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福院士团队在新冠病毒对蝙蝠ACE2跨种识别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0-12-23
  •  目前,2019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仍在全球蔓延,新冠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研究表明,蝙蝠是MERS-CoV,SARS-CoV, HCoV-OC43, HCoV-229E, HCoV-NL63等感染人的冠状病毒的天然宿主。多项研究提示新冠病毒的天然宿主是蝙蝠。新冠病毒能否结合蝙蝠ACE2并利用蝙蝠ACE2感染宿主细胞是重要的科学问题。

      2020年12月18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等团队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PNAS)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Cross-species recognition of SARS-CoV-2 to bat ACE2”的研究性文章。研究发现新冠病毒RBD可以结合大耳菊头蝠ACE2(bACE2-Rm)并利用bACE2-Rm感染宿主细胞。研究团队解析了新冠病毒RBD与bACE2-Rm的复合物结构,阐明了二者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

      研究团队首先通过流式细胞分析和表面等离子共振等定性、定量的研究方法,发现新冠病毒RBD结合bACE2-Rm,但亲和力低于结合人ACE2(hACE2)。然后,研究团队分别用新冠病毒假病毒以及活病毒感染表达bACE2-Rm的稳定细胞系,发现新冠病毒假病毒和活病毒均可以有效利用bACE2-Rm感染细胞。为了揭示新冠病毒结合蝙蝠ACE2的分子机制,团队解析了新冠病毒RBD与bACE2-Rm的复合物结构。结构分析发现新冠病毒RBD结合bACE2-Rm时形成的分子间氢键等相互作用数量少于结合hACE2时的相互作用数量。团队前期工作中发现部分蝙蝠ACE2不结合新冠病毒RBD(Wu et al., Cell Discovery, 2020),本研究中通过比对32种蝙蝠ACE2序列,发现其41和42位氨基酸残基主要为Y41E42、Y41Q42、H41E42和H41Q42四种组合。结构分析发现bACE2-Rm的41和42位氨基酸在结合新冠病毒RBD时非常关键,Y41H不结合新冠病毒RBD,而E42Q则与新冠病毒RBD的亲和力稍有提高。该研究阐明了蝙蝠ACE2受体分子的多态性与新冠病毒RBD结合的规律及关键位点,为新冠病毒感染蝙蝠的潜在可能性提供了理论参考。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齐建勋研究员和王奇慧研究员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大学与澳门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刘科芳,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谭曙光,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与山西农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牛胜,清华大学博士王家为共同第一作者。本研究得到了清华大学王宏伟教授团队的大力支持。该课题得到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人才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

