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TT:香港大学周婕团队揭示蝙蝠无症状携带病毒的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2-12-21
  • 蝙蝠是多种新发传染性病毒的天然宿主。研究表明,中东综合呼吸症冠状病毒(MERS-CoV),SARS冠状病毒(SRAS-CoV),埃博拉病毒(Ebola),以及目前流行的新冠病毒(SARS-CoV-2)可能都来源于蝙蝠。

    虽然携带这些严重影响人类及其他动物健康的病毒,蝙蝠本身似乎没有明显的疾病征象,提示蝙蝠细胞可能存在特殊的抗病毒免疫机制。但是长期以来,科研界缺少一个很好的模型系统来进行详细的研究。

    近日,香港大学微生物系周婕教授课题组等在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期刊发表了题为:Analogous comparison unravels heightened antiviral defense and boosted viral infection upon immunosuppression in bat organoids 的研究论文【1】。

    该研究建立了并改进了世界上首个可以稳定持续的蝙蝠肠道类器官培养体系,并将人与蝙蝠的肠道类器官进行了比较,证实了蝙蝠细胞无症状携带病毒的机制可能是抗病毒基因的较高基础表达,特别是更快速、更持久地诱导固有免疫应答,增强了蝙蝠细胞在感染早期抑制病毒扩增的能力。

    周婕教授团队在2020年新冠病毒发现之初建立了蝙蝠肠道类器官,首次体外证实了SARS-CoV-2 可以感染蝙蝠肠道类器官并在蝙蝠肠道类器官中扩增,相关科研成果发表在 Nature Medicine 期刊【2】。

    这些创新性的蝙蝠类器官对于研究大量的蝙蝠病毒,以及蝙蝠病毒的跨物种传播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功能强大的工具,受到了国际学术界广泛的关注。但是他们最初建立的蝙蝠类器官最多在体外传代3个月左右,为了建立可以持续稳定传代培养的蝙蝠类器官,在周婕教授的指导下,课题组博士研究生刘晓娟, 万智信和研究助理教授李存博士对蝙蝠类器官的培养进行了优化,使蝙蝠类器官可以稳定传代培养一年以上, 更加完善了这一国际创新的类器官模型。

    他们还发现发现优化的蝙蝠小肠类器官可以真实地模拟蝙蝠肠道细胞对不同病毒的易感性。蝙蝠类器官可以感染从蝙蝠肠道样品中分离的一株冠状病毒CoV-HKU4, 以及与蝙蝠病毒高度同源的SARS-CoV-2,但是完全不能感染人肠道病毒EV-71。

    研究团队对蝙蝠及人的小肠类器官的抗病毒基因的基础表达水平进行了比较,发现抗病毒基因在蝙蝠类器官中的表达显著高于人肠道类器官,并且在用Poly(I:C) 处理模拟病毒感染后,蝙蝠类器官比人的类器官表现出更迅速,更强的,更持久的抗病毒固有免疫反应。蝙蝠类器官通过TLR/RLR信号通路识别RNA病毒,并且在感染早期用免疫抑制剂CYT387处理后,SARS-CoV-2及CoV-HKU4在蝙蝠类器官中的复制显著增强,表明蝙蝠的固有免疫在病毒感染早期可以有效抑制病毒的复制。

    香港大学微生物系周婕教授,袁国勇教授,上海复旦大学姜世勃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香港大学微生物系博士研究生刘晓娟为论文第一作者。

    周婕教授团队在类器官研究领域颇有建树。与类器官技术的创始人,荷兰科学院院士 Hans Clevers 教授合作, 周教授的团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来源于肺成体干细胞的类器官。在此基础上,团队开发出了人体呼吸道类器官双向分化技术,建立了成熟的气道类器官和肺泡类器官。此外,他们从正常人的鼻腔中无创伤性地刷取少量细胞,便可以高效地建立鼻黏膜类器官。相关成果分别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PNAS(2018),美国微生物会会刊mBio(2022)和 Cell Discovery(2022)上。这一呼吸道类器官技术平台使得人体的整个呼吸道上皮在体外高效地重建并稳定地扩增。Nature 连续刊发两篇回顾性报道【3、4】,介绍周婕教授团队将类器官技术引入病毒学研究的成果。

