多目标干涉测量及定轨预报,关键有效载荷研制和数据处理技术,特种航天材料研制等多项关键技术,为“天问一号”发射任务圆满成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任务)于2016年经国务院批复实施。该任务是我国首次自主实施火星探测,将向火星轨道发射一颗由环绕器和着陆巡视器组成的探测器,着陆巡视器由进入舱和巡视器(火星车)组成,开展环绕和巡视探测。共配置13台有效载荷和2台载荷数据处理器。

    环绕探测着眼于开展火星全球性、整体性和综合性的详查探测,建立火星总体性和全局性的科学认知。配置7台有效载荷,包括中分辨率相机、高分辨率相机、环绕器次表层探测雷达、火星矿物光谱分析仪、火星磁强计、火星离子与中性粒子分析仪、火星能量粒子分析仪。巡视探测专注于火星表面重点地区的高精度、高分辨的精细探测和就位分析。火星车上配置6台有效载荷,包括多光谱相机、地形相机、火星车次表层探测雷达、火星表面成分探测仪、火星表面磁场探测仪、火星气象测量仪。通过环绕器与巡视器的独立探测和天地协同探测,实现对火星的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质成分、水冰、大气电离层、磁场等的科学探测,并开展相关研究。

    通过探月工程嫦娥一号、二号、三号、四号任务的成功实施,中国科学院已在月球与深空探测数据接收处理、VLBI、轻小型化科学载荷研制、关键航天材料等领域培养和组建了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经验丰富、适应国际月球与深空探测发展趋势的工程管理、技术开发人才队伍。同时,在国内迅速崛起的行星科学等新兴研究领域,中国科学院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中青年科学家,有望在火星生命信息、火星内部局部构造、火星磁场及其形成与演化、火星地质特征和演化历史等研究领域取得一系列原创科学成果。

    来源:中国科学院网站

  • 原文来源: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7/443216.shtm
相关报告
  • 《“天问”奔火 科院献技 中国科学院在火星探测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7-24
    • “天问一号”探测器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在文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中国科学院供图 7月23日12时41分,搭载着“天问一号”探测器的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火箭飞行约2167秒后,探测器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按计划,“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升空后,将进入地火转移轨道,开始为期近7个月的奔火之旅。 在“天问一号”任务中,中国科学院继续牵头论证提出了任务科学目标与有效载荷配置方案,继续承担了地面应用系统、有效载荷分系统、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测轨分系统和多项工程关键重要产品的研制任务,后续还将与国家航天局联合组织开展科学数据应用研究。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上海天文台、云南天文台、新疆天文台、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光电技术研究所、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等13家单位,作为主要研制单位参与了“天问一号”相关任务研制,突破了地火远距离大数据量数传,高精度、低时延、多目标干涉测量及定轨预报,关键有效载荷研制和数据处理技术,特种航天材料研制等多项关键技术,为“天问一号”发射任务圆满成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任务)于2016年经国务院批复实施。该任务是我国首次自主实施火星探测,将向火星轨道发射一颗由环绕器和着陆巡视器组成的探测器,着陆巡视器由进入舱和巡视器(火星车)组成,开展环绕和巡视探测。共配置13台有效载荷和2台载荷数据处理器。 环绕探测着眼于开展火星全球性、整体性和综合性的详查探测,建立火星总体性和全局性的科学认知。配置7台有效载荷,包括中分辨率相机、高分辨率相机、环绕器次表层探测雷达、火星矿物光谱分析仪、火星磁强计、火星离子与中性粒子分析仪、火星能量粒子分析仪。巡视探测专注于火星表面重点地区的高精度、高分辨的精细探测和就位分析。火星车上配置6台有效载荷,包括多光谱相机、地形相机、火星车次表层探测雷达、火星表面成分探测仪、火星表面磁场探测仪、火星气象测量仪。通过环绕器与巡视器的独立探测和天地协同探测,实现对火星的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质成分、水冰、大气电离层、磁场等的科学探测,并开展相关研究。 通过探月工程嫦娥一号、二号、三号、四号任务的成功实施,中国科学院已在月球与深空探测数据接收处理、VLBI、轻小型化科学载荷研制、关键航天材料等领域培养和组建了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经验丰富、适应国际月球与深空探测发展趋势的工程管理、技术开发人才队伍。同时,在国内迅速崛起的行星科学等新兴研究领域,中国科学院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中青年科学家,有望在火星生命信息、火星内部局部构造、火星磁场及其形成与演化、火星地质特征和演化历史等研究领域取得一系列原创科学成果。
  • 《揭秘“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八大“硬核”科技》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7-24
    • 7月23日12时41分,伴随着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发射,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510所承担研制的火星能量粒子分析仪、国旗装置、火星车“防护服”、空间活动零部件、二次电源组件等“硬核”科技实现首次火星探测之旅。 火星是否存在生命?星际空间和火星空间的辐射环境是什么样的?近火星空间能量粒子与火星大气的演化关系、太阳风暴能量粒子对火星大气逃逸的影响与相互作用的规律是什么样的?这一系列问题都是本次火星探测任务要回答的问题。 510所和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联合研制的火星能量粒子分析仪将为上述问题提供重要基础数据。 510所自2016年启动火星能量粒子分析仪研制工作,它是天问一号探测器环绕器上的其中一个重要载荷,将伴随火星探测器开展能量粒子探测任务。这是国内首次采用集成探测方案开展火星空间环境认知的科学探测任务。 此外,在本次火星探测任务中,将在火星上打上“中国标志”的两大国旗装置,即贴装于火星车表面的器表国旗和位于着陆平台的国旗装置两大技术,由510所承担研制,具有重量轻、展开冲击小等特点。 另外两大科技是太阳能集热器光学组件和吸热涂层,这是火星车“防护服”的重要材料。 据悉,太阳能集热器的主要任务是在火昼期间高效收集太阳辐射的热量并存储起来,供着陆巡视器在夜间使用,这就像是为巡视器穿上了一件特殊“防护服”,肩负着保证巡视器夜晚热量供应的重要责任。 据510所披露,为满足火星复杂恶劣环境下的工作要求,本次集热器光学组件在航天器上首次采用了透明薄膜材料作为空间窗膜材料,为了测试产品性能,研制团队深入沙漠腹地,先后完成了风洞吹沙试验、野外暴露试验等各项测试。 第六大科技是,让火星车运行得更顺畅的空间活动零部件,确保巡视器在火星表面能够正常行走、爬坡、翻越障碍等功能。本次火星探测项目中有活动件产品1200余件,为各种机构产品提供了长时间在轨工作能力。 第七大科技是,为火星着陆探测器的“软着陆”发挥重要作用的着陆缓冲机构展开到位信号装置。当着陆探测器接近火星,到达预定高度时,当着陆缓冲机构展开时,信号装置就会发出着陆信号,探测器才能明确自身的展开状态,开始准备在火星表面着陆了。 第八大科技是,为火星车探测雷达提供动力支持的二次电源组件,它是510所目前功率密度比和体积最小的二次电源配电箱,却是火星环绕器进行火星全球性和综合性探测任务主要能源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