  • 原文来源:https://www.pnas.org/content/118/1/e2020216118 ;http://www.im.cas.cn/xwzx2018/kyjz/202012/t20201223_5837207.html
相关报告
  • 《高福院士团队在新冠病毒重要靶点N蛋白研究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09-21
    • 目前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态势依旧严峻,民众强烈期盼特效药或者疫苗能够早日问世。2020年9月11日,高福院士团队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The EMBO Journal上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es of the SARS-CoV-2 nucleocapsid and their perspectives for drug design”(新冠病毒N蛋白结构及药物设计展望)的文章,揭示了新冠病毒N蛋白这一重要检测靶点和药物靶点的结构特征,为特异性靶向N蛋白的免疫快速诊断方法及抑制剂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SARS-CoV-2属于冠状病毒科,为不分节段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它编码两个大的重叠开放阅读框(ORF1a和ORF1b),4种结构蛋白(S、E、M和N蛋白),以及9种辅助蛋白。其中,N蛋白是病毒粒子的核心成分,它与病毒基因组RNA结合,将RNA包装成核糖核蛋白(RNP)复合体。除了组装外,N蛋白还在病毒mRNA转录和复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参与免疫调节。有研究报道N蛋白可以与双链RNA结合而具有RNAi抑制活性,可以对抗宿主RNAi介导的抗病毒反应,同时,N蛋白还可诱导感染后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使其成为早期快速诊断和疫苗研发的关键靶标。   SARS-CoV-2 N蛋白全长419个氨基酸,由N端结构域(NTD)和C端结构域(CTD)以及连接两个结构域及其两侧的三段无规则柔性区(IDR)构成。该文章中,研究人员解析了NTD和CTD蛋白分别为1.8 ?和1.5 ?的高分辨率晶体结构。其中NTD为单体,而CTD形成同源二聚体,NTD和CTD都含有较为保守的结合RNA的正电荷分布区域。与其它感染人的冠状病毒N蛋白结构比较,发现尽管整体结构相似性很高,但仍有其特殊性,如有些区域呈现不同的表面电荷分布规律,推测这些差异可能会影响其与RNA的结合效率。抗原性的差异也为开发特异性的靶向N蛋白的免疫快速诊断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开发针对冠状病毒N蛋白的小分子抑制剂,目前主要有两个策略,一是靶向NTD的RNA结合位点,通过阻断N蛋白与RNA的结合从而抑制病毒组装;二是阻断N蛋白寡聚进而抑制RNP形成,或诱导N蛋白异常聚集从而干扰其正常组装。基于这两种策略,已有报道开发出有效抑制其它感染人冠状病毒如HCoV OC43及MERS-CoV的抗病毒小分子抑制剂,如PJ34和5‐苄氧基芦竹碱(5-benzyloxygramine,P3)。本项研究中,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小分子与其N蛋白的相互作用位点在SARS-CoV-2 N蛋白的相应位点也相对保守,暗示小分子可能对SARS-CoV-2依旧有效,表明进一步优化开发广谱性抑制剂前景可期,该研究也为抗新冠病毒药物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结构基础。
  • 《研究揭示冠状病毒识别海洋哺乳动物ACE2受体的分子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7-11
    • 新冠病毒(SARS-CoV-2)具有广泛的宿主范围,可以感染多种陆生哺乳动物。海鲜市场的三文鱼表面可以检测到新冠病毒,海豚和鲸鱼中也检测出其他类型冠状病毒。这提示需要关注海洋生物,尤其是海洋哺乳动物冠状病毒感染。人类的海上活动(海洋养殖、捕捞、航运和污水排放入海等)增加了海洋生物接触新冠病毒的概率,一旦发生感染,则可能在海洋生物中建立新的病毒库,并进一步发生适应性进化、回传给人,引发对人类健康新的威胁。因此,亟需评估海洋哺乳动物对新冠病毒的易感性。   2022年6月24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团队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Cross-species recognition and molecular basis of SARS-CoV-2 and SARS-CoV binding to ACE2s of marine animals”的研究性文章。受体结合是冠状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先决条件,也是病毒实现跨种传播的关键环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是SARS-CoV和SARS-CoV-2的受体。该研究发现SARS-CoV和SARS-CoV-2受体结合域(RBD)可以结合小须鲸和海狮的ACE2(MW/SL-ACE2),并利用其感染哺乳动物细胞。研究团队分别解析了SARS-CoV和SARS-CoV-2的RBD与MW/SL-ACE2的蛋白复合物结构,并阐明了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   研究团队发现,SARS-CoV和SARS-CoV-2受体结合域(RBD)可以结合包括小须鲸、抹香鲸、海豚、海狮和海狗等多种海洋哺乳动物的ACE2,但不结合三文鱼的ACE2。值得注意的是,SARS-CoV RBD与小须鲸ACE2结合的亲合力甚至高于与人ACE2(hACE2)结合的亲和力。同时,研究还发现SARS-CoV和SARS-CoV-2假病毒均可以感染表达小须鲸、抹香鲸、海豚、海狮和海狗ACE2的哺乳动物细胞。   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进一步解析了SARS-CoV和SARS-CoV-2的RBD与MW/SL-ACE2的蛋白复合物结构。通过结构分析,发现了一些影响受体结合的关键氨基酸,阐明了SARS-CoV和SARS-CoV-2与MW/SL-ACE2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如图)。   该研究为冠状病毒感染海洋哺乳动物的潜在可能性提供理论参考,同时提示需要加强对海洋哺乳动物的冠状病毒监测和预警。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王奇慧研究员和高福院士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微生物所助理研究员李世华、微生物所与山西农业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生杨瑞瑞、中国科学院大学与澳门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张弟、微生物所博士后韩普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该课题得到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