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0”发布 北京位居全球科研城市首位》

  • 来源专题:图书情报
  • 编译者: luoluo
  • 发布时间:2020-11-05
  • 2020年9月19日,自然指数(Nature Index)创始人戴维·斯文班克斯(David Swinbanks)在中关村论坛发布了“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0”最新数据和研究成果。自然指数是一个包括了作者单位信息和机构关系的数据库,它追踪发表在82种高质量自然科学期刊上的科研论文。这些期刊均由在职科学家所组成的独立小组选出。“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0”通过追踪独立精选出的82种高质量自然科学期刊上发表的科研论文,分析了全球主要城市2019年在自然指数的表现。
    指数数据显示,北京在全球科研城市中继续蝉联第一,纽约都市圈、波士顿都市圈、旧金山-圣何塞地区和上海分列第2-5位。中国除了北京和上海之外,另有4座城市跻身全球科研城市排名前20位,分别是南京(第8)、武汉(第13)、广州(第15)与合肥(第20)。
    戴维·斯文班克斯指出,人才和资助资金、科研设施等资源的集中是排名全球前5位城市持续保持科研领先地位的重要因素。如,北京拥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等众多在全球具有影响力的高校院所,其中中国科学院是自然指数中位居全球第一的科研机构。纽约都市圈和波士顿都市圈则得益于两地均集聚了众多历史悠久、备受尊崇的大学和医院,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生命科学研究中心。
    他强调,研究机构和资源的集聚有助于吸引人才、学术界与产业界的密切联系,激发科研的合作创新。“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0”排名全球前5位的科研城市,其科研合作程度都很高。其中,北京作为中国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与国内外城市形成了密切的科研合作网络,其全球城市间科研合作关系排名进入全球前10位,其中北京与上海的科研合作产出位居全球首位。中国城市实力的持续增长在“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0”中表现抢眼。
    此外,“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0”还将视野扩大到自然指数之外,深入分析全球200余个城市发表的所有论文中的高影响力论文的产出变化,相关研究人员得出全球科学研究发展的两个主要趋势:一是科学研究中心布局悄然发生变化,北京、上海、首尔等新锐城市逐步显现,与波士顿、伦敦和巴黎等城市的距离不断缩小。二是国际科研合作呈现快速发展趋势,主要是由高影响力论文产出比例低和高影响力论文比例高的城市间的合作带动的。

相关报告
  • 《自然指数:全球城市科研排行榜》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dingxq
    • 发布时间:2018-11-07
    • 11月1日出版的《自然》增刊“2018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展示了全球城市在科研表现上的变化,并指出有可能影响到这些城市科研发展轨迹的潜在社会因素。最新自然指数数据显示,中国北京依然是位居全球第一的科研城市,居于其后的前五位城市分别为美国纽约都市圈、大波士顿地区、旧金山—圣何塞地区、巴尔的摩—华盛顿地区。 自然指数追踪了全球82种高水准科研期刊所发论文的作者信息。根据自然指数,中国除北京之外,其他许多城市在过去6年对高质量科研的贡献都不断增加。全球科研城市50强中,共有10座中国城市:北京(第1)、上海(第7)、南京(第12)、武汉(第19)、广州(第25)、香港(第26)、合肥(第27)、杭州(第33)、天津(第35)、长春(第42)。 美国有19个城市位居全球科研城市50强之列。在全球10强中,日本东京位居第6,法国巴黎第8,其他均为中国和美国的城市。这显示了中国和美国在全球高质量科研产出上的主导地位。 增刊还着重介绍了南非开普敦、美国旧金山、德国慕尼黑、中国武汉和巴西圣保罗这5座全球科研城市,它们都是所在地区的佼佼者,并由此揭示这些城市在保持其科研热点城市地位时所面临的挑战。例如,旧金山高涨的住房价格可能会损害其作为创新引领者的地位;武汉则受压于中国城市之间日益激烈的人才争夺。
  • 《《科研数据北京宣言》正式发布》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ie
    • 发布时间:2019-11-17
    • 11月8日,国际科学理事会数据委员会(CODATA)在其官方网站正式发布《科研数据北京宣言》。该宣言是CODATA及其国际数据政策委员会于2019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开放科学数据政策与实践国际研讨会的主要成果之一。会议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和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联合承办,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科技部、中国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共同支持。   《科研数据北京宣言》肯定了世界各地已发布的数据政策和实施进展,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推进相关领域多边合作的核心原则。   宣言将围绕公共科研数据开展多边合作的广泛社会意义总结为五大方面,包括:国际社会需要围绕联合国近期发布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协议,携手应对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等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这对多边和跨学科合作以及广泛的数据重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日益丰富的科研数据已成为解决复杂科学问题特别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关问题的关键要素及驱动力,全球科学界需要提升数据互操作和管理水平,以满足整合和重用数据的需求;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数据规模增长、数据管理共享与重用带来了重大挑战与机遇;不断发展的标准规范和伦理制度对提升科研透明度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全球科学界需要提升数据重用水平,支持对科研结果的重复验证;开放科研数据是全球开放科学计划的必要组成,相关举措已覆盖到经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有必要通过广泛的合作使这些区域分享技术发展的红利,缩小科学生产的鸿沟。   在此背景下,《科研数据北京宣言》共提出十条原则,其核心内容包括:数据管理能力建设和数据政策体系建设的必要性;科研数据全球公共产品的基本属性;全球数据同盟与开放数据的FAIR(可发现、可获取、可互操作、可重用)原则;公共经费资助产出的科研数据应尽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共享重用;科研数据的互操作性;数据限制访问和重用的特例情况;数据版权及其他知识产权的国家立法保护与国际通用许可;数据管理计划制度;开放公共经费资助产出的科研数据和信息是缩小科学生产鸿沟的必要举措;关于宣言落地实施举措的建议等。   2018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颁布《科学数据管理办法》,为我国科研数据管理与共享树立“开放为常态,不开放为例外”的标杆,为我国开放科研数据活动奠定了基础。中国科学院也于2019年发布了《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管理与开放共享办法(试行)》,在实践层面推动了各项举措的落地实施。《科学数据北京宣言》以在京召开的CODATA国际会议为契机,在全球范围得以广泛传播,与国内的开放科研数据趋势相互呼应。置身国际开放科学、开放数据浪潮,相信全球科研共同体的齐心协力,势将推动开放科学、开放数据实践更进一步,而科学研究的国际舞台上也势将涌现更多活跃而富于广泛社会价值的中国实践。(撰稿:张丽丽) 相关链接: 1.《科研数据北京宣言》 http://www.codata.org/news/361/62/The-Beijing-Declaration-on-Research-Data 2.CODATA北京系列学术活动报道 http://www.cas.cn/sygz/201909/t20190923_471583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