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研究团队揭示蝙蝠无症状携带病毒的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
  • 编译者: 闫亚飞
  • 发布时间:2023-02-06
  • 据生命科学前沿公众号12月20日消息,香港大学的研究团队建立并改进了世界上首个可以稳定持续的蝙蝠肠道类器官培养体系。优化的蝙蝠小肠类器官可真实模拟蝙蝠肠道细胞对不同病毒的易感性。研究人员将人与蝙蝠的肠道类器官进行比较,发现抗病毒基因在蝙蝠类器官中的表达显著高于人肠道类器官,证实了蝙蝠细胞无症状携带病毒的机制可能是抗病毒基因的较高基础表达,特别是更快速、持久地诱导固有免疫应答,增强了蝙蝠细胞在感染早期抑制病毒扩增的能力。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信号转导与靶向治疗》期刊。
  • 原文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ThaCYswIK8Q-qUK8hTnzrw
相关报告
  • 《STTT:香港大学周婕团队揭示蝙蝠无症状携带病毒的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12-21
    • 蝙蝠是多种新发传染性病毒的天然宿主。研究表明,中东综合呼吸症冠状病毒(MERS-CoV),SARS冠状病毒(SRAS-CoV),埃博拉病毒(Ebola),以及目前流行的新冠病毒(SARS-CoV-2)可能都来源于蝙蝠。 虽然携带这些严重影响人类及其他动物健康的病毒,蝙蝠本身似乎没有明显的疾病征象,提示蝙蝠细胞可能存在特殊的抗病毒免疫机制。但是长期以来,科研界缺少一个很好的模型系统来进行详细的研究。 近日,香港大学微生物系周婕教授课题组等在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期刊发表了题为:Analogous comparison unravels heightened antiviral defense and boosted viral infection upon immunosuppression in bat organoids 的研究论文【1】。 该研究建立了并改进了世界上首个可以稳定持续的蝙蝠肠道类器官培养体系,并将人与蝙蝠的肠道类器官进行了比较,证实了蝙蝠细胞无症状携带病毒的机制可能是抗病毒基因的较高基础表达,特别是更快速、更持久地诱导固有免疫应答,增强了蝙蝠细胞在感染早期抑制病毒扩增的能力。 周婕教授团队在2020年新冠病毒发现之初建立了蝙蝠肠道类器官,首次体外证实了SARS-CoV-2 可以感染蝙蝠肠道类器官并在蝙蝠肠道类器官中扩增,相关科研成果发表在 Nature Medicine 期刊【2】。 这些创新性的蝙蝠类器官对于研究大量的蝙蝠病毒,以及蝙蝠病毒的跨物种传播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功能强大的工具,受到了国际学术界广泛的关注。但是他们最初建立的蝙蝠类器官最多在体外传代3个月左右,为了建立可以持续稳定传代培养的蝙蝠类器官,在周婕教授的指导下,课题组博士研究生刘晓娟, 万智信和研究助理教授李存博士对蝙蝠类器官的培养进行了优化,使蝙蝠类器官可以稳定传代培养一年以上, 更加完善了这一国际创新的类器官模型。 他们还发现发现优化的蝙蝠小肠类器官可以真实地模拟蝙蝠肠道细胞对不同病毒的易感性。蝙蝠类器官可以感染从蝙蝠肠道样品中分离的一株冠状病毒CoV-HKU4, 以及与蝙蝠病毒高度同源的SARS-CoV-2,但是完全不能感染人肠道病毒EV-71。 研究团队对蝙蝠及人的小肠类器官的抗病毒基因的基础表达水平进行了比较,发现抗病毒基因在蝙蝠类器官中的表达显著高于人肠道类器官,并且在用Poly(I:C) 处理模拟病毒感染后,蝙蝠类器官比人的类器官表现出更迅速,更强的,更持久的抗病毒固有免疫反应。蝙蝠类器官通过TLR/RLR信号通路识别RNA病毒,并且在感染早期用免疫抑制剂CYT387处理后,SARS-CoV-2及CoV-HKU4在蝙蝠类器官中的复制显著增强,表明蝙蝠的固有免疫在病毒感染早期可以有效抑制病毒的复制。 香港大学微生物系周婕教授,袁国勇教授,上海复旦大学姜世勃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香港大学微生物系博士研究生刘晓娟为论文第一作者。 周婕教授团队在类器官研究领域颇有建树。与类器官技术的创始人,荷兰科学院院士 Hans Clevers 教授合作, 周教授的团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来源于肺成体干细胞的类器官。在此基础上,团队开发出了人体呼吸道类器官双向分化技术,建立了成熟的气道类器官和肺泡类器官。此外,他们从正常人的鼻腔中无创伤性地刷取少量细胞,便可以高效地建立鼻黏膜类器官。