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9日,自然指数(Nature Index)创始人戴维·斯文班克斯(David Swinbanks)在中关村论坛发布了“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0”最新数据和研究成果。自然指数是一个包括了作者单位信息和机构关系的数据库,它追踪发表在82种高质量自然科学期刊上的科研论文。这些期刊均由在职科学家所组成的独立小组选出。“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0”通过追踪独立精选出的82种高质量自然科学期刊上发表的科研论文,分析了全球主要城市2019年在自然指数的表现。
指数数据显示,北京在全球科研城市中继续蝉联第一,纽约都市圈、波士顿都市圈、旧金山-圣何塞地区和上海分列第2-5位。中国除了北京和上海之外,另有4座城市跻身全球科研城市排名前20位,分别是南京(第8)、武汉(第13)、广州(第15)与合肥(第20)。
戴维·斯文班克斯指出,人才和资助资金、科研设施等资源的集中是排名全球前5位城市持续保持科研领先地位的重要因素。如,北京拥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等众多在全球具有影响力的高校院所,其中中国科学院是自然指数中位居全球第一的科研机构。纽约都市圈和波士顿都市圈则得益于两地均集聚了众多历史悠久、备受尊崇的大学和医院,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生命科学研究中心。
他强调,研究机构和资源的集聚有助于吸引人才、学术界与产业界的密切联系,激发科研的合作创新。“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0”排名全球前5位的科研城市,其科研合作程度都很高。其中,北京作为中国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与国内外城市形成了密切的科研合作网络,其全球城市间科研合作关系排名进入全球前10位,其中北京与上海的科研合作产出位居全球首位。中国城市实力的持续增长在“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0”中表现抢眼。
此外,“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0”还将视野扩大到自然指数之外,深入分析全球200余个城市发表的所有论文中的高影响力论文的产出变化,相关研究人员得出全球科学研究发展的两个主要趋势:一是科学研究中心布局悄然发生变化,北京、上海、首尔等新锐城市逐步显现,与波士顿、伦敦和巴黎等城市的距离不断缩小。二是国际科研合作呈现快速发展趋势,主要是由高影响力论文产出比例低和高影响力论文比例高的城市间的合作带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