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数据北京宣言》正式发布》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zhoujie
  • 发布时间:2019-11-17
  • 11月8日,国际科学理事会数据委员会(CODATA)在其官方网站正式发布《科研数据北京宣言》。该宣言是CODATA及其国际数据政策委员会于2019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开放科学数据政策与实践国际研讨会的主要成果之一。会议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和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联合承办,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科技部、中国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共同支持。

      《科研数据北京宣言》肯定了世界各地已发布的数据政策和实施进展,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推进相关领域多边合作的核心原则。

      宣言将围绕公共科研数据开展多边合作的广泛社会意义总结为五大方面,包括:国际社会需要围绕联合国近期发布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协议,携手应对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等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这对多边和跨学科合作以及广泛的数据重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日益丰富的科研数据已成为解决复杂科学问题特别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关问题的关键要素及驱动力,全球科学界需要提升数据互操作和管理水平,以满足整合和重用数据的需求;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数据规模增长、数据管理共享与重用带来了重大挑战与机遇;不断发展的标准规范和伦理制度对提升科研透明度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全球科学界需要提升数据重用水平,支持对科研结果的重复验证;开放科研数据是全球开放科学计划的必要组成,相关举措已覆盖到经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有必要通过广泛的合作使这些区域分享技术发展的红利,缩小科学生产的鸿沟。

      在此背景下,《科研数据北京宣言》共提出十条原则,其核心内容包括:数据管理能力建设和数据政策体系建设的必要性;科研数据全球公共产品的基本属性;全球数据同盟与开放数据的FAIR(可发现、可获取、可互操作、可重用)原则;公共经费资助产出的科研数据应尽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共享重用;科研数据的互操作性;数据限制访问和重用的特例情况;数据版权及其他知识产权的国家立法保护与国际通用许可;数据管理计划制度;开放公共经费资助产出的科研数据和信息是缩小科学生产鸿沟的必要举措;关于宣言落地实施举措的建议等。

      2018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颁布《科学数据管理办法》,为我国科研数据管理与共享树立“开放为常态,不开放为例外”的标杆,为我国开放科研数据活动奠定了基础。中国科学院也于2019年发布了《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管理与开放共享办法(试行)》,在实践层面推动了各项举措的落地实施。《科学数据北京宣言》以在京召开的CODATA国际会议为契机,在全球范围得以广泛传播,与国内的开放科研数据趋势相互呼应。置身国际开放科学、开放数据浪潮,相信全球科研共同体的齐心协力,势将推动开放科学、开放数据实践更进一步,而科学研究的国际舞台上也势将涌现更多活跃而富于广泛社会价值的中国实践。(撰稿:张丽丽)

    相关链接:

    1.《科研数据北京宣言》

    http://www.codata.org/news/361/62/The-Beijing-Declaration-on-Research-Data

    2.CODATA北京系列学术活动报道

    http://www.cas.cn/sygz/201909/t20190923_4715833.shtml

相关报告
  • 《“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0”发布 北京位居全球科研城市首位》