相关成果分别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PNAS(2018),美国微生物会会刊mBio(2022)和 Cell Discovery(2022)上。这一呼吸道类器官技术平台使得人体的整个呼吸道上皮在体外高效地重建并稳定地扩增。Nature 连续刊发两篇回顾性报道【3、4】,介绍周婕教授团队将类器官技术引入病毒学研究的成果。 周婕教授团队的呼吸道类器官技术是目前最先进最系统的呼吸道类器官培养系统,是研究呼吸道生理和疾病、以及研发抗呼吸道传染病疫苗,如新冠、流感疫苗,和呼吸道疾病药物最好的临床前模型系统。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92-022-01247-w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0-0912-6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0-020-0258-4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1-01395-z
  • 《高福院士团队在新冠病毒对蝙蝠ACE2跨种识别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12-23
    •  目前,2019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仍在全球蔓延,新冠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研究表明,蝙蝠是MERS-CoV,SARS-CoV, HCoV-OC43, HCoV-229E, HCoV-NL63等感染人的冠状病毒的天然宿主。多项研究提示新冠病毒的天然宿主是蝙蝠。新冠病毒能否结合蝙蝠ACE2并利用蝙蝠ACE2感染宿主细胞是重要的科学问题。   2020年12月18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等团队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PNAS)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Cross-species recognition of SARS-CoV-2 to bat ACE2”的研究性文章。研究发现新冠病毒RBD可以结合大耳菊头蝠ACE2(bACE2-Rm)并利用bACE2-Rm感染宿主细胞。研究团队解析了新冠病毒RBD与bACE2-Rm的复合物结构,阐明了二者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   研究团队首先通过流式细胞分析和表面等离子共振等定性、定量的研究方法,发现新冠病毒RBD结合bACE2-Rm,但亲和力低于结合人ACE2(hACE2)。然后,研究团队分别用新冠病毒假病毒以及活病毒感染表达bACE2-Rm的稳定细胞系,发现新冠病毒假病毒和活病毒均可以有效利用bACE2-Rm感染细胞。为了揭示新冠病毒结合蝙蝠ACE2的分子机制,团队解析了新冠病毒RBD与bACE2-Rm的复合物结构。结构分析发现新冠病毒RBD结合bACE2-Rm时形成的分子间氢键等相互作用数量少于结合hACE2时的相互作用数量。团队前期工作中发现部分蝙蝠ACE2不结合新冠病毒RBD(Wu et al., Cell Discovery, 2020),本研究中通过比对32种蝙蝠ACE2序列,发现其41和42位氨基酸残基主要为Y41E42、Y41Q42、H41E42和H41Q42四种组合。结构分析发现bACE2-Rm的41和42位氨基酸在结合新冠病毒RBD时非常关键,Y41H不结合新冠病毒RBD,而E42Q则与新冠病毒RBD的亲和力稍有提高。该研究阐明了蝙蝠ACE2受体分子的多态性与新冠病毒RBD结合的规律及关键位点,为新冠病毒感染蝙蝠的潜在可能性提供了理论参考。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齐建勋研究员和王奇慧研究员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大学与澳门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刘科芳,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谭曙光,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与山西农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牛胜,清华大学博士王家为共同第一作者。本研究得到了清华大学王宏伟教授团队的大力支持。该课题得到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人才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