    周婕教授团队的呼吸道类器官技术是目前最先进最系统的呼吸道类器官培养系统,是研究呼吸道生理和疾病、以及研发抗呼吸道传染病疫苗,如新冠、流感疫苗,和呼吸道疾病药物最好的临床前模型系统。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92-022-01247-w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0-0912-6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0-020-0258-4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1-01395-z

  • 原文来源:https://news.bioon.com/article/0d61e527434b.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研究团队揭示蝙蝠无症状携带病毒的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
    • 编译者:闫亚飞
    • 发布时间:2023-02-06
    • 据生命科学前沿公众号12月20日消息,香港大学的研究团队建立并改进了世界上首个可以稳定持续的蝙蝠肠道类器官培养体系。优化的蝙蝠小肠类器官可真实模拟蝙蝠肠道细胞对不同病毒的易感性。研究人员将人与蝙蝠的肠道类器官进行比较,发现抗病毒基因在蝙蝠类器官中的表达显著高于人肠道类器官,证实了蝙蝠细胞无症状携带病毒的机制可能是抗病毒基因的较高基础表达,特别是更快速、持久地诱导固有免疫应答,增强了蝙蝠细胞在感染早期抑制病毒扩增的能力。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信号转导与靶向治疗》期刊。
  • 《Nature:蝙蝠基因组揭示它们如何携带致命病毒生存6500万年!》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07-28
    • 虽然SARS-CoV-2病毒已经感染了1400多万人,但蝙蝠一直感染类似病毒,却没有任何已知症状。现在,跨越蝙蝠族谱的六个物种的最新基因组测序揭示了6500万年来它们是如何智胜病毒的。 耶鲁大学研究蝙蝠进化的博士后Laurel Yohe说,这项发现是"了解蝙蝠超级免疫系统的一个很好的起点",他没有参与这项工作。 蝙蝠有1400多种,是地球上第二大物种。它们生活在除南极洲以外的每个大陆上,体型从2克到1000多克不等。它们会飞,会用回声定位,有些还能活到41岁--对它们这种体型的动物来说,这已经很长时间了。众所周知,它们还携带许多不同种类的病毒,包括冠状病毒,但没有不良影响。 为了发现它们的秘密,一个国际联盟在2017年启动了Bat1k项目,即bat 1000的缩写,对所有蝙蝠物种进行基因组测序。该联盟近日在《自然》杂志上报道,其中6个基因组的测序现已完成。 生态健康联盟(EcoHealth Alliance)的疾病生态学家Jon Epstein没有参与这项工作,他说,这些基因组比以前测出的蝙蝠基因组更全面、更准确。"这使得研究人员可以与包括人类在内的其他动物进行比较。" 该联盟的研究人员正是这样做的,将新测序的基因组与其他42种哺乳动物的基因组进行比较,这些哺乳动物从海牛到人类。他们发现,蝙蝠的近亲不是树鼩、飞行狐猴,甚至也不是老鼠,相反,它们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的种群,可能与那些最终进化成马、穿山甲、鲸鱼和狗的哺乳动物有共同的祖先。 进一步的分析显示,蝙蝠至少有10个基因被其他哺乳动物用来增强抗感染的炎症反应。但它们也有额外的副本和抗病毒基因的修改,这可能解释了它们对疾病的高耐受性。最后,它们的基因组中散落着过去病毒感染产生的DNA片段,这些片段在病毒基因组复制时被纳入其中。 "这些非蝙蝠的基因会留下一种医疗记录……一份以前感染的日记。"研究小组报告说,这篇日记揭示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蝙蝠可能比其他所有哺乳动物感染了更多的病毒,甚至被认为只攻击鸟类的病毒感染。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Sharlene Santana说:"研究结果表明,蝙蝠比其他哺乳动物更能有效地忍受病毒感染并生存。" 这项分析还可能解决蝙蝠回声定位的进化起源,蝙蝠通过发出声音来帮助它们定位昆虫猎物。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回声定位在蝙蝠进化史中进化较晚,甚至可能进化了两次。但是,研究小组报告说,这五种进行回声定位的蝙蝠拥有相同版本的涉及听力的几个基因,这表明这些基因可能是在蝙蝠的祖先进化而来的。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Bat1K的研究人员计划对另外27个基因组进行排序--每个家族一个蝙蝠。该项目的联合创始人、都柏林大学的动物学家Emma Teeling说,他们现在正在寻求资金来完成剩下的工作。然而,前六个基因组将继续产生影响,大峡谷州立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Amy Russell说。"我认为这篇论文在未来几年将会非常有影响力。"