    • 来源专题:图书情报
    • 编译者:luoluo
    • 发布时间:2020-11-05
    • 2020年9月19日,自然指数(Nature Index)创始人戴维·斯文班克斯(David Swinbanks)在中关村论坛发布了“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0”最新数据和研究成果。自然指数是一个包括了作者单位信息和机构关系的数据库,它追踪发表在82种高质量自然科学期刊上的科研论文。这些期刊均由在职科学家所组成的独立小组选出。“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0”通过追踪独立精选出的82种高质量自然科学期刊上发表的科研论文,分析了全球主要城市2019年在自然指数的表现。 指数数据显示,北京在全球科研城市中继续蝉联第一,纽约都市圈、波士顿都市圈、旧金山-圣何塞地区和上海分列第2-5位。中国除了北京和上海之外,另有4座城市跻身全球科研城市排名前20位,分别是南京(第8)、武汉(第13)、广州(第15)与合肥(第20)。 戴维·斯文班克斯指出,人才和资助资金、科研设施等资源的集中是排名全球前5位城市持续保持科研领先地位的重要因素。如,北京拥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等众多在全球具有影响力的高校院所,其中中国科学院是自然指数中位居全球第一的科研机构。纽约都市圈和波士顿都市圈则得益于两地均集聚了众多历史悠久、备受尊崇的大学和医院,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生命科学研究中心。 他强调,研究机构和资源的集聚有助于吸引人才、学术界与产业界的密切联系,激发科研的合作创新。“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0”排名全球前5位的科研城市,其科研合作程度都很高。其中,北京作为中国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与国内外城市形成了密切的科研合作网络,其全球城市间科研合作关系排名进入全球前10位,其中北京与上海的科研合作产出位居全球首位。中国城市实力的持续增长在“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0”中表现抢眼。 此外,“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0”还将视野扩大到自然指数之外,深入分析全球200余个城市发表的所有论文中的高影响力论文的产出变化,相关研究人员得出全球科学研究发展的两个主要趋势:一是科学研究中心布局悄然发生变化,北京、上海、首尔等新锐城市逐步显现,与波士顿、伦敦和巴黎等城市的距离不断缩小。二是国际科研合作呈现快速发展趋势,主要是由高影响力论文产出比例低和高影响力论文比例高的城市间的合作带动的。
  • 《科学家发布《基尔宣言》,呼吁关注海洋脱氧》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8-09-29
    • 2018年9月3—7日,来自33个国家的300多名科学家相聚在德国基尔,共同探讨了海洋中氧气含量下降的现象(即海洋脱氧)、原因及影响,并于会后公布了《基尔宣言》,呼吁提高全球对海洋脱氧的关注,采取迅速而果断的行动限制海洋污染,尤其是过度营养输入和决定性的减缓气候变化行动。 过去50年,氧气含量在全球海洋中下降2%,贫氧海域扩大4倍。其中,秘鲁和西非地区尤其明显,且在这些沿海地区,过度施肥导致藻类大量繁殖,最终增加氧气消耗。这些变化不仅危及大部分海洋生物,而且由于温室气体(如一氧化氮和甲烷)会在无氧水中形成,预计还对大气造成影响。 科学家认为通过反思并立即采取行动,目前仍有机会避免剧烈的、不可逆转的气候变化影响,因此,《基尔宣言》的发布对阻止海洋氧气损耗、保护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至关重要。 《基尔宣言》内容摘要: 我们呼吁所有国家、社会行动者、科学家和联合国: (a)通过地方、区域和全球努力,包括跨学科研究、创新延伸和海洋教育等方式,提高全球对海洋脱氧的认识。 (b)立即采取果断行动限制海洋污染,特别是过量营养物质输入。 (c)通过决定性的减缓气候变化行动限制全球变暖。 我们一致认为: 1.过去的50年,贫氧海域扩张了四倍,其中某些区域已失去40%的氧气。 2.持续的海洋脱氧现象正迅速蔓延,并对海洋生物、海洋生态系统和沿海社区构成威胁。 3.全球变暖以两种方式影响海洋氧气:一是变暖海水的持氧能力降低,同时变暖限制了来自大气的氧供应,减少了海水混合和循环。二是营养和有机废物污染加大了氧气消耗。 4.海洋脱氧会破坏海洋生态系统,影响鱼类种群和水产养殖,导致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在极端情况下,当水中所有的氧都消失时,会导致有毒气体产生。 5.海洋脱氧会促使温室气体增加从而加速全球变暖。 6.据预测,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增长,在全球持续变暖和向沿海地区增加营养输入的情况下,脱氧问题在未来几年将更加严重。 7.为了准确记录和预测海洋氧含量变化,需要立即进行扩展观测,并且加深对其原因和影响的理解。 8.减缓并逆转海洋脱氧需要科学界和社会行动者通力合作。 《宣言》文件下载地址:https://www.geomar.de/uploads/media/Kiel_declaration_fin_02.pdf (刘雪